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西遊記 第七十二章:佛祖運轉慧目,查探猴王破綻
卻說靈山大雷音寺中,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還有《寶蓮燈》界而來的玉鼎道人。
看見取經人師徒,馬不停蹄,過了金兜山,還有西梁女兒國,同時齊聲輕嘆。
那孫悟空,表現如此神通,絲毫沒有被攔路妖魔所阻攔,帶著李玄奘長老,飛速奔往西天。
雖受制於如來佛祖預先制定取經規則,只能帶著李玄奘長老跋山涉水,一路腳踏實地。
而非是如同師徒四個商談那樣,無法攜著師父駕雲,否則何須長久時間?
孫悟空「筋斗雲」何等迅速,只需要半天時間,便能夠來回西天五十多次。
便是豬八戒,沙悟凈兩個,騰雲速度雖然不及孫悟空,十來天也能夠到達靈山。
只是若三個徒弟,隨隨便便帶著李玄奘長老,駕雲一併趕到那靈山中,不曾經過路上磨鍊。
便如孫悟空曾經勸解那般,如來佛祖未必願意,肯將真經送予取經人李玄奘長老。
孫悟空仗著神通遠遠勝過曾經,能夠將路上攔路妖魔,輕輕鬆鬆打發走。
使得這一趟取經旅程,比之祂曾經在《水滸傳》世界中,親身經歷過。
還有來自《寶蓮燈》世界玉鼎道人,所熟知的「西遊」故事,大有不同。
卻也只能讓李玄奘長老,騎著白龍馬,一步一個腳印,從大唐長安行至靈山。
若到達靈山後,如來佛祖認為,一路上妖魔,過於孱弱,無法成功磨鍊取經人。
孫悟空絕對可以振振有詞,聲稱那些妖魔實力不強,又關祂齊天大聖孫悟空何事?
莫非那如來佛祖,還能夠讓李玄奘長老,重新返回長安城,再聚集幾個徒弟。
繼續演繹一場「西遊記」不成?
若果真那樣,豈非是堂堂靈山之主,佛門世尊,變成一個其他仙神眼中。
出爾反爾,言而無信者哩?
便是以如來佛祖威信,莫大尊嚴,也決計做不出來,那等自掘根基的事情。
因此孫悟空才沒有如《西遊記》原著那般,一路上划水,替取經人湊齊九九八十一難。
而是實力全開,完全沒有放水,不曾在任何地方,停留半點多餘時間。
自然無需,滿天下的邀請各處仙神,還有菩薩出手,能夠在「西遊」途中,分到一份功勞。
最大受害者,觀世音菩薩也。
這菩薩看見孫悟空,路上如此神勇無匹,又不曾和師父,李玄奘長老發生衝突。
亦從玉鼎道人的口中,曉得過了西梁女兒國后,便是那六耳獼猴現身,和孫悟空二心爭鬥故意。
在靈山隔虛空,看取經人一夥,大路上碰到三十多個歹徒,一個個槍刀棍棒,攔住路口。
大膽包天要搶劫李玄奘長老,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凈,真真是不知死活。
玉鼎道人講述,在此處孫悟空凶性大發,拎起手裡如意金箍棒,打死了兩個賊頭。
惹得唐三藏大為惱火,責怪孫悟空殺心甚重,又又一次趕走了大徒弟孫悟空。
才被那六耳獼猴,察覺到破綻,變作孫悟空模樣,想要混入到取經隊伍中。
只是這次,孫悟空帶著李玄奘長老,瞧見強盜跳將出來,嘴裡輕輕道個「定」字。
使了一個「定身法」,便將這一夥攔路搶劫的強盜,全都定住身影無法動彈。
祂自己卻笑嘻嘻帶著師父,還有師弟豬八戒,沙悟凈,從無法動彈的強盜身旁離開。
咦?
這孫悟空如此處置,同玉鼎道人所講,一言不合便要殺人,完全相反。
觀世音菩薩忽又想起來,落在自己手中,無法送出的那三個「緊箍兒」。
不覺又是一呆。
按照玉鼎道人說法,祂這三個「緊箍兒」,一個需送給剛出那五指山,便有些不耐煩的孫悟空。
一個送給黑風山,偷盜取經人「錦斕袈裟」的黑熊精,做了珞珈山守山大神。
最後一個,卻送給了號山枯松澗火雲洞,「聖嬰大王」紅孩兒,充作自己身旁「善財童子」。
只是孫悟空一直呆在李玄奘長老身旁,從未遠離;黑熊精並未和取經人發生衝突,紅孩兒本事不濟,被孫悟空一番調戲,送到了牠父母之處。
因此觀世音菩薩手裡,那三個「緊箍兒」,到頭來竟連一個,都無法送出手。
玉鼎道人見孫悟空心慈手軟,沒有打殺兩個賊頭,而是隨意放過這伙賊人。
大感錯愕,十分不解道,「若孫悟空不走,那六耳獼猴,如何能夠趁虛而入?」
觀世音菩薩聞言一凜。
如來佛祖卻笑道,「猴子心善,並沒有依仗自己神通,隨意打殺凡人。」
「豈非是正好說明,祂心有佛性,和我佛門有緣矣?」
「沒有六耳獼猴攔路為難,反倒是一樁小事耳。」
玉鼎道人聞言啞然無語。
觀世音菩薩聽了佛祖這句話,心頭卻驀一動,疑惑道,「弟子正好有一個疑惑。」
「要向我佛請教。」
如來佛祖便道,「菩薩但講無妨。」
這菩薩問道,「弟子在那五指山下,隱隱曾見到圓光之影,彼時還以為是六字真言金貼,亦或者五指山本身所化。」
「如今聽佛祖說孫悟空心中藏有佛性,仔細回想,才發現當時所見圓光,分明是孫悟空無意中泄露。」
