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危機
趙王世子祁元詢,大周天子皇第四孫,未來的仁宗皇帝,面臨著人生中最大的危機。
參加宮宴回趙王府的當晚,趙王府便被控制住了,闔府上下,不能出入。
縱然正值元月,不必進學,天子還特意下詔告諭諸皇子皇孫,近來京城多事,人心浮動,特准各人在府中讀書,不必走動,這也改變不了祁元詢失去了人身自由的事實。
如果祁元詢是個正常的皇孫,縱然他是趙王世子,沒有經過歷練,面對如此情況,也會驚慌失措。
但是他不僅是光幕史書蓋章的未來皇帝,還是一個覺醒了前世記憶的穿越者!
所以當光幕中的文字顯現出他的生平之後,他就開始想法子為自己尋找生路了。
皇爺爺偏愛東宮一脈不假,但也不至於說對自己其他的子孫棄若敝履。
要祁元詢說,他的皇爺爺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說是厚愛了。
宗室爵位分藩王、郡王、鎮國將軍等,有六品八級,每級皆有歲祿,宗室中爵位最低的從六品奉國中尉也有歲祿二百石——要知道,正一品大員的月俸也才87石而已——不是尋常朝臣可以比擬的。
奉國中尉都是宣武帝的幾世孫往下了啊!
宣武帝連血脈如此疏遠的後代都考慮到了,更別說祁元詢是宣武帝的親孫子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太孫是宣武帝擇定的儲君不假,但宣武帝會只因為史書記載他兒子趙王未來會成為廟號太宗的皇帝、他孫子未來會成為廟號仁宗的皇帝,就把他們這一脈全殺了嗎?
祁元詢百分之百能肯定——絕對不可能!
更何況,光幕所顯示的史書對祁元詢的評價皆是溢美之詞,他的廟號,也絕對是明君專屬的好廟號。
這個世界的發展,和祁元詢穿越前世界的發展,有部分是重合的。
在隋唐之前,帝王的廟號不是輕易能有的,謚號才是每個皇帝都會擁有的身後評價。
可是隋唐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都能擁有廟號,謚號更是字數泛濫。
所以唐宋之後,評價帝王品行,就已經是不看謚號看廟號了。
仁宗一號,在廟號之中,堪稱是上等的好廟號。
祖有功而宗有德,除卻開國之君外,其餘君主的廟號,遵循禮制的話,就只能是「宗」——當然,不遵循謚法,一朝有好幾個「祖」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皇家臉皮厚,議定謚號的人能有什麼辦法?
仁宗為廟號,說明未來他這個皇帝很得人心。
皇爺爺很看重禮制,重視嫡長沒有錯,但是既然父王與他未來也都是為後人所稱道的明君,在太孫之立本來就有阻力的情況下,貿然對他們下手,對國朝未來的發展,未必有好處。
只不過,天子宣武帝不下手,不代表祁元詢沒有別的危險了。
他現在最擔心的,反而是太孫堂兄。
年長的藩王世子與郡王雖然入京師進學,與太孫等東宮子孫相熟交好,但並不代表太孫行事會多麼顧念他們。
儲君之位,已關乎太孫的身家性命,不論是易儲還是登基之後被篡,都意味著太孫一脈很難有好結局。
與性命、與權力相比,兄弟叔侄親情,就太過可笑了。
根據光幕文字上的簡短記載,他的那位父王,未來的廟號是「太宗」,按照一般的情況,國朝的第二代皇帝,廟號一般都是太宗。
靖難一詞,說明並非他爹登基正常傳位,這樣的情況下,廟號為「太宗」,可見他那太孫堂兄的結局不會太好。
被奪帝位,不管生死,都不會好到哪裡去。
侄子對叔叔,不比兄長對弟弟。
若是太子大伯在,那大周天下自然是穩定,太子大伯薨逝,為了心愛的嫡長子一脈的正統,天子雖然立了太孫,可是無論是太孫還是諸王,心都沒有安穩下來。
太子有容納下諸位弟弟的魄力,太孫對諸位叔叔的態度,估計就像祁元詢在宮宴當日,於奉天殿中受萬眾矚目時的狀態一樣吧,當真是如芒在背。
只要各地的藩王還存在,那太孫就不可能放下心。
藩王們沒有謀篡的表現,都已經讓太孫有所防備了,更何況,光幕文字上可是清清楚楚地顯示,趙王系將會取代東宮系,日後成為大周的主人啊!
