羅立如的故事(十一)
指明了各島嶼的位置,論證了登島的可能性,邱大成等著吳三桂的回答。吳三桂則被這些信息驚呆了。即使從事的是一個要求知己知彼的行業,即使他的滿蒙敵人在戰場上驍勇非常,吳三桂對這些蠻夷仍舊是鄙視的。他鄙視這些民族的文化,也鄙視這些民族的道德,連養育了這些民族的土地也逃不脫他的鄙視——他認為那些土地荒涼貧瘠,以致於那些異族只能靠劫掠為生。至於其他被異族佔據的土地,在他眼裡甚至還不如滿蒙草原。現在有人告訴他,那些蠻夷居住的地方同樣肥沃富饒,這完全超出了他三十幾年來的認知。
不過吳三桂很快就不再糾結於這個問題,眼下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哪怕那塊土地不富饒,他也認了。至於那些紅毛夷人,從他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祖大樂到他自己,他們家這麼多年乾的就是征戰沙場與蠻夷廝殺,誰還在乎那蠻夷究竟是長著紅頭髮還是梳著鼠尾巴呢?當然他也知道攻打台(灣)風險極大,可比起戰戰兢兢地防備朱皇帝一生,他寧願一次性地來個痛快。想好了主意的吳三桂把他的想法用冠冕堂皇的語言加工了一番,說道:「三桂世受國恩,本想著以死報效,無奈奸臣當道,國事已經不可為。不過我們一向對朝廷忠心耿耿,即便到了這步田地,也不忍心與故主同僚刀劍相向。先生說的兩個大島原本不在大明疆域之內,我們便是佔了,也不算反叛朝廷,不過是為自己求一條生路罷了。」
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即使是對朝廷最忠誠的將領也對文官集團的歧視和打壓憤憤不平,他們無法否認有朝一日被鳥盡弓藏的可能,想到浴血前線的同時還要防備來自後方的暗箭,也不由得心灰意冷。既然那些島嶼都不是大明疆土,他們無奈地沉默了——不算是造反,就並非絕不能接受。在另外一些人眼裡,定王雖然目前不曾有失德的傳聞,但只憑他是崇禎養大的兒子,他們就無法信任他,相比之下,他們寧可信任與他們一起出生入死的吳三桂。
邱大成又一次稱讚了吳三桂的忠義,並請他在從台(灣)到澳大利亞之間的島嶼中選出第一個落腳之地。吳三桂毫不意外地選擇了台(灣),合作正式開始。吳三桂向邱大成發出邀請,許諾大事成就之後與他共享富貴。邱大成知道他的潛台詞是甚麼,當然他沒有挑明,而是「很榮幸」地答應加入吳三桂的隊伍。既然成了「自己人」,當然要進行必要的分工,邱大成負責領航和向士兵傳授航海知識,吳三桂則負責主持到達第一個補給地之後的補充食水修理船隻之類事宜。
船隊已經按照邱大成的指引換了航行方向,但邱大成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運氣好的話,可以在後世的上海南匯、浙江舟山一帶獲得補給;運氣不好的好,可能從台(灣)島和呂宋島中間穿過,直達南亞的加里曼丹島。邱大成很鬱悶,但是他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只能任憑命運將自己送到未知的前方。也不知是因為勞累還是因為抑鬱,邱大成覺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如果不能在幾天之內找到陸地的話,哪怕吳三桂不發作,他也不可能活著到達印度尼西亞。
也許上天真的有好生之德,數日之後的一個中午,一個小島遠遠地出現在前方。打探消息的士兵很快駕船返回,前面的小島喚作廟子湖島,屬浙江省定海縣管轄,島上有些漁民居住。士兵們歡呼雀躍,吳三桂和他的將領們也走出了船艙,人人臉上欣喜若狂。邱大成暗自慶幸,他已經完成了最艱難的一段任務,後面就好辦多了。
吳三桂已經領略了大海的威力,他不敢用武力威逼島上的居民幫他修補船隻,他怕他們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設下陷阱,所以給出了漁民們看來極其豐厚的報酬。船隻很快修補完畢,吳三桂帶著休整過的將士們向漁民們告別,在男女老少的歡送中駛向定海縣所在的舟山島。遠遠地看見定海縣城的那一刻,吳三桂立刻換了一副殺氣騰騰的表情,他指揮著士兵洗劫了定海縣,搶回了大批糧草、布匹、藥品、木材、牲畜、金銀。得到補給的船隊從定海起航,沿著浙江省的海岸線一路搶劫南下,到了福建福寧州境內。
為了避開駐紮漳泉一帶的鄭芝龍,船隊在這裡調轉航向,最終抵達台(灣)。才踏上這片土地,吳三桂和他的精銳部隊立即投入爭奪島嶼控制權的戰鬥。邱大成因為身有殘疾,和老弱婦孺一起留在淡水港。邱大成本來就有病,加上一路的操勞,很快一病不起。在前方作戰的吳三桂聽說之後,特意打發人前來探望,殷勤詢問是否有甚麼心愿,許諾儘力滿足他的要求。邱大成知道吳三桂不是正人君子,如果他的願望不能給吳三桂帶來好處,吳三桂不會履行他的諾言。他用手指了指床下,斷斷續續地說道:「我家曾祖和祖父都死在倭寇手裡,倭國不滅,我死不瞑目。」
使者覺得邱大成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但沒有對此發表議論,畢竟他只是個傳話的。看著羅先生的遺體入土為安,使者帶著從床下找到的盒子去見吳三桂,轉告了邱大成的遺言。盒子上的鎖被士兵謹慎地撬開,拿出了一摞寫著字的紙。吳三桂一張一張地看完,當即表示一定完成羅先生的遺願。使者很驚訝,他覺得吳三桂不可能這樣為他人兩肋插刀,誰知後來的事情更令他吃驚不已。
趕走了荷蘭人之後,「被迫」登基的吳三桂向世人宣稱:當初他泛海投奔福王,在巨浪之中救起一個獨臂人,不想竟是上天派來喬裝考驗他的使者。這位神仙告訴他「海疆遼闊,大有可為」,並親自把他送到台(灣),因此他的國號是大遼國。為了感謝神仙的恩德,吳皇帝的第一道旨意便是加封神仙羅立如為海國靈應公,立廟祭祀,匾額上題著他親筆寫的「海疆遼闊」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