如來佛祖同玉鼎道人聽了菩薩疑惑,皆是一愣。
六字真言乃是佛門總綱,五指山是如來佛祖手臂變化,若有圓光之影,倒也說得過去。
只是觀世音菩薩卻說,祂當日在五指山下,所察「圓光之有」,或為孫悟空泄露。
玉鼎道人直搖頭道,「孫悟空雖已棄道從釋,卻並未獲得你佛門正果,如何能夠有圓光在身?」
「菩薩莫非眼花?」
道人口不擇言,忘記了之前,警告過自己不可作死,直接開口取笑觀世音菩薩。
菩薩輕輕一瞥這不著調的道人,目光中大有深意,道人只覺一盆冰水從頭澆到腳,渾身冰涼。
瞬息間噤若寒蟬,再也說不出半個字。
如來佛祖卻若有思索,睜開慧眼,看向了匆忙趕路的取經人,特別是孫悟空的身上。
那壁廂孫悟空領著李玄奘長老,正在大路上匆匆趕路,忽然覺得渾身一緊。
祂暗運元神,查遍周身,隱隱發現有一道目光,在自己身上不斷地來回巡視。
本以為是那躲在暗處的六耳獼猴,發現自己沒有被取經人趕走,心裡著急,才沒掩飾目光,大著膽子查探情況。
只這大聖細細體會,遠眺而來目光中,卻藏著一股宏大意志,還有圓滿無漏之像。
分明是佛門當中,至少亦是佛陀級別的絕世強者,才會有如此這般氣象。
那六耳獼猴何德何能,只不過是一介妖王,雖然依仗神通,能夠竊*聽周天,知前後,萬物皆明。
縱然也能夠偷聽到佛祖在靈山講經,卻無修佛之念,哪裡有什麼佛心,能夠圓滿無漏?
否則《西遊記》原著中,這六耳獼猴,也不需要想著,趁孫悟空被唐三藏趕走之時,混入取經隊伍中。
等到了西天靈山大雷音寺,騙取一個佛門的正果。
孫悟空察覺窺視目光,並非是六耳獼猴,心中頓時掠過如來佛祖金身。
急急忙忙收斂念頭,不敢泄露,唯恐被那靈山中,展開慧眼,能夠看遍三界,堪破一切虛妄的如來佛祖識破虛實。
如來佛祖目光在孫悟空身上停頓片刻,沒有發現明顯破綻,只好收回不再注視。
只是孫悟空最開始情緒激蕩,還是被佛祖察覺出來一點真相,不由暗覺奇怪。
遂開口對觀世音菩薩,還有玉鼎道人道,「這猴子雖極力隱瞞,還是無法逃避我這雙慧目觀察。」
「確實正如觀世音菩薩所言,那猴子身上,有一股藏而不漏的圓光幻象。」
佛祖嘴角輕輕揚起,似是發現什麼有趣事物,好笑道,「這猴子身上,甚至還有一股圓覺之意……」
圓覺者,又名無上覺,指無論智慧,還是功行,都已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地。
乃是成佛根本。
玉鼎道人來自於《寶蓮燈》世界,和佛門關係並不密切,並不知如來佛祖這番話深意。
觀世音菩薩卻大吃一驚。
佛門有「十二圓覺菩薩」說法,專代指佛門之中,十二位有望成佛的菩薩。
乃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靜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或曰「觀世音菩薩」之修行,乃是諸菩薩中,數一數二者,為何不在「十二圓覺菩薩」行列?
彼普眼菩薩者,便是觀世音菩薩之異名。
因其大慈大悲心腸,聞聲救苦,消災解厄,有求必應,謂其慈眼普觀一切眾生,是「普眼」也。
觀世音菩薩縱然有圓覺之意,也是想象不出,那孫悟空,並非佛門中人,如何能夠圓覺?
祂念頭一動,開口詢問如來佛祖道,「弟子問我佛,孫悟空如何圓覺?」
玉鼎道人在一旁聽見觀世音菩薩詢問,心頭蠢蠢欲動,很想開口解答這個問題。
只是祂方才被菩薩冷眼掃過,心裡猶有餘悸,因此不敢輕易開口答覆。
如來佛祖靈覺何等強大,察覺到玉鼎道人心態,轉頭向這不停作死的道人望來。
觀世音菩薩見佛祖沒有開口回答自己疑惑,反而看向玉鼎道人,同樣轉妙目,落在玉鼎道人身上。
玉鼎道人見狀,伸手掩在唇邊,乾咳一聲道,「孫悟空取經成功之後,能夠成就斗戰勝佛,可見祂智慧通天。」
「取經之路,不過短短十幾載時間,孫悟空棄道從釋,也只有十幾載而已。」
這道人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似是對孫悟空成就,帶著某種「與有榮焉」心態。
越說越興奮道,「唐三藏得了烏巢禪師的《多心經》后,一知半解不明所以時,尚且需要孫悟空為他解讀……」
如來佛祖和觀世音菩薩,聽玉鼎道人闡述,仔細沉思,卻不約而同搖搖頭。
玉鼎道人嘴裡聲音戛然而止。
只聽得如來佛祖道,「玉鼎道友猜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有所荒謬。」
這正是,「悟空心存善念,反而暴露疑點」。
也不知道如來佛祖為何說玉鼎道人猜測錯誤,且聽下回分解。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