藩王們都是宣武帝的子孫,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都過得好,而換了太孫,想法自然與宣武帝不同。
祁元詢這些日子的一切行動都很小心。
自光幕異事再度出現后,原本漸漸被廢棄的錦衣衛又開始了大規模活動。
宣武帝是他親祖父,就算府中有錦衣衛,祁元詢也相信他們只是監視,不會做什麼多餘的動作。
但是,還是要提防有心人。
祁元詢困居趙王府,他的趙王爹本來就沒在京中留什麼人馬,消息來源本就少,如今閉府後,更是閉塞。
他現在沒有消息來源,最希望的,就是天上的光幕能再度更新。
就算光幕給出的信息是朝中官員被論罪等諸事,與他無關,也好過於如今還在光幕上顯示著的「仁宗孝昭皇帝,諱元詢,太宗長子也」。
這簡直就是他的催命符啊!
就算太孫沒有殺心,一直看著這些,也難保不會動怒,至於有心人會不會刻意在太孫耳邊攛掇,那就更不用說了。
每個皇子皇孫的身後,都有著勢力,太孫一人身後,是整個東宮系的力量在支持。
縱然太孫不願意,這些人也要為太孫「排憂解難」,更何況,祁元詢是從來不敢去賭人性的。
現在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爹趙王還在封地。
他這個趙王世子,日後能做皇帝,是託了自家老爹的福,也就是說,全靠老爹給力。
他爹不死,除去他一個小小的世子有什麼用?
在趙王回京之前,祁元詢自忖,自己的性命應當是無憂的。
宮宴后,祁元詢在趙王府里畫消寒圖、看書,消磨了五天的時間,才終於等到天上的光幕換新字。
涼國公藍玉並其「黨徒」的記載有了新變化,不再是二月乙酉日皆坐誅,只記載二月被收押,後續如何,顯見皇帝還沒有做出決定。
祁元詢不是一個普通的藩王世子,以他的眼光來看,涼國公能免死的概率很低,雖然不至於到太陽從西邊出來那種地步,但也沒好上多少。
天子宣武帝開國后,膝下兒女多與元從勛貴聯姻。
祁元詢的外祖父就是追封中山王的開國公爵魏國公,順帶一提,他十三叔代王的王妃,就是他娘的妹妹。
先太子的元妃常氏,也是名門貴女,還是涼國公藍玉的親甥女,除了甥女是太子妃外,藍玉還有個女兒,是蜀王的正妃。
總而言之,就是皇家與這些元從勛貴的關係極為親近,不少人身後的勢力是交織在一起的。
任何一件事,都要結合對應的背景來看。
祁元詢敢斷言,如果太子大伯不死,那光幕上的記載,就絕對不會是他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他爹不會靖難,元從勛貴也不會在「胡獄」之後又死上一批。
要知道,以藍玉為首的這一幫人,原本就是天子為太子準備的武勛班底。
只不過先太子薨逝了,皇太孫又不是太子的元妃所出,而是側妃扶正後的嫡子,根本就震懾不了驕矜倨傲、還在軍中廣收人心的涼國公一系。
太子元妃常氏除了早夭的皇嫡長孫,又不是沒有孩子,事實上,當初的功臣元勛們,本來就對儲君的人選有不同的意見,立皇子是主流,但是提倡立皇孫的也不是沒有,只不過,那些勛臣想要擁戴的,是先太子的第三子,元妃常氏所出的正宗嫡孫祁元訢。
皇太孫之立,實際上非常的突然,有許多元從武將當時都被遣離了京師。
就像當年為了皇太子好掌權,宣武帝貶謫了一批臣僚,又殺了一批元從,將要發生的涼國公藍玉案,不過是舊事重演罷了。
現在光幕上,藍玉等被收押還未死,只能說明天子還未想好解決辦法。
光幕更新后,又有許久沒有動靜,過了月余,祁元詢聽說祖父又行調兵,另有一批宿將功臣被召回,主要將兵的便成了宗室強藩,以皇三子晉王與皇四子趙王為首。
這是明晃晃的收權,不過從安排上來看,祖父對他爹的安排路線還沒改變,最起碼沒有因為光幕而心生忌憚,或者說就算因為替太孫擔憂的緣故有了忌憚之心,也沒準備在這個時候直接將這個才幹優越的兒子置之不用。
大周的藩王是有改封的先例的,但是邊塞仍有強敵,宗室年長諸王封於北地,兵強馬壯,是為天子諸子里的強藩,在沒有更好的安排前,不便輕易改封。
根據皇第二孫祁元諄的光幕記載,可以看出宣武年號延續到了宣武三十一年,現今不過是宣武二十六年而已。
天子之前的行動迫切,可以說是擔憂自己年邁,不知壽數,可是如今來看,留給天子安排的時間還是有的。
說起來,天子年長的諸子里,比較有實力爭奪儲位的,主要是三個。
太子死後居長的秦王,年長諸子里極受天子寵愛的晉王,以及能力卓絕的趙王。
當初不知道哪裡來的小道消息,說天子遲遲不能決定儲君人選——那時候太孫未立,天子的諸位皇子更受矚目——是因為想要立晉王,前頭卻又有秦王擋路,立秦王,雖然符合禮制,卻不合天子心意。
說起來,他爹也是運氣背。
要是這個光幕出現在太子大伯剛薨逝之後、太孫冊立之前,那不就什麼難題都沒有了嘛!
