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全面內戰即將爆發!
?第六百九十六章全面內戰即將爆發!
東北是中國抗戰勝利成果中一個最大的「桃子」『,它不僅吸引著中國國內兩大政治力量,也使美國和蘇聯想入非非。
美國一直在盼望***關東軍投降后取代***完全控制東北,但是要迫使70餘萬關東軍投降乃至在整個中國大陸擊敗***,美國還須付出100萬官兵傷亡的代價。
美國不可能承受如此重大的犧牲,故羅斯福總統希望由蘇聯出兵東北,以減輕美國的損失。
美國的請求給了斯大林一個極好的機會,蘇聯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蘇聯對於東北一向十分關注,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後勝利的臨近,斯大林已經開始仔細地考慮東北問題了。對於羅斯福的請求,斯大林一方面明確表示願意參戰,同意出兵東北;另一方面竟不客氣地提出了參戰後的權益要求。
為了最後確定美蘇雙邊利益歸屬和劃分問題,在前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最南端的克里米亞半島的一個小城市——雅爾塔召開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幾乎同時抵達這裡,「三巨頭」會議隨即開始。
日,「三巨頭」正式討論蘇聯加入對日作戰的政治條件問題。在第一次討論中,羅斯福沒有等斯大林開價,就認為把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從***人手中移交給俄國沒有問題。羅斯福深知斯大林為了海上「霸業」太需要太平洋上這個不凍港大連了,對此他也表示「贊成蘇聯租借大連或把大連變成國際共管的自由港來使用」,但他傾向後者。
實際上,羅斯福早在這次會議前已經寫信給斯大林表達了以上意見。對於羅斯福的「慷慨」,斯大林卻仍不滿足。他告訴羅斯福除了以上條件外,蘇聯還要求使用滿洲鐵路。時隔數日,斯大林將莫洛托夫起草的協定草案交給了羅斯福。這份草案包含了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全部條件。其要點如下:(一)維持外***(***人民共和國)現狀。
(二)恢復1904年***背信棄義的進攻所破壞的原屬俄國的各項權益,即:甲、將庫頁島南部及其全部毗連島嶼歸還蘇聯;乙、大連商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這個港口的優惠權益,恢復租借旅順為蘇聯海軍基地;丙、設立中蘇合營公司,對通往大連的中東鐵路及南滿鐵路進行共管,並保證蘇聯的優惠權益,而中國保持在滿洲的全部權益。
(三)千島群島交給蘇聯。
斯大林的價碼實在是太高了。羅斯福和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一起又多次交換意見,希望蘇方適當降低價碼,然而斯大林那裡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
為了換取蘇聯出兵減少美軍的傷亡,羅斯福不惜犧牲中國的權益來達到目的,於是全部答應了斯大林的條件。
由於羅斯福答應斯大林的是中國的領土和權益,這就涉及到必須徵得中國政府同意的問題。但是協定草案中關於這一問題的寫法十分含糊,僅指出:「三大國政府首腦同意,蘇聯的這些要求應在戰敗***后毫無條件地予以滿足。蘇聯方面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以期用武力幫助中國達到從***枷鎖下獲得解放的目的。」儘管羅斯福後來在協定上加上了「經諒解,有關外蒙及上述港口與鐵路的協議尚需徵得蔣委員長的同意,根據斯大林元帥的提議,總統將採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這麼一段修飾語,但是羅斯福為了美國的利益,犧牲中國的民族權益的最終用心是掩飾不了的。
雅爾塔協定是大國政治貿易的產物,對美蘇雙方都是有利可圖的。通過這個協定斯大林得到了他需要的權益,羅斯福則得到了蘇聯參加和支持其對華政策的保證。
在協定中美國沒有放棄其在中國東北的權利,同時也不允許蘇聯獨佔東北。白宮的政策是堅持要求克里姆林宮在東北實行「門戶開放」,以確保美國資本在戰後進入東北暢通無阻,並且積極支持***政權儘快控制東北地區。這個協定還劃定了美蘇兩國在遠東和中國的勢力範圍,既對雙方都有利,又都有約束,因此美蘇兩國誰也不吃虧,誰也都樂意接受。而真正吃虧的是被當作交易籌碼的中國和中國人民。
