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1837年12月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及黑森地區宣布加入萊茵同盟,1838年1月法軍收復了漢諾威王國,英軍被迫退入了荷蘭。
路易.查理以荷蘭未能保持中立為由,下令法軍進攻荷蘭。同時他親自帶著7萬人進入了普魯士王國,試圖同拿破崙在柏林城下匯合。
在這種狀況下,英國、荷蘭、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再次結成了第十二次反法同盟。
英國積蓄了10多年時間,建成的第一隻蒸汽鐵甲艦艦隊衝出了海峽,在大西洋上同法國的艦隊進行了第一次蒸汽鐵甲艦之間的海戰。
英國研發出來的鐵甲艦,除了速度稍稍落後於新法蘭西軍艦外,在其他方面上暫時看不出有弱於法國軍艦的地方。
由於雙方都是鐵甲艦,不管是英國海軍新研發的栗色火藥,還是新法蘭西一直使用的硝化棉火藥,都無法擊穿對方的防禦。
兩隻艦隊奮戰了一天,誰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這場戰爭預示著,隨著鐵甲艦的出現,舊式的大炮已經不能滿足於海戰的需要了。
海軍需要一款可以擊穿鐵甲艦防禦的海軍大炮,想要一炮擊穿鐵甲艦的防禦,就必須增大火藥的威力、增大火炮的口徑,和提高大炮的膛壓。
新法蘭西雖然已經有了合適的猛炸藥,但是對於能夠忍受猛炸藥膛壓的火炮製作上,還處在摸索階段。
英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檢討認為,除了研製新式海軍大炮以外,皇家海軍應當通過增加鐵甲艦的數量,力圖在海戰中以軍艦數量壓倒法國艦隊,從而取得勝利。
和英國本土優質的鋼鐵而言,法國鋼鐵廠雖然通過新工藝提升了鋼鐵的品質,但是先天雜質過多的法國鐵礦,始終不適合於修建鐵甲艦的材料。
優質的瑞典、挪威鐵礦,卻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及瑞典的可疑態度,無法運輸到法國本土。
這就使得法國的鐵甲艦,主要是向新法蘭西的造船廠進行訂購了,雖然這促進了新法蘭西鋼鐵業同造船業的再一次提升,但是不到900萬人口的新法蘭西,也只能勉強同3200萬人口的英國維持著相同的造艦速度。
這也就讓英國在這場造艦比賽中略佔了上風,英國首相墨爾本勛爵一旦意識到,英法兩國在海戰上暫時無法分出勝負,他便把目光放在了印度和澳大利亞。
墨爾本勛爵很清楚,一旦戰爭進入到了持久戰,那麼維持英國經濟的印度,及填飽英國人肚子的澳大利亞,就成為了支持英國繼續戰鬥下去的支柱。
在他的命令下,在歐洲戰場上已經沒有用武之地的混合動力軍艦,共計27艘,被派往了印度和澳大利亞殖民地,以維持這兩個殖民地的安全。
同時一名英國特使將出使中國,墨爾本勛爵希望能同中國停戰,因為聯合王國不能同時支持兩場戰爭。
墨爾本勛爵對於派去談判的特使如此說道:「只要能夠保證印度的大部分,還有英國商船在亞洲的自由通商權力,那麼我們可以認可中國人對於孟加拉邦以東、以北地區的權力,並不介入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爭行動。」
「可是首相閣下,那不是等於把南亞的控制權力交給了中國了嗎?有如此龐大的皇家海軍的出征,我並不認為中國人可以抵擋住我們的進攻。」
「問題在於,這場戰爭要持續多久?不列顛需要的是把印度、澳大利亞的資源運回國內,把歐洲的戰爭支持下去,而不是把亞洲殖民地的資源投入到同中國人的漫長戰鬥中去。
中國人可以從孟加拉一直撤退到馬六甲海峽去,甚至於他們可以撤退回本土,只要戰場離開中國越近,這場戰爭對我們就越不利。
就在印度結束這場戰爭,趁著中國人的海軍力量還不足以控制印度洋的時候…」
皇家海軍一隻艦隊衝出海峽,消失在大西洋的消息,頓時讓法國和新法蘭西的海軍陷入了緊張,他們生怕這隻艦隊分散后,襲擊從新大陸到歐洲的商船航線。
英法兩國的海軍都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優勢,雙方為了保證大西洋上的航行安全,都選擇了妥協。
1838年3月,英國同法國政府簽署了一份大西洋航行協議,約定雙方在大西洋範圍內不攻擊對方無武裝的商船。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這個1823年才由約翰·奧克斯力探索出布里斯班河和摩頓灣而被英國人了解的地區。1824年,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行政長官決定在這裡建立流放營地。
1829年,這個營地就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流放犯監獄,達到了1000餘人。而自由殖民者也開始在摩爾唐海灣方圓80公里的地區進行定居。
1834年此地設立小鎮並命名為布里斯班,但是當地政府不准許自由移民開墾荒地得政策,導致此地的人口一直沒有超過2000.
