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逆轉局面
皇上神色微變,顯然被她說服。
閔若黎在他下決定之前開口,「皇上可想知道昨夜刺殺的真相,又或是那批軍隊究竟是何人所培養。」
「來人,將她們帶下去!」
「且慢,」皇上視線落在閔若黎臉上,將她不卑不亢的氣勢看在眼裡,「讓她說,朕倒要看看她能說出什麼。」
太后試圖阻止,閔若黎搶先道:「皇宮向來守衛森嚴,刺客卻能悄無聲息潛入,且潛入皇上寢宮刺殺,說明刺客身手極好,既然如此,為何未能傷害皇上絲毫?且在御林軍發覺之後,不到一刻便離開皇宮,說明此人對皇宮地形相當熟悉,想必曾在宮中當差過。綜上兩點,此人倒更像是去激怒皇上,偽造成刺殺的假象。」
皇上一時氣急,失去理智也是有的,經她提醒,理智回籠,便覺有些道理。
「若是夜九笙為皇位而親自來行刺,便可以做到你說的這兩點。」太后攥緊絹帕,強詞奪理。
「太后莫不是忘記王爺為皇上擋劍廢了雙腿的事嗎,若王爺有謀反之心,當年為何捨身救皇上!」長公主言之鑿鑿地反駁,劈手指向太后,「太后既然認定是王爺,向刺客所傳的信箋又如何解釋?在京城外私自養兵又是為何?」
長公主從袖中拿出兩封信箋交給皇上,皇上將信箋打開,一眼便認出是太后筆跡,一封封看下來,竟是叮囑刺客點到為止,且讓軍營首領偽裝成夜九笙的人。
「太后,你便是這般為朕著想!」皇上龍顏震怒,叫不母后二字,將信箋摔在地上,憤怒與失望組合成複雜的表情,卻未再指責其他「將太后帶回寢宮,沒有朕的命令不得出入。」
太后亦未再辯解,離開時怨恨地剜了閔若黎一眼,似是要她走著瞧。
離開御書房,閔若黎腦海里再次浮現太后臨走時的神色,只覺透著古怪,「太后似乎勝券在握,可她的行為已被皇上知曉,她又是何處來的自信。」
「許是太后以為皇上孝敬她,斷然不會真的將她處死。」長公主只當太后因此有恃無恐,便未多想,「他何時能露面?」
夜九笙先前傳回的消息不假,他的確已經秘密回到京城,現下正在春滿樓等待時機成熟。
翌日早朝之上,群臣就著太后刺殺皇上的事提議皇上處決太后,將人處死或是流放。皇上驚愕,「你們是從哪裡聽到母后的事!」他未處決太后便是要將此事壓下去,又是何人泄露消息。
「是臣所說。」一道冷冽的聲音從大殿外傳來,聲音蓋過殿內嘈雜之聲,眾人紛紛轉身朝入口看去,神色各異,旋即自發的讓出一條路。
夜九笙仍坐在輪椅上,氣勢卻蓋過在場任何一人,來到正殿前方與皇上對視,在他不敢相信的眼神下揚聲道:「是臣將消息泄露,眾臣皆是為皇上著想,為北國考慮的忠臣,他們有權知道事情真相。太后不僅栽贓於臣,更私自養了一批精銳士兵,野心可想而知。」
「此事眾臣已然知曉,但太后將本王前髮妻污衊的事又有幾人知曉。太後為從本王手裡拿到兵符,污衊李家謀反,害死多條人命。且在這之後暗中為朝廷洗牌,那些在幾個月前忽然死去的官員,皆是太后的手筆,便是為將基層官員換成太后自己人,從而逐漸控制朝廷……」
夜九笙將太后罪行一一列出,百官從震驚、不敢相信到憤怒、失望透頂,漸漸地,朝堂之上一片罵聲,皆嚷著讓太後為作所作為付出代價,立即斬首。
「肅靜!」皇上拍案而起,「母后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朕,朕豈能忘恩負義將她處死,不必再說了,朕不同意!」
「皇上真是天真,太后若是為了你,那便是受你指使,你可知道她的罪行能夠將你從皇位拉下來!天下百姓無人會接受如此殘暴、狡詐的皇帝。」夜九笙語氣譏諷,無情拆穿。
「不可能,母后定然想獨自承擔後果,為朕鋪路,朕怎能辜負母后,你休要血口噴人!」皇上魔怔似的反駁,快步走下來,劈手指著夜九笙,「朕不准你詆毀母后,來人,將攝政王拿下!」
無人動手,夜九笙抬頭望向皇上,「皇上既然不信,便將太后請來,我們當面對峙,如何?」
皇上堅信太后不可能野心勃勃,正要拒絕當堂博弈,閔若黎便帶太后大步走來。且道:「我先前奉太后命令監視王爺,知道太后的所作所為。如今的傳言是真,太后野心勃勃,以後要垂簾聽政!」
「太後有如此野心,真當生為男兒!」
「我在朝為官多年,從未聽過女子垂簾聽政,太后莫不是還想要皇位!」
「太后刺殺皇上又嫁禍王爺,卑鄙惡毒,又做那麼多天理難容之事,必須處死!」
百官沸騰,人人叫罵,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太后。皇上為太後分辯,可憑他的聲音,剛說出口便被罵聲淹沒。
太后恨意滔天,衝上前按住夜九笙肩膀,從袖中掏出匕首抵在他頸間,面容扭曲地大喊,「閉嘴!都給哀家閉嘴!否則哀家就殺了他!」
夜九笙威名仍在,受人敬仰。太后此舉著實嚇壞百官,無人敢輕舉妄動。
最應當的擔心的閔若黎卻分外淡定,只退到一旁以免傷害到自己。
「哀家所做的事皆是為了皇上能夠穩固皇位,為了江山社稷,哀家沒有半分私心!」太后低頭看了眼夜九笙,嗓音有些沙啞,「向他們證明哀家沒錯,是你污衊哀家!」
夜九笙有恃無恐,「太后您認為您有今日的所作所為之後,你說的話還有人會相信嗎?認為你毫無私心。」
夜九笙話音落下,趁著太后愣怔思考的瞬間,將輪椅向後推,撞上太后膝蓋將人撞的身體搖晃,旋即上半身後仰躲開匕首,再腰部用力直起身體,站了起來,趁太后震驚,將匕首奪過來。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百官皆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