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謀攻(1)
()王謙要反,卻沒有先派兵佔領此地,梁元帥因此可以先睡上一覺,等命令來了再說。命令應該是在下達后,快馬加鞭地送到的。這個命令是讓梁睿為行軍元帥,率領從利(治興安,今四川廣元)、鳳(治今甘肅鳳縣)、文(治今甘肅文縣)、秦(治今甘肅天水)、成(治今甘肅成縣西)等州,集結而來的步、騎20萬,進討王謙。等齊這些人馬趕到,是要花些時間的,而此時下省長王謙,已於8月7日,出動巴蜀軍隊10餘萬人,攻佔始州(治今四川劍閣),要擋新任益州總管梁睿的路,拒新官於四川大門之外。當然,此時在下台省長王謙的轄區內,已全面點燃內戰煙火。由其所管轄有益(今四川省成都市)、潼(今四川省三台縣)十八州起兵,嘉(今四川省樂山市)、渝(今重慶)等十州宣布擁護。且王謙到是沒有派兵先佔漢川,而是先佔了始州(今四川省今劍閣縣)。這始州守劍門關險,為進出四川的最後關隘,卻比高阿那肱所建議的進軍至散關的上策,以及兵至漢中的中策,後退了兩步,實為全面的退守之勢。劍門關也確實是險,完全達到所謂據險觀變的下策標準。其實,對司馬消難和王謙,將此二人稱之為馬後炮將軍,一點也不過分。因為楊堅早在6月10日,就開始調集北周在關中的軍隊,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宣布討伐尉遲迥的。而尉遲迥起兵,則是在得知楊堅已任命韋孝寬為新相州總管,並已在前來就任途中,即在5月28日以後。司馬消難和王謙這二位同志,應當是在尉名將起兵前,就已收到攻守同盟書的,但一直是在考慮之中,其中慮的成分居多。司馬消難於差不多一個月後的7月24日亮出起義大旗,而王謙同志則是在磨蹭了兩個月後的8月7日,加入同盟會的。有事前預謀,卻是謀而不合,步調查不一致,革命隊伍如何能勝利?這二位本來是打算先取觀望之勢,不料這楊堅的眼光可以穿越上千里路,並不放過他們,是接任的新官到了,火燒屁股,才不得不由坐觀,改為出動。當然,一千多年前,有關時間的計算,我們還是要把路途上的消耗,算在內的,但這應當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對等的。因此,楊堅在這場較量中,還是因為能夠多看出兩步棋手,而佔有先手。由於這幾位要想「清君側」的同志,步調的不一致,讓他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先幹掉四股反動勢力中的一股,也就是正確運用了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消滅了敵人,從而保存了自己。楊堅要先打的,無疑是尉遲迥這股中堅力量,以此而可以達到瓦解敵方陣營,事半功倍的效果。自6月10日楊堅宣布對尉名將動手后,實際戰事開端,除去迂迴敵方後背的於仲文和楊素,提前動手外,韋孝寬大軍正式與尉名將開打,是在8月初。如前面所說,本來楊堅智到謀到,乘敵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是最佳效果,但人算不如天算,這期間除去調查集關中兵馬需要花費時間外,還發生了一段插曲,耽誤了些時間。這段插曲將引出二個大人物。第一個大人物叫李德林。李德林(530-590),字公輔,博陵安平人。此人從小被稱為神童,但此神童不同彼神童,是因為可以舉出事例:說是在他不到十歲時,讀左思寫的,以文章很長,詞語難懂著稱的《蜀都賦》,十多天就讀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有個叫高隆之的見了,當下就暈了。這人是當時北齊國的風雲人物,皇親國戚,且身居高位,與孫騰、司馬子如、高岳、高隆之,並稱為鄴中謂之四貴。而且還是建設部、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長兼總工程師,理工科傑出人物。其主持京都鄴城的修建,還在全國搞大鍊鋼鐵,為軍隊製造成鐵制武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冶鍊工業之父(此類人材在當時本身就罕見)。搞理科的,見過如此文科奇才,忍不住逢人就說,這小子,過不了幾年,肯定會成為天下所倚重的,堪任大任之人。經此名人一說,弄得鄴城中的京都人士,都跑到他家中看稀奇,弄得每天車馬不絕,人滿為患,足足一月有餘。而到了他十五歲時,讀四書五經之類,一天可以讀數千言,過目不忘。這樣說來,用不了多久,天下之書,就快要被他讀完了。還有就是,李神童在北齊中過孝秀,即為全國高考和公務員考試的雙料冠軍。其十六歲時即以中孝廉而聞名天下。這考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所謂察舉是由地方官在轄區內隨時巡視,發現人才進行推薦,經過考核再任命官職。而孝廉的標準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雖然有些模糊,但基本上等同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德育和智育。而孝廉由郡即介於省和縣之間的地區推薦。這李神童也確實是因為有孝子的感人事迹,而入選孝廉的。他十六歲時,父親去世,自己駕著靈車,運回家鄉安葬。當時正值嚴冬,穿著單薄的喪服,光著腳,沿路人見了都很是敬佩。有一個叫崔諶的,是博陵的豪族,是僕射之兄,僕射即中央政府辦公廳主任。而這位崔諶,當時因休假還鄉,一路上跟隨人馬很多,儀仗隆重,但有聖旨到,讓他代表政府,到李德林弔喪。聽到這個消息,跟著他前去的人,只走了十餘里路,原來的數十騎,就少了不少,到了李德林家門囗,就只剩下了五騎。可見其家境很貧寒,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李神童在家為父親守孝的時間很長,且他的母親多病,所以沒有心腸想官場上的事,只是一心專研了很多歷史典籍。後來,他母親的病好了些,朝廷就要求他回去當官。看來這官並沒有馬上當成,而是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刺史王湝,看重他的才能,召其進入省政協。身份雖不是官員,但二人朝夕相處,一同出行郊遊,如同老師和朋友,不講究官與民之間的禮數。這王湝常對李神童說:聽人常說,蒙蔽賢才的人,該殺,如今你在我這時被告耽誤的時間已經有些長了,我雖然與你相處受益非淺,但這樣的情況,我也不願意拖得太久,我是力薦你的,朝廷有人要是故意為難,也會害怕神靈的譴責的。這番話說明李神童回家盡孝,一時便中斷了仕途,有點一時接不上路,但遇見王湝和當初遇見高隆之一樣,對他個人前途,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因為有王湝的舉薦,這李神童還於北齊天保八年(公元558年),中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