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這裡的時間線
本來還在替古人憂的雲別,聽老七這麼說,頓時來了興緻,忙問道:「對啊,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老七似乎很滿意雲別的這個表情,笑了笑,然後從枕頭底下翻出幾張疊好的紙交給他,說:「雖然不是很詳細,但也是我這兩個月以來多方打聽才得到的,雲哥,你看看吧。」
雲別將紙放到桌子上,好奇地打開觀看,原來上面記載的是這個時代的時間線。
老七為了方便,以公元為紀年,依照《秦漢三國》中的歷史,與這個時代歷史的大事件進行對比。
據《秦漢三國》中記載,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通過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一族,鞏固了自己在大魏的政權。
公元251年9月,司馬懿逝世,長子司馬師繼位,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立曹髦為帝,255年司馬師病故,其弟司馬昭繼位。
公元260年,曹髦不滿司馬昭專權秉政,親自討伐,被成濟所弒,同年司馬昭又立曹奐為帝。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兵三路滅蜀,同年受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280年,晉帝司馬炎滅吳,自此三國一統歸晉。
正史如此,但這個世界的歷史,卻在一個人死亡上,發生了變化。
魏正始五年,也就是公元244年,曹爽攻蜀失敗后,司馬懿於當年十月便在家中病故了,死因不明,坊間傳言為中毒而死。
隨著司馬懿的病逝,大魏舉國上下一片嘩然,曹爽藉機削弱司馬一族的政治勢力,自此全國凡大事要事,皆由曹爽一人做主。
十年後,也就是魏正始十五年,曹爽廢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年僅十三歲的曹髦因懼怕曹爽的勢力,奉他為亞父。
在此之後,曹爽變得驕奢淫逸,專橫跋扈,朝中大臣凡有不服者,皆被曹爽迫害,不少開國名臣的後人被其滅族,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
大魏也因此一蹶不振,國力由勝轉衰,全國各地揭竿而起,國內混亂不堪,邊境吳、蜀又發起進攻,國家岌岌可危。
魏國雖然衰敗,但畢竟廋死的駱駝比馬大,還不至於要到亡國的地步。
甘露十年,剛滿24歲的曹髦,發起反攻,卧薪嘗膽了近十一年的他,總算積攢了強大的能量,厚積薄發,聯合已經敗落的夏侯一族,向曹爽發起了猛烈的攻勢,只一個月的時間,曹爽便被下獄,其黨羽分分落馬。
同年二月,曹爽於午門被斬,連同一起被殺的黨羽,共800餘人。
曹髦取得政權后,開始積極恢復國力,制定新的國策,削弱了大將軍的權力,三公之後又設三台,將權力分散。
隨著國家體制的煥然一新,國內百姓可謂是舉國歡騰,普天同慶。
由於曹魏的這些年的內亂,吳、蜀兩國得以長治,國力也逐漸強大。
蜀帝劉禪,在位48年才病逝,因劉禪晚年昏庸,其子北地王劉諶,於公元270年發動政變,取得帝位,尊劉禪為太上皇,次年劉禪病故。
劉諶在位18年,期間恢復了丞相制度,由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擔任丞相,蜀國自此一片祥和,生機勃勃。
劉諶死後,子劉毅繼位,劉毅同樣在位18年,劉毅死後,子劉忌繼位,直至今日已有14年。
相比於西蜀來說,東吳的亂事可著實不少,而且皇帝多為短命之君。
自吳大帝孫權開國以來,至今已歷七世。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孫亮繼位,258年孫亮被廢,孫休繼位,264年孫休病逝,孫浩繼位。
孫浩,正史當中是東吳最後一個皇帝,但隨著歷史的變化,他的皇位也得以延續。
孫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後期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當時曹髦、劉諶都的感到惶怖。
公元284孫浩病逝,其子孫瑾繼位,同年引發三荊之變,次年,孫章奪兄之位,改元升龍。
孫章當了皇帝以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再效仿北魏和西蜀,廢除了三公、丞相這樣權力集中的官職,而是設立了內閣,採用內閣制度治理國家。
