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憤而起兵
柳霏霏回到李義考的家,與眾人說起方才的事,最後說道:「沅夕哥哥說的沒錯,嚴峻不可能投降。今日我露了面,他為了自保,明日會如實向趙存忻回報今晚之事。岐哥和菲諾哥哥,你們馬上去通知我們明面上的人,連夜撤出城。」
楚國安排在各地的探子,分明面上和暗地裡兩撥。明面上就是一茶坊為主的生意,由朝廷直接控制。暗地裡則是通聞司的人,以各種名目存在,由柳默凡統領。起初被柳霏霏控制,如今柳霏霏交給昭若恤,他親自控制。宋岐和李凡諾領命出去。
柳霏霏又對昭若琳二女道:「嚴峻這條路走不通,必須另外找人,我再出去一趟。兩位姐姐,請你們保護好沅夕和纖纖。若是被發現,就撤到後院假山裡,依山而守,一時半會應當不會有事。」
昭若琳道:「元帥,你一個人出去太危險,我陪你去吧。」柳霏霏笑道:「不用,能攔住我的人,這洛陽城中沒有幾人。」昭若琳還想再說,柳霏霏一搖手,腳下一動,身子已在兩三丈外。
這次柳霏霏去的是九卿中鴻臚寺卿的家中。此人原是禮部右侍郎,趙存忻佔領洛陽后,要安插自己人,所以把之前的一些重要位置的官員安置到無實權的位子上。名義上是升了官,實際上沒有了權力。
此人原是太子府的人,若是趙存軒繼位,他定然會升為吏部左侍郎,再過幾年升吏部尚書。說不定在官涯末期,還能進入三省,那就是宰相了。當首相不可能,不過只要是宰相,就會被人稱一聲相爺,史書上的記載又會不一樣。沒想到趙存軒敗走,他沒有跟上,只能投降趙存忻,卻被扔到鴻臚寺卿的位子上。
鴻臚寺卿是從三品,比起禮部右侍郎的從四品,明顯升了兩級,卻沒了權力。往好了說,是接人待物,表現的是皇家臉面,責任重大。實際上乾的就是端茶倒水的活,他不過是那些端茶倒水人的頭而已。這心裡上的落差之大,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的清。
所以當柳霏霏找到他是,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併當即寫了封信給李義考,把秦旭意外死亡,秦家向趙存忻要說法,趙存忻一怒之下,將李家滅門之事說了一遍。寫完后,叫了個心腹下人,囑咐將其親手交給李義考,並讓其口述。只要李義考起兵,他就為內應,裡應外合攻佔洛陽。
柳霏霏對此人的表現很滿意,勉力了幾句后就走了。送走柳霏霏后,此人臉色一沉,又寫了封信,叫來另一個心腹,讓其儘快送到長安,交給趙存軒。
柳霏霏回來時,宋岐和李凡諾也回來了。柳霏霏微笑道:「逼反李義考問題應該不大,只看李義考的忠心能否大過失去親人之痛。若是得知趙存忻殺了他全家,依然忠心耿耿,那就沒辦法。」
楊沅夕道:「你去見了誰?他願意歸附我們?」柳霏霏搖頭道:「他不是要歸附我們,只是借我們之力除掉趙存忻而已。若是我沒猜錯,他已經給趙存軒寫好了信,只待城門一開就會送出去。」眾人不明所以,都奇怪的看著柳霏霏。
柳霏霏一笑,道:「此人以前是太子府詹士,妥妥的太子黨,因不得已投降趙存忻。後來趙存忻又不重用他,所以心生怨恨。我想他會建議趙存軒,以偏師佯攻函谷關,以主力出武關,攻宛城,斷我軍後路。待我們和趙存忻兩敗俱傷之際,趁機佔領洛陽。」
楊沅夕道:「看你這麼輕鬆,應該是早就想好了應對之策。」柳霏霏道:「武關哪裡那麼好走,宛城哪裡那麼好攻?武關到宛城數百里,隨便埋伏兩千人,就夠把他們拖上一兩個月了。」楊沅夕又道:「萬一函谷關和武關都是佯攻,大軍卻從蒲板津渡過黃河,攻佔太原呢?」
柳霏霏道:「此乃下策。若如此,趙存軒不足為慮,兩三年內,關中必屬楚國。」眾人點點頭。
此後數日,柳霏霏一行人都是晝伏夜出。除了尋找食物和打探消息,基本不行動。秦旭的死和李家滅門,沒有在百姓當中掀起多大的浪,只不過成為市民口中茶餘飯後的探子而已。但是在朝廷中,風浪依然在,而且還很大。
如柳霏霏猜測一般,嚴峻第二天就把頭天夜裡發生的事原原本本的告訴了趙存忻。趙存忻得知柳霏霏到了洛陽,想起當初在徐州的慘敗,才刻對手又悄無聲息的潛藏在自己眼皮底下,還殺了他的人,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頓時覺得顏面無存。當即派兵在城中搜索,又派人向李義考報喪,把事情原委說清楚。為了安撫李義考,官升一級,還承諾把自己女兒嫁給他。
然而這些早就在柳霏霏的預料之中,提前讓宋岐混在人群中出城,把宣旨的使臣截殺。
鴻臚寺卿的心腹出了城,一路緊趕慢趕,三日後終於到了虎牢關,把書信交給李義考。李義考得知家人被殺,悲憤交加,大罵趙存忻忘恩負義,又質問姚廣泉為何不告訴他。
姚廣泉知道李義考被滅門,卻不知是誰做的。回想當初趙存忻給他下的令是隱瞞並安撫李義考,若是安撫不了,則奪其兵權。在來的途中,遇到受傷逃走的李家家丁,一直藏在自己軍中,不敢讓李義考知道。這才到了沒兩日,卻被心懷不軌的人捅了出來。
面對李義考的質問,姚廣泉不知該如何回答,兩人親如兄弟,卻不得不隱瞞李家滅門的事情,由此讓李義考產生了嫌隙。李義考怒氣難平,立即就要召集部下,率軍回洛陽,向趙存忻討要說法。姚廣泉攔也不是、不攔也不是,正在兩難之際,他的家丁也到了。
聽聞家人被抓,也死了人,如五雷轟頂,更不知該如何是好。若為死者報仇,和李義考一起率軍回師,被抓的人只怕性命難保。若是不起兵,死去的人又如何能討回公道?
思慮良久,姚廣泉還是決定留下,對李義考道:「晉王待我們不薄,此事定有蹊蹺。你要回去討公道,我不攔你。但是事情再大,也是夏國內部的事,不能讓楚國撿了便宜。我留下我的人守關,你自回去。見到晉王,也替我為死去的家人討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