當十河岸次郎踏上這片土地,看著遠處的山巒、近處夾雜著鮮花如同織錦一般的草原,及身後蔚藍的如同藍天一般的海洋,他的心情一下變的非常輕鬆了起來。
「這麼美麗的地方,怎麼可以讓那些英夷糟蹋,這裡應該成為日本的國土。」薩摩藩出生陸軍少將山田清安在他身邊讚歎道。
同樣是薩摩出生的海軍少將,高崎五郎右衛門則大聲的贊同的山田清安的意見。
近20年的明治維新讓日本國力增長之餘,也讓日本人的野心開始膨脹了起來。
在國內,以長州藩為主導的陸軍,開始試圖推翻凌駕於日本政府之上的東方貿易公司同江浙財團,他們試圖讓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
而一直同江浙財團交好,且控制這日本海軍的薩摩藩藩士們,則認為以日本的力量是無法對抗兩個巨人的。
他們試圖利用東方貿易公司同江浙財團之間的矛盾,先把東方貿易公司在日本的勢力驅逐出去,然後再等待機會迫使江浙財團退出日本。
薩摩藩的藩士大部分都進入過天津海軍指揮學院學習,他們在學習之餘,也遊歷過河北、山東、遼東半島。
華北平原上那些如同樹林一般的煙囪,已經讓這些日本人喪失了反抗中國人的勇氣。
高崎五郎右衛門曾經接受了明治政府的命令,對共和國北方進行了一個社會調查。
他回到國內的彙報就是,光光是遼東半島一年的發展,已經抵得上整個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而遼東半島只是共和國一個剛剛開發不久的地區。
以共和國的資源,加上近乎無窮的人力,除非共和國內部發生了內戰,否則缺乏資源的日本是無法抗衡這個亞洲的霸主的。
面對共和國碾壓日本的絕對力量面前,長州藩控制的日本陸軍不得不做出了讓步。
不再要求驅逐包括江浙財團在內的外國勢力,只把目標對準了涉及日本政權最深的東方貿易公司。
自從北洋海軍變更為共和國海軍之後,外籍軍官的人數就開始不斷的減少,而東方貿易公司對於共和國海軍的影響也在不斷下降。
原本依託北洋海軍為後盾,在東亞進行壟斷貿易的東方貿易公司,隨著工業革命在亞洲的擴散,東方貿易公司的壟斷利潤在不斷的下降。
而當共和國華北工業區、山東工業區、東北工業區的開發走入正軌之後,必然也就同東方貿易公司的經營項目發生了衝突。
到了1837年,共和國已經從資源輸出國,變成了一個資源輸入國家。
東方貿易公司以日本為基地的工業區,頓時遭遇了最為激烈的商業競爭。
共和國的資本家們,希望把日本納入中華經濟圈,使得日本成為從屬的一個工業分基地,不希望日本進行全面的工業化。
此外日本的人口,也決定了這是一個居於共和國之下的,亞洲第二大的市場。
然而東方貿易公司的董事們,卻不願意成為共和國的經濟附庸,他們憑藉著同北美商會、法國商業聯盟的關係,不斷的對抗共和國在東北亞及東南亞海域上的貿易擴張。
日本新興的資本家同樣不滿於,東方貿易公司從他們的利潤中分走了最大的一塊。
而底層的日本民眾則不滿東方貿易公司控制日本的大米市場,就算是糧食豐收的時節,日本民眾也無法填飽自己的肚子。
當共和國對英、俄宣戰,把目光轉向遙遠的中亞和南亞之後,日本政府認為改變日本的機會已經到來了。
為了取得事後共和國政府的支持,日本海軍加入了共和國一方,對英宣戰,並主動擔負了向澳大利亞進軍的任務。
對於這些輕易的擊敗了英國在澳大利亞殖民者的日本海軍來說,此時最為關切的還是,國內即將發動的對東方貿易公司的農民暴動。
1838年9月,大阪發生了米騷動,隨即這場運動遍及了全日本。
這場運動的目標直指東方貿易公司,農民們聲稱這些西洋夷是想把日本人餓死,才壓價收購日本的大米,來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再高價出售。
而且東方貿易公司對於日本地主的貸款,常常設置了許多陷阱,導致了大多數地主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以廉價出售,以償還貸款。
東方貿易公司顯然不能接受,這種在整個日本範圍內的反抗運動。但是日本政府的推脫,一向和東方貿易公司聯手的江浙財團的沉默,讓公司的董事們立刻了解了這是一個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