中國沒有代表參加雅爾塔會議。其中雅爾塔密約對外界是嚴格保密的。連蔣介石也沒有看到全文。
1945年3月15日,蔣介石收到了駐美大使魏道明的電報后才了解到密約的內容。
為此,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閱此,但有痛憤與自省而已。雅爾塔果已賣華乎?惟知此可以斷定此次黑海會議俄國對日作戰已有成議。果爾,則此次抗倭戰爭之理想,恐成夢幻矣!」
蔣介石最清楚自己,如果蘇聯不出兵,靠他的力量是難以戰勝***的。何去何從?只能承認這一協定。一直到同年6月中旬,美國才將雅爾塔協定的全部內容正式通知蔣介石,並督促蔣介石儘快派人去莫斯科談判落實雅爾塔協定的具體內容。於是又帶來了1945年7月正式開始的中蘇談判。蘇聯方面參加談判的主要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斯大林決定親自出面是為了表明他對談判的重視,他企圖以強硬的態度,出現在中國代表的面前,給予中國以強大的壓力,如此才可能迫使中國政府就範,以接受雅爾塔協定的條件。莫洛托夫是世界級的談判老手,西方外交官們稱他為「硬石頭」,也有人稱他為「鐵嘴」,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其在談判桌上的厲害。
中國方面參加談判的是以宋子文為首的代表團。宋子文是蔣介石的大舅子,當時中國的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是國民政府的實權派人物。並掌握著財政、金融大權,其成員主要有蔣經國、胡世澤、傅秉常。蔣經國曾長期居住蘇聯,了解蘇聯的社會和文化,作為蔣介石的長子,其特殊的身份,與代表團的使命是相稱的。至於胡世澤和傅秉常,前者是外交次長,後者是駐蘇大使,職責所在理當加入談判。
然而,這次談判是異常艱難的。實質性會談一開始,斯大林便提出,中國必須承認外***立。對於這一要求,***方面竟然毫無準備,他們原以為雅爾塔協定中所述的「維持外***的現狀」,就是保持原有狀態,故沒有作為這次談判中的問題來加以準備。
在談判中,斯大林強調外蒙的地理位置對於蘇聯的重要性,他對宋子文、蔣經國說:如吾人在外蒙無自衛之法律權,蘇聯將失去整個遠東。斯大林還找出一條理由是如果再發生戰爭,敵從外蒙攻蘇,西伯利亞將被切斷,「如是則西伯利亞全部將丟失。」
宋子文沒有答應斯大林的要求,但認為中國對目前外蒙的現狀可不聞不問,如果在法律上承認外***立,中國政府將發生動搖。對此,斯大林根本不予讓步,他向宋子文施以強大壓力,說如果不答應外***立,「外蒙將統一所有內蒙至北蒙之***人民。」
中蘇談判至此陷於僵局。
為了打破僵局,蔣經國以其特殊身份去見斯大林,請求斯大林諒解中國政府苦衷。「蔣經國對斯大林說:你應當諒解,我們中國七年抗戰,就是為了把失上取回來,今天***還沒有趕走,東北、台灣還沒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敵人手中,反而把這樣大的一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失卻了抗戰的本意?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了國土「;在這樣情形下,國民一定會起來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支持抗戰,所以我們不同意外***歸屬給蘇聯。
斯大林對此態度十分冷淡,並回答說:「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求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蔣經國碰壁后,宋子文只好打電報請示蔣介石,並建議萬不得已時只好終止交涉。
第二輪談判自8月7日開始,至8月14日為止,蔣介石將王世傑加進談判代表團。據說,宋子文自第一輪談判后回國,感到中國政府同意外***立,將在歷史上成為千古罪人而被後人所唾罵,故不想以外交部長身份在中蘇條約上簽字。因此要求辭去外長之職,蔣介石只得另安排王世傑就任新的外交部長,並參加雙方第二輪談判和代表中國國民政府簽約。
在第二輪談判中,由於蘇軍已出兵東北,如再談不攏,***害怕無條約約束,蘇軍在東北就可能胡作非為,對蔣政權「接收」影響更大,最終不得不遷就蘇方達成協議。經過一個余月的中蘇談判,兩國終於達成最後諒解,於8月14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各附件。
