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鬥智斗勇(3)
姚廣泉沉吟了很久,忽然笑道:「你之前對本將軍說過,楚軍的勸降,只是讓我們覺得楚軍在勸降,他們是否真的想我沒投降,並不會在意。」尤樂奇怪的看著姚廣泉,道:「是,屬下是說過。」姚廣泉問道:「你又焉知你此番看到的,不是楚軍想讓你看到的?」
尤樂一怔,很快反應過來,道:「將軍的意思,我所看到的並不真實,而是楚軍故意讓我看到?」
姚廣泉道:「柳霏霏年少成名,以一女子統領數十萬大軍,可不是吹捧出來的。征南粵,滅東吳,敗晉王,這些戰績任何一個都足以讓她名揚千古。別說楚軍現在僅僅是缺糧,就算真的已經斷糧,也不可能到了關下,什麼都不做就退兵。」
尤樂之前被自己看到的所蒙蔽,此時進姚廣泉一點撥,頓時明白過來,道:「柳霏霏勸降,表面上是給了我們機會。只要順著她的意思,我們先派兵過去取得她的信任,然後裡外夾擊,可以擊敗楚軍。這麼簡單的問題,柳霏霏不可能看不清楚。所以她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派兵過去。」
姚廣泉點頭道:「不錯。為了取信她,我最少也要派一個營過去。可是我還沒想到她的后招,只是為了消滅我一個營的兵力?還是有別的目的?」
楚軍中軍帳中,柳霏霏笑盈盈的道:「你們猜姚廣泉會派多少人過來?」行軍司馬道:「元帥就這麼篤定姚廣泉一定會派人過來?萬一他按兵不動,我們拿他沒有辦法。」柳霏霏道:「姚廣泉知道要守住虎牢關,只有主動出擊,否則根本守不住。即便虎牢關再高,只要用人命堆,就能攻得下。只是本帥不願意多傷人命,才不願強攻。姚廣泉很清楚這一點,我給了他機會,他自然要抓住。」
若是李義考沒有帶走手下三萬將士,楚軍要攻下虎牢關,還真沒有必勝的可能。但是現在李義考一走,就只剩下姚廣泉的五千人守關,而且是孤軍,沒有援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防守,不給對手攻破的機會。可是僅僅是防禦,五千人也堅持不了多久。只要李義考的叛亂不平,洛陽就沒有援軍支持,糧草軍備總有耗盡的時候,那時楚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攻下虎牢關。至少這個時間,不會比李義考叛亂的時間長。
對於姚廣泉來說,既要堅持到洛陽平叛結束,還要阻擋楚軍的攻擊,最好的辦法就不是死守,而是抓住機會打擊楚軍士氣,甚至擊敗楚軍,才能最終勝利。所以柳霏霏繼續說道:「姚廣泉為了安我的心,定然會先派兵過來,以示誠意。而他不會蠢到以為派了並過來,我就真的相信他是真心投降,這麼做不過只是做做樣子。而且姚廣泉也有賭的成分,萬一我相信了他,派過來的人就是內應。即便我不相信他,這些人就是誘餌。」
行軍司馬道:「以元帥的說法,姚廣泉知道我們的誘降其實就是引誘他出關。他手裡只有五千人,不會天真的以為以他手裡的士兵能擊敗我們吧?」
柳霏霏笑問道:「為何不可以?唐王世民也在虎牢關以三千人擊敗竇建德十萬人,還生擒竇建德。有珠玉在前,姚廣泉有什麼不敢想?而且本帥把梁敏將軍的一萬人後撤十里,現在身邊最多一萬五,又缺糧,這與當初竇建德把中軍帳安置在第一線如出一轍,姚廣泉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行軍司馬搖頭道:「屬下還是不能理解,姚廣泉明知我們在引誘他上當,這都不是陰謀,而是陽謀了。而且這陽謀並不是破不了,他為何還要上當。」
柳霏霏心下嘆息,打仗的事,這些文人又知道幾分。讓他們寫文章罵人,搞陰謀害人倒是有一套,怎麼打仗卻一竅不通。柳霏霏也能得再解釋,繼續說道:「其實敵我雙方都明白對方在想什麼、要怎麼做,就看誰能抓住對方的錯。就如同在絲線上行走,稍有不慎就會摔下。我們都不能犯錯,一犯錯就會萬劫不復。正是因為他不能犯一點點錯,所以姚廣泉會更加兇狠,我們必須謹慎對待。」
姚廣泉的書房,姚廣泉坐在書桌前,光線有些昏暗,照在他不算蒼老,但經歷風吹雨打的臉上,看上去有些滄桑。那是一個從軍三十年,從幾十、上百場生死大戰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老將才有的滄桑。
姚廣泉背靠椅子,雙手放在椅子把手上,頭望著房梁,幽幽的道:「柳元帥確實不簡單,她算準了洛陽自顧不暇,無力支援虎牢關。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主動出擊才是保住關口的辦法。所以她給我出了個難題,到底是降,還是不降呢?」
尤樂沒有回答,而是沉吟道:「為什麼好巧不巧,就在楚軍抵達虎牢關之前,洛陽卻發生了那麼多事情。如今來看,秦旭的死,以及李義考被滅門,都是柳霏霏暗中所為。」
姚廣泉輕嘆一聲,瞪了尤樂一眼,淡淡的道:「現在才反應過來?」尤樂臉上一紅,知道將軍隊他的表現有些失望,忙道:「將軍大才,非屬下可及。既然這些事情是楚軍所為,那麼李義考的仇人就是楚軍,為何將軍不把真相告訴他。只要他回師,楚軍就不要想攻破虎牢關。」
姚廣泉又是一聲嘆息,對尤樂更加失望。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真不知道以前自己看中了他哪一點,還一直帶在身邊培養。「哼」了一聲,道:「李義考已經進退兩難,回不了頭。起兵謀反是死罪,就算他回師,擊退了楚軍,晉王也不會饒他。還不如一路劫掠,與洛陽城中太子舊部聯絡,投降關中。本將軍若是沒有猜錯,太子舊部如今肯定很活躍,待到晉楚兩敗俱傷,關中朝廷漁翁得利。李義考投降太子,既可以保住性命,還能有機會報仇,又不失公侯,怎麼也不可能再跟著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