東吳也因此變得空前強大,只是,在孫章病逝之後,他的兒子孫炎,並沒有繼承父親的英明神武,導致皇帝權力分散,官場混亂,宦官從中獲利,官員們為了能當上內閣首輔而大打出手,直到今天,建業城中仍然在爭權奪勢。
公元284年孫浩病逝,孫瑾繼位,285年孫瑾被廢,孫章繼位,291年孫章病逝,孫炎繼位直到今天。
作為三國中的老大,北魏的時間線也隨著歷史,發生著改變。
公元265年,曹髦殺死曹爽取得政權,273年,曹髦發兵北上,擊破作亂的鮮卑人,收北燕為大魏的藩屬國,公元290年,一代明君曹髦去世,享年49歲,曹髦死後,太子曹華繼位,時32歲。
公元293年,只當了三年皇帝的曹華,便失足落井而死。
曹華死後,經過群臣商議,太子曹舷的年紀太小,僅有18歲,不能擔此大任,便由曹髦最的小兒子,年齡在20歲,時任校事府監長司的曹輔繼位。
曹輔繼位后,改元建康。同年曹舷病逝。
公元312年,也就是建康十九年,因曹輔擊敗了進攻西涼的匈奴大軍,並將西羌收為藩屬國,為了紀念普天同慶的時刻,將年號改為康德元年。
而今年,已是魏康德八年,蜀章龍十四年,吳永順九年。
在公元284年時,還發生了一個令天下謂之震驚的事件,史稱三荊之變。
當時在位已三十年的曹髦,兢兢業業已過半生,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完成太祖曹操的畢生心愿,便統大軍六十萬屯兵於襄陽,向東吳所轄的荊南發起。
剛剛繼位不久的吳帝孫瑾,因無力抵擋,求助西蜀來救,西蜀皇帝劉諶親自統兵二十萬來到白帝,借道南郡攻打大魏。
魏蜀吳三國,便在荊州拉開架勢,展開大戰,三國共投入總兵力100萬,從最早的吳、蜀聯合抗魏,到後來三國互相激戰。
之所以吳、蜀會中途撕破臉,原因在於劉諶攻打大魏時,因久戰不下,便趁機以巧兵取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孫瑾見劉諶這麼無賴,又調頭攻打西蜀,就這樣三國開始互相攻打,戰爭曠日持久,一直打了半年有餘,期間三方互有勝負,死傷無數,屍橫片野。直叫得荊州各地百姓哭天喊地,凄涼之聲遍布四野。
戰爭你死我活,國力最強的大魏眼看就要得勝之時,上天卻開了一個玩笑。
位於江陵與襄陽的交界處,隕石從空而下,砸出數仗寬的巨坑,爆炸之聲震懾方圓數十里之外。
周邊百姓無不向天祈拜,流言蜚語不脛而走,傳言皆因此次大戰,殺戮甚多,引得蒼天震怒,天降神罰。
為平息民怨,三家最終得以罷兵言和,並在此簽署三荊協議。
所謂三荊協議,具體內容是三方在此地建立三個附屬國,附屬國不受各國管制,各自為政,並且五十年內不得發動戰爭。
三個附屬國因都城得名,將荊州分為三塊,依次為襄陽國,南郡國以及長沙國。
襄陽國,管理整個南陽,為北魏屬國。
南郡國,管理南郡、武陵、零陵為西蜀屬國。
長沙國,管理長沙、桂陽、江夏為東吳附屬國。
附屬國由魏蜀吳三家就地選材,挑選當地官員為國王,世襲罔替。
隨著附屬國的成立,荊州百姓們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歡欣雀躍不在話下。
雲別看到這裡,不禁氣得一拍桌子,說道:「這不他媽胡鬧呢么!簡直太荒唐了?」
一旁的老七見狀,笑著說:「雲哥,你別著急,胡鬧的事情還在後頭呢。」
聞言,雲別定了定心神,繼續向下看。
「三荊之變后,平靜了不足三年,魏大將崔堅統兵十五萬,進攻蜀地漢中,蜀將趙飛率軍迎敵,雙方激戰數月,直到吳將丁真,統兵五萬進攻合肥,漢中方才罷兵。
公元291年,魏帝曹華統兵二十萬進攻廬江,吳帝孫章親率大軍抵擋,於江上連舟大敗魏軍,曹華落荒而逃,吳以得勝之師突破大魏邊防,攻打淮南,蜀趁機預出兵隴西,半路得知孫章病重這才罷兵回朝。
公元292年,魏帝曹華統兵十五萬佯攻南鄭,遣先鋒大將吳越秘密取道子午谷,因機密泄露,吳越五千精銳遭蜀軍伏擊,全軍覆沒,吳越中箭身亡,曹華退兵回京。」
看到這裡,雲別抬頭疑惑地看向老七,後者微微一笑,指著紙上的後幾頁說:「像這種事,後來還多著呢,直到曹輔登基后,三國方才和平些。」
雲別對此十分不解,問道:「既然三國要打,那為什麼還要搞一個三荊協議啊,這不是脫褲子放屁么?」
老七咂咂嘴答:「據我分析,問題就出在這個和平五十年的三荊協議上,三荊協議應該不是主動簽署的。」
雲別不解地問:「不是主動那還是被動啊!什麼東西能讓三家皇帝被動啊?」
老七說:「雲哥你想啊,曹髦算得上一代明君了,當時在荊州三家混戰,魏國實力最強,怎麼就輕易罷兵言和了呢?」
頓了頓,又接著說:「這樣是不是不符合邏輯,即便是平息民怨也不至於不打了吧,再說曹家人光屠城就屠過幾回了,還會在乎點民怨?」
聽到這裡,雲別也感覺到事情有些嚴重,便沉聲問道:「照你的意思,有一股力量,在逼迫三位皇帝不得不罷兵言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