條約簽訂后,蔣介石是悲是喜,不得而知。但他在9日的日記中寫下了「舊恥雖雪,新恥重重」的話,多少能代表一些他此時的心境。
正因為如此,當抗戰一旦勝利,東北地區立即成為蘇。美、中共和***「三國四方」的「競技場」,在這「三國四方」的實力較量中,誰有實力,誰就能在東北獲得利益,這豈是一紙條約所能包辦得了的。
中國經歷了八年抗戰的苦難,無論是淪陷區或者是大後方到處是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這次戰爭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破壞程度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美國駐重慶的情報官員們向其政府的報告中是這樣記述的:中國的情況,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很糟。與外部世界的貿易全部停頓。通貨急劇膨脹;學生、職員和士兵都感到生計難以維持。中國的鐵路叨%陷於癱瘓。全部車輛都被砸爛焚毀,隧道和橋樑被破壞,中國曾極為依賴的內河航船幾乎全部毀壞,或因桔據而無法經營,在大多數地區,公路破爛不堪,各種貨運車輛都為數極少。
以上是外國人的記述,從中反映出了抗戰後中國的交通業癱瘓的實際情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重慶這地方***人進不來,但中國人又出不去。***投降正值8月,連續暴雨使江水猛漲,當時大後方為數不多的幾條舊輪船,想運送成千上萬的乘客,猶如杯水車薪。許多人只得乘汽車沿著艱險的盤山蜀道,轉至貴州、廣西,最後從越南走海路輾轉廣州、上海。
抗戰勝利了,整個中國就像是一棵結滿鮮桃的大樹,夠蔣介石吃一陣子的。其中南京、上海、北平、廣州、青島等大城市則是這棵大樹上的大桃子。為了搶奪勝利果實,蔣介石在調用了大後方全部的運輸工具之外,主要是依賴美國的空軍。然而,有限的交通工具不僅要運送軍人和老百姓,還需要將100餘萬名侵華日軍和幾
百萬***僑民遣返回國,這對於已經十分脆弱的中國交通運輸業的壓力之沉重是可
想而知的。
由於蔣介石有美國政府的支持,在其接收華中和華東的大中城市的港口時,比較順利,京滬一帶和長江以南大多數地區,幾乎沒有費吹灰之力就摘到了「桃子。」
但是到山東和華北地區摘「桃子」就沒有那麼容易了。當時,通向北方的道路,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都被人民及其武裝扒得破破爛爛的。從10月下旬開始,有十多天津浦和隴海兩大鐵路幹線無法通車。蔣介石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急令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凌鴻勛視察津浦路,只見「大多數路軌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斷者。橋樑之破壞,工程尤為巨大。鋼骨水泥建造之堅固橋墩,均被炸毀,電線杆則多平地鋸去。依照片所示種種跡象,均可證明為有計劃且備新式破壞工具之破壞行為。」
10月18日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在***的高級軍官算是比較能幹的一個,也是很受蔣介石的賞識的一個。這位出身於陝西米脂縣的***將軍,1924年6月投筆從戎,考取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當時他剛滿20歲。由於他聰明好學,肯干,能吃苦,對蔣介石又特別忠心,蔣介石越來越信任他,他的官運自然也就十分亨通,不到40歲,便當上了集團軍總司令。
在艱苦的長城決戰時,在反擊日軍的崑崙關大捷中,在遠征緬甸的崇山峻岭里,杜聿明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這一次,蔣介石又委他以重任,把打開東北大門的艱巨任務交給了他。他也很自信,下決心要在東北「建功立業」,報效「領袖」的知遇之恩。
