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金鳳凰傳奇
羅二娘子目露擔憂:「你昨天有沒有覺得被什麼東西砸到了頭?」
明幺妹兒心裡咯噔一下:「好像是有什麼東西砸了我一下,當時我頭好痛,然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娘你知道是什麼東西砸了我嗎?」
「大家都在猜測是流星落到了我們家門口,村裡很多人看到一道白光,落到我們家門口就不見了。我和你爹把你送到鎮上肖大夫那裡看診,肖大夫從你額頭上找出一個針眼大小的傷口,當時還流了一滴血呢。」
明幺妹兒嘴張得能放下一個雞蛋:還真是一把武器呀,果然傷到了我!
羅二娘子看到她的表情有些好笑,撥開她的劉海想再看看她的針眼傷口,結果哪裡還有傷口?只有一片光潔的額頭,「咦!好得這麼快?一點點印痕都沒有留下?」轉念一想,就那麼一點子針眼大小的傷口,都一天一夜了,完全好了也不稀奇。
羅二娘子輕輕撫摸著明幺妹兒的頭:「現在感覺怎麼樣?頭還疼么?」
明幺妹兒晃了晃腦袋:「還有一點點疼,不過比先前好多了,先前可疼了!」
「好些了就好,娘燉的有雞湯,娘去給你端過來啊!」羅二娘子起身去廚房端來一碗雞湯,明幺妹兒接過來一口氣喝了下去:「娘,再來一碗,我好餓呀!」
羅二娘子捏捏她的小臉:「看你這能吃的勁兒,八成是好了。不僅有雞湯,娘還給你留了飯菜呢,好了就起來吃吧,管夠!」
羅二娘子督促著明幺妹兒洗了把臉,就把雞湯飯菜都端上了桌子。明幺妹兒美美地飽餐了一頓,捧著肚皮靠坐在椅子上:「娘,糟了,我今天忘記上學了!」
羅二娘子一邊收拾碗筷,一邊笑著睖了她一眼說:「急啥?你爹給你請了三天假呢,你明天後天還可以繼續玩嘞。」
明幺妹兒內心有些崩潰:我不想在家裡玩啊,我想去學堂玩啊!在家裡玩,小姐妹們說的都是砍柴、放牛、打豬草,可本「千金小姐」不喜歡砍柴放牛打豬草,尤其不喜歡放牛,跟在牛屁股後面,臭都要被臭死!
她真不懂砍柴放牛打豬草有什麼好談論的,有什麼意義呢?可小姐妹們在談論這個話題時,還兩眼放光呢,真是不可理喻!她在學堂里時,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要上夫子的課,可課間可以和同學們玩遊戲,有時候還會談論詩詞。她的同窗們和學兄學姐們就不會談論打柴放牛砍豬草這類膚淺的問題!所以明幺妹兒總是吵吵著要去鎮上讀書,是因為她覺得身邊的小姐妹們「膚淺!」
雖然這個世界是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也導致絕大多數的家庭都重男輕女,可這個世界的女子畢竟是幸運的——二十年前,京城一個女神醫橫空出世,這女神醫不僅醫術蓋世,而且還知識淵博,若是朝廷允許科舉,這位女神醫是妥妥的能中進士,因為她的夫君——整個大英朝歷史上最年輕的丞相(三十七歲封相),和她是師兄妹的關係,他們的師傅也一直把她當作「士」來培養。據說他們夫妻的學識也不相上下,而且這位女神醫比她夫君更早入仕,成婚前她可是領著太醫院太醫和翰林院編修的兩份差事,成為大英朝女子入仕第一人!
後來女神醫成婚後,因為要兼顧家庭,不得不辭了翰林院編修的差事,保留太醫一職,如今已順利晉陞為太醫令,執掌整個太醫院。
女神醫的事迹為整個大英朝的女性做出了表率,這二十年間,陸續有女子入仕,雖然很少有身居高位者(最高位者為正三品戶部侍郎),但女子的社會地位還是大大地提高,民間再無「女子無才就是德」的調調,而女童的就學率更是大大的提高。
如今的老百姓,條件稍好的也樂意送家裡的孩子去上學,也有那重男輕女思想很嚴重的父母,只送家中的男孩子上學。如明幺妹兒的祖父祖母,他們在連生了五個女兒之後,才陸續生下了兩個兒子,明幺妹兒幾個姑姑雖然都渴望上學,可祖母說:女兒家生來是別人家的人,讀書做什麼?不如多幫家裡干點活兒,帶弟弟!於是明幺妹兒有四個姑姑,都悲催地做了文盲,直到明幺妹兒的大伯到六歲開蒙時,因為一直是他的五姐帶著他玩耍,所以每到上學的時間就開始哭鬧:「五姐不去我不去!」最終他爹娘只得妥協,讓五姐兒陪他上學。
這五姐兒極度渴望上學,心性也極其堅韌,每天送了大弟進入學堂后,她就趴在學堂的窗戶下偷聽,用樹枝在地上練字,他大弟的夫子見了后對五姐兒大為讚賞,弄清楚她不能上學的原因后又心生憐憫,看著五姐兒那雙求知若渴的眼睛,下定決心去了明家做說服工作。
於是明家有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會議——五姐兒的四個姐姐竟都同意了五姐兒上學的提議,並表示此生不會埋怨他們的父母(雖然在她們嫁人後因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還是埋怨過他們的父母)。但此刻的五姐兒是得償所願,激動得是又哭又笑,心裡冒出的都是幸福的泡泡,她擁抱了她的每一個姐姐,對每一個姐姐都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後來,一代才女——明五小姐的名聲響徹了整個巴州城。被如今的巴州知州,當時的舉人老爺——林老爺熱烈追求,最終成功求娶。作為當今的知州夫人,明家村山溝溝里飛出的金鳳凰,明五小姐成功的成為了明家村的傳奇。
而那榮光的知州夫人,就是明幺妹兒的五姑啦!只可惜林知州為官清廉,愛惜羽毛,並不曾提攜他的妻族(也因為他覺得妻侄們都是爛泥扶不上牆,沒一個有讀書天分的,不提也罷)。
不過明家村還是得了好處的,林知州不僅給他們村修好了主路,還撥款在他們村子的河上架了座石橋,村民們去鎮上趕集、孩子們去鎮上上學,再也不用走那咯吱咯吱,好似下一刻就倒的小木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