不過現在,就算天子起意要更易儲君,也不會考慮晉王了。
誰讓晉王死得早呢!
祁元詢默默地為戰場上的晉王二伯祈禱,如果各地的調查結果都是一樣的話,那麼,相信晉王二伯遠在千里之外,也能看到奉天殿大宴那天的同一輪光幕,希望被預言了死期的二伯不要太暴躁,也不要仗著幾年後才薨逝在戰場上過於放飛。
當祁元詢又看完了十幾本書,皇爺爺還賜了幾本孤本給他后,四月底,光幕終於又更新了。
那天的天氣晴好,祁元詢拿著最新到手的孤本在品讀,然後,他就看到了一則不知對他們家來說是好還是不好的消息。
這是一份冊文詔書,根據光幕附上的時間所載,是宣武二十八年頒布的,冊封對象是皇第九孫、秦王世子祁元訓。
光幕上顯示的是詔書全文,不過祁元詢相信,大部分人,看的時候只會提取其中的關鍵要素:
「……朕自即位之初,法遵前聖,分王諸子,命爾父樉首王於秦,已有年矣。近以疾薨逝,今爾世子元訓年已長成,特命爾襲封為秦王……」
祁元詢做了個簡單的推理。
已知:今上宣武帝諸子,排行在趙王之前的只有秦、晉二王,現有消息表明,秦王將於宣武二十八年薨逝,晉王將於宣武三十一年薨逝,別說活過弟弟了,連老爺子都沒活過!
造成影響:屆時皇子中,最年長者,只剩下皇四子趙王,也就是他這位未來史書上的仁宗皇帝的太宗爹!
結論:如果老爺子被說動要廢太孫、立太子的話,連理由都不用找,因為到宣武三十一年,最年長的皇子就是趙王!
看起來是連老天都在幫他爹的樣子,但是,如果老爺子鐵了心不換儲君的話,這不就代表著,二伯、三伯不可能再替他爹分擔壓力,他爹要獨自面對東宮一系的攻勢?
祁元詢:我累了。我只是個藩王世子而已,為什麼要承受那麼多!
※※※※※※※※※※※※※※※※※※※※
雖然開局修羅場,但是不會開局就被宰的啦,崽崽只是個王府世子,不是直面危機的主力啦,莫慌,他還能苟一波!
*
關於要史書走向要被殺的勛貴群體,這一批是第二撥,天子為太子準備的武將班底,然鵝,太子死了,太孫沒能力掌控,天子乾脆自己下手肅清了。
人物原型老朱家的話,朱允炆不是很算正經嫡孫,他弟朱允熥才是,因為朱允炆他娘是側妃扶正,朱允熥的娘才是太子的元配太子妃常氏。
之前寫文的時候看到過一個說法,這批勛貴更願意支持和他們有血緣或利益關係的朱允熥,朱允炆的母族呂家家世不顯,他娘呂妃的爹只是個普通文官,好像還沒兒子,朝中沒有支持他的外戚力量。
不過這一點在他祖父那裡算他的加分項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