10月22日,蔣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長春去與蘇軍接洽,要他們根據中蘇條約,掩護我軍在東北各港口(指旅大、營口、葫蘆島等港口)登陸,接收領土主權。可先在長春去會見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根據條約規定,他們一定要對中國負掩護接收之責。此外,可問問南京何總司令的意見,再到上海會見美軍第7艦隊司令金開德,看他一次能運輸多少軍隊,能否掩護我軍登陸,然後到長春去見熊式輝、蔣經國,同蘇軍交涉掩護我軍登陸事宜。
依照蔣介石指令,11月24日,杜聿明在南京接受了***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指示,並在上海會見了美國第7艦隊司令金開德,代表蔣介石請求美艦支援,運送***軍在東北登陸。
28日,杜聿明飛抵長春,當晚在蘇軍總司令部(原***關東軍司令部駐址)會見了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趙家貌及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也一同隨行。外交方面十分老練的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對杜聿明的到來採取了在外交辭令上滿足其要求,而在實際行動上根本不予合作的策略。
當馬元帥一見遠征過緬甸的***名將杜聿明后,就像老朋友一樣地對他說:「我們蘇聯始終要同中國人民友好的,蘇中友好關係,我深信是永久的,因為我們早就有了傑出的孫中山和列寧他們兩個的友誼.........杜將軍帶領中***隊接收東北領土主權,蘇軍很歡迎,你們從海路、陸路來,我們都歡迎。」他還巧妙地推託說旅順、大連地區為蘇軍另一元帥指揮範圍,安東、營口以北,西至山海關才屬於他的指揮範圍;此外還告知蘇軍解除日軍武裝后即準備撤退,現山海關、葫蘆島已沒有蘇軍,只有中共抗日軍隊。營口尚有蘇軍少數部隊.........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還同意***軍的營口登陸,並給杜聿明畫了一份蘇軍位置圖,同時還寫明蘇軍營口警備司令部及掩護***軍登陸要旨。
杜聿明感動了:只要蘇軍允許在東北登陸,就是一大勝利。隨即也謙讓地說,我們不一定非從大連登陸,請蘇軍在營口掩護***登陸也行。馬林諾夫斯基成功地玩了一個大手腕,他的一番巧妙語言成功地迷惑了杜聿明等人,同時也掩護了已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蘇聯大使也鄭重其事地轉告***政府,同意***軍在營口、葫蘆島登陸。
10月30日,杜聿明赴重慶向蔣介石彙報,蔣喜形於色,繼續做著坐享其成的美夢。
蔣介石告訴杜孝明,已經與美方商量好,用軍艦先將13軍和52軍海運到營口登陸。現13軍已陸續到達秦皇島,52軍正由越南海防市北上。他要杜迅速去秦皇島乘美艦到營口指揮登陸。
杜聿明是位責任心極強的將領,奉命后又急飛天津,拜會了美軍第3陸戰隊司令洛克將軍,請求其協助維持天津至秦皇島段鐵路的安全。
11月3日,當杜聿明率聯絡人員同美第7艦隊代司令巴貝一同乘美艦「脫羅爾號」到營口與蘇軍聯絡時,才發現這時蘇軍已宣布自東北撤退,蘇軍馬林諾夫斯基
元帥已離去,中***隊已接收營口。接收營口的是八路軍膠東軍區的吳克華部。僅6000餘人,是10月24日才抵達這裡的。尚未做好戰鬥準備,武器也極為簡陋。但杜聿明不敢貿然登岸,只得與美艦退回秦皇島。這一次又讓八路軍搶先一步,致使***軍在東北登陸的計劃完全破滅了。
直到此時,一貫精明的杜聿明才恍然大悟,知道徹底上了蘇軍總司令的當了。
至此,***軍幻想從蘇軍手中接收東北的計劃已成泡影。其惟一的希望就是依靠美國海軍第7艦隊的力量從海上將第13.第52軍等***軍運至東北。
此外,東北首席長官熊式輝只能在北平落腳並籌備將北平地區的第94軍一部及收編的偽滿軍空運長春。東北二號長官杜聿明在此期間也只能在重慶擬定武力接收東北的意見書。其主要內容是:第一,請蔣介石迅速抽調10個軍,以美艦隊掩護,由營口或葫蘆島強行登陸,先肅清東北***,再回師關內作戰;第二,請建立東北地方武裝,按9市收編偽軍11個保安支隊,準備整訓後接替***軍防務;第三,請委派9市11個軍事特派員,深入各省、市發動敵偽殘餘在八路軍、新四軍後方搗亂。
11月6日,杜聿明飛赴重慶,向蔣介石彙報營口之行的見聞。結果把蔣介石氣得叫道:一定要打出關東去。杜聿明即向蔣呈上了擬好的意見書,要老蔣調10個軍的兵力,由美艦掩護在營口或葫蘆島登陸,以肅清東北八路軍。
蔣介石表態卻是:10個軍調不出,只能用13、52兩個軍,由陸路山海關打出去。之後,蔣即指示何應欽下達命令,將該兩軍交杜聿明指揮。東北戰爭的戰火首先在
