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感恩,不要忘恩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記者到山裡採風。他遇到一個窮苦孩子,他的家四壁透風。攝影師立即慷慨解囊,幫助他家建了一座房子。房子蓋好時,記者特地從城裡打來電話詢問那孩子搬進新房是否高興。那孩子卻說了一句讓這位捐資者心寒的話,他說:「房子不錯,就是還缺個電視。」雖然這個捐資者多少有一點兒「施恩圖報」之心,但那個孩子把施恩者當搖錢樹,不停對其榨取,其冷漠與慾望結合的回饋,實在是對關愛之心的一種褻瀆。
《說文》把「恩」這個字解釋為「惠也」。所謂恩惠,自然有施之一方和受之一方。恩是用惠將施受兩個方面的情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我們豐富的語言中有很多精闢的詞語,如恩怨分明、知恩圖報、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對施受兩方面的情感變化給予讚美和鞭撻。
深圳青年演員叢飛被稱為「愛心大使」。從1995年起的10年間,他通過義演捐資300多萬元,幫助178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後來,他生了重病。手術后,他曾向醫生詢問病情,但醫生和家人都沒有如實告知。後來叢飛也僅僅知道自己患了胃癌,但並不知道已經擴散,手術之後,他認為自己的病已經治好了,相信明天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那時,叢飛的妻子邢丹已經懷孕5個月了,她說,跟叢飛剛入院時相比,她現在已經好多了。那時她操心的不僅是叢飛醫藥費的問題,而且還要為叢飛的著急上火而擔心。因為,一些山區受資助的學生家長常常打電話來詢問學費的事情,這事很讓叢飛煩心。有家長在電話中說:「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請原諒。我生病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暫時沒法寄錢了。」「什麼時候病能治好?」對於這個問題,叢飛答不上來,因為自從住進醫院,大夫就沒有和他談過出院的事。邢丹說,叢飛曾和她講,他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卻下不來了。現在他已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一心助人的好人,在家財散盡、身患癌症、生命垂危的時候,那些曾受他資助讀完大學並已經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卻沒有一個人來看望過他。而且,那些正在接受他資助的學生家長,還在不停地抱怨。
對這些無情的人和事,叢飛說自己「有一點兒傷心」。但是,這不單純是讓人傷心的問題,更是道德缺失的一種表現!10年來,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叢飛肯定沒想過將來要得到受助者的什麼報答。但就受助者而言,得到幫助之後,最起碼應該常懷感恩之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心生抱怨,甚至厲聲指責。
雖然對叢飛抱怨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但這還是讓我們不免感到有些心寒。施與雖不能作為回報的訂單,但感恩之心卻應該是人們給予施與者最起碼的「回執」。
感恩之心的缺失,不僅使人對善舉失去反應,對善良變得麻木,更使人很難體會到幸福與快樂。有這樣一則諺語: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感恩為幸福之首。一個知道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與滿足。也正是因為如此,感恩成了道德良性互動的潤滑劑。
人是離不開群體的。台灣作家劉墉也曾勸勉年輕人要有一顆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這是因為只有學會感恩,感謝生活,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才會更加熱愛生命、關愛他人,收穫平和與快樂。
讓我們學會感恩吧!要知道,是感恩讓我們心與心得以交流,是感恩讓我們變得不再陌生。因此,我們要感恩,決不可做忘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