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日之間的戰爭

關於中日之間的戰爭

中國與日本這兩個國家之間,說起來是一依帶水的鄰邦,可實際上千多年來發生過多次戰爭,而且幾乎每次戰爭都起緣於朝鮮半島。

當談到關於中日之間的戰爭,多數人可能會想到的是七七事變、松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等。也有人然從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說起。

其實關於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可以說是由來以久,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663年。

那是唐高宗時期,這時的大唐正剛剛經歷了貞觀之治,處在一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戰爭爆發於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上主要有三股勢力。一個是由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進入朝鮮半島,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份地區的高句麗。當然高句麗並非現在我們所說的高麗,他起緣於遼東地區,後來漸漸向半島擴張而形成的,並於半島上兩個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國家,百濟與新羅形成對峙。

當時親唐的新羅在與唐軍聯合的情況下滅掉了百濟之後,百濟余部與日本勾結,準備復國。結果在白江口大敗於唐與新羅聯軍,百濟與日軍也遭到了慘敗。

當時兩國的綜合實力就如同今天的美國與伊拉克那樣,戰爭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寓。也正是因為這一戰,使日本清醒的認識到了與大唐的差距,也就產生了大規模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技術與政治制,文化等等。

這一次戰爭的結果可以說是中國以絕對優勢下取地的大勝。

在這之後,日本對於中原王朝一直是一種仰視與學習的態度,也讓中日之間在之後幾百年中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友好相處。但這也正是因為大唐軍隊的超強戰力將其打怕了后的結果,就如果二戰讓美國打怕了一樣。事實說明日本這個國家是只屈從於強者,而對弱者是沒有同情心,只會狠狠咬你的。

其後,在元代曾有兩次東征日本的戰事,卻因為配合,指揮,以及天時等諸多因素而以失敗告終。

到了明代,東南沿海的倭患還並不能算作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因為這些倭寇中其實大部份人實為東南地區的海盜,與流寇,甚至是漁民等等。而且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內戰正酣,這些倭寇也只是日本的海盜、浪人、流民所組成,並非政府行為。

而真正的戰爭還是爆發在朝鮮的戰爭,當時中國處在明萬曆時期,國力已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在兩次援朝抗倭的戰爭中,大明軍隊依然擊敗了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這次日本雖然戰敗了,但從那時起日本就一直沿用了先圖朝鮮,再圖中華的國家大戰略目標,並沿用至後世。

反觀這次戰爭,明軍雖勝了,但卻可用慘勝來形容,是在付出了重大代價之後才取得的。

再往後,到了清朝末期,兩國在朝鮮半島再次暴發了戰爭。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甲午戰爭。

而這次戰爭卻是在清朝國力強於日本,陸軍裝備實力強於日本,海軍也只是稍次於日本的情況之下,卻是因清王朝的腐朽無能,而大敗、慘敗。戰爭的結果不但丟了朝鮮,還使中國失去了流球、東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且還讓日軍佔領了遼寧全境,並要負擔起巨額的戰爭賠款。

從此兩國的力量此消彼漲,日本的實力漸漸的超過了中國。

在三國還遼事件之後,接著又是日俄戰爭。日俄戰爭之後,中國雖然收回了東三省大部份主權。可是日軍卻割據了旅順、大連以及南滿鐵路的周邊地區。從那時起日軍便一直駐紮在中國境內,而這支部隊也就是臭名昭著的「關東軍」。

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軍並非是從日本本土登陸而來的,也不是從朝鮮跨境過來的。而是本就駐紮在東北的,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的,一直在我們中國的領土上存在了二十六年。

再加上當時日本還一直侵佔著東山、流球等地。所以我們可以說,「九一八」只是當年甲午戰爭日本對華侵略的一個延續。而七七事變,也只是日本侵略規模的全面擴大而已。

因此有人說抗戰應該從1894年算起,到1945年,歷時51年!整整半個世紀還有多,所以這一點我是贊同的。

因此本書也取名叫《半世紀抗爭》,通過對兩家三代人的經歷,描寫了從甲午到全面抗戰時期,這半個多世紀里,中國人為了獨立、自由、尊嚴而不屈抗爭的過程。希望大家能喜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半世紀抗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半世紀抗爭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中日之間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