山海關點燃了。
同樣是爭奪關東,重慶在與延安的較量中,由於幻想依賴一紙協定而坐收抗戰成果,而先失一著了。
以受降為名,將東北一舉歸為己有這是蔣介石的既定方針。為此他一直幻想在蘇軍撤出前實現這個方針。但是,由於***軍沿平綏路、平漢路、津浦路進犯的傅作義、孫連仲、李延年、陳大慶等部沿途遭到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和新四軍部隊的堅決抵制,加之路途遙遠,鐵路被破壞,故行動緩慢。蔣介石為在蘇軍1945年11月撤軍能迅速搶佔東北,不得不求助於美國,使用美國的飛機、軍艦,加緊運兵。
美國政府應蔣介石的請求,早在1945年8月15日,即命令第14.、第10艦空隊開始全力空運***軍隊搶佔南京、上海、北平等大城市。9月30日,從沖繩島開來的美國海軍陸戰隊11.8萬餘人開始在塘沽登陸。10月2日,美國海軍陸戰隊1400人在秦皇島登陸。9月15日,美機空運***軍第92軍千餘人到北平。16日,美機空運***軍第94軍一部進佔天津。此後,蔣介石又迫不及待地從九龍海運第13軍在秦皇島登陸,並在美海軍陸戰隊配合下,侵佔冀東解放區的秦皇島、北戴河、留守營等地。
***軍是怎樣輕易就取得了秦皇島的呢?主要是美國海軍的「功勞」。還在10月初,美國第7艦隊的艦隻滿載著海軍陸戰部隊,在渤海灣來回遊七,目的在於尋找登陸港口。當時,蘇軍與中共方面達成默契,以營口已為中***隊所佔名義拒絕了美軍登岸。美艦無奈最後來到秦皇島,在此有500名日軍和部分偽軍防守。為了奪取這一出海口,中共冀東八路軍部隊曾對秦皇島進行過收復作戰,但因實力不足未能取勝,未能將該出海口控制在自己手上。而美軍的到來,則得到了日偽軍的幫助,故順利登岸。這次美軍的登陸,為***軍搶佔東北,建立了一個前進據點。
沒有美海軍就拿不到秦皇島。美軍登陸后,積極搶修道路收集八路軍情報,因涉及到國際爭端問題,八路軍亦不便貿然干涉。如此就為***軍登陸準備了條件。從10月下旬起,龐大的美國艦隊載著***陸軍在秦皇島靠岸。首先登陸的是***第13軍2萬餘人。該軍是蔣介石的嫡系,在抗戰中沒打過多少硬仗,實力保存完好,一色的美式機械化裝備,當然其中不少裝備為美軍淘汰的舊裝備,但在國內戰場上仍堪稱一流。11月初,滇軍第52軍2萬餘人也抵達秦皇島。該軍是由美艦由越南海防搶運北上的,雖然為半美械軍,但滇籍老兵較多,有一定的戰鬥力,所以戰鬥力並不弱於蔣系第13軍。
在美國的支持下,***軍先後還進佔了天津、北平、唐山等戰略要地,尤其是秦皇島的登陸,縮短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由內地向東北運送的時間。隨著***軍在秦皇島立足已穩,便企圖沿北寧路繼續北進了。
為了擋住沿北寧線北上的***軍登陸部隊,10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次要力量置庄河、安東之線,堅決阻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放棄過去分散的方針。」據此,東北局調整軍事部署,遂將主力部隊迅速集中於錦州、瀋陽一線。
到了10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從各戰略區調到東北的部隊和幹部,除少數在北滿、東滿地區配合東北抗日聯軍部隊執行開闢新區工作外,主要分佈於瀋陽、安東、錦州為中心的南滿、西滿各地,並以位於錦州附近之冀熱遼部隊和冀中第31團,迎擊***軍從山海關或葫蘆島沿北寧路的進攻;由山東軍區渡海前來之第6師、第5師兩個團及部分地方武裝負責營口、安東方面的防務。
陸續集結於秦皇島的***第13軍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及其航空兵的掩護下,搶修通往山海關的鐵路,逐步逼近山海關!
而***方面的兵力截至11月4日,塘沽至秦皇島段有美海軍陸戰隊第3師1.8萬人;***第13軍、第94軍之53師、121師等部5萬餘人;另有日軍9500人,偽軍1.7萬人,總兵力達8萬餘人。占絕對優勢。
蔣介石海運第13、第52軍這一招著實厲害。是其在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四條鐵路線進兵受阻之後、「行政接收」東北計劃受挫后,所走的第一步「好棋」。
此著企圖在於向東北大門山海關進攻,破關后再大舉進兵東北,以全面實現其武力接收東北的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