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大戰將起
大旱,隨後又是洪澇災害,中原和關中的百姓,在這半年時間裡,可謂受盡了煎熬。
但是沒有以前遇到天災時的背井離鄉,家破人亡,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而在這無法對抗的天災之中,死了的人又是少之又少。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他們有漢王!
有漢王在,乾旱是可以戰勝的;有漢王在,洪水也是可以擋住的。即使沒有了家園,也可以重建,因為百姓在,百姓的信心更在。
每一個村落,每一塊田野,百姓們都在熱火朝天的勞作著,一幢幢的新房蓋了起來,一片片的莊稼也都長了起來。田野中的淤泥,清除出來之後,百姓們不會將它浪費掉,晒乾之後,這就是很好的土肥啊!
如果單看這一張張笑臉,誰又能相信他們剛剛遭受過大的災害呢?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風雲突起。
曹操和孫權聯合起來,要攻打漢王劉琮,他們還美其名曰的稱為「討伐」。
中原的災害被他們說成是漢王劉琮不施仁政,惹怒上天,降下天災進行懲罰,無辜百姓受到牽連,如今奉詔伐罪,解救中原百姓於水火之中。
陳琳的檄文很快傳來,儘管他寫的鏗鏘有力,文采非凡,且能引經據典,但卻遭到了洛陽周圍所有百姓和文士的痛罵!
什麼惹怒上天,降下天災,純粹是無中生有,顛倒黑白,明明是漢王在救他我們啊!難道冀州和江東就沒有遭受過天災嗎?曾經餓死過多少人啊?就算是今年沒有災難,老百姓吃得飽嗎?我們雖然經歷了災難,但是依然能夠吃飽,這難道不是漢王之功嗎?若是沒有漢王,現在又有幾人能夠活著。
這個曹操就是大漢的,亂成賊子,分明是想利用天災,攻打漢王,佔領洛陽,他這就是謀反。
那個陳琳,還號稱是才子,根本就名不符實,寫的文章也是狗屁不通。
老百姓話糙理不糙,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文章寫的再好,不符合實情,就是狗屁不通。
洛陽書院的文士現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在抗旱抗洪的時候,他們感覺自己沒有出多少力,就連洛陽醫館的學子,也都一個個身先士卒,跑在最前面,可他們卻沒有。這一次,一定要發揮出他們的作用。
於是,一篇篇詩賦寫了出來,一方面大大讚頌漢王劉琮的豐功偉績,尤其是戰勝天災的這一方面,簡直就將漢王劉琮寫成了天上的神仙下凡,幾乎能夠呼風喚雨了。
而另一方面,大罵曹操和孫權。這文士罵人都是很有章法的,絕不信口雌黃。那一個個是引經據典,追根溯祖,加上曹操本是腌宦之後,要寫的就更多了。祖上好幾代,都是一無是處。
而對於孫權,人家本來也是忠良之後,沒什麼污點。但是這些文士很快就找到了,當年征討董卓時,孫堅私藏玉璽,這可是大罪啊!而孫權不知是誰給羅列了一個罪名,叫弒兄奪位!
這一下文士們都興奮起來,紛紛提筆,發揮自己的想象,孫權暗殺孫策的故事,便有多種形式,每一種都寫得栩栩如生,就連那些細節,也都很清楚,彷彿這些人就在旁邊看著,或者說是參與者。
漢王劉琮看了一兩則故事之後,暗自發笑,也有些感慨。看來這古代的話本小說,又要提前誕生了。
魏軍和吳軍開始頻繁調動了,洛陽周圍的大軍也都行動起來。
北地槍王張綉率領五千騎兵,浩浩蕩蕩的回到了洛陽,然後與趙雲和馬超所率領的騎兵,合兵一處,共計一萬大軍,而每個兵士都配有三匹戰馬。
與外族一戰,最大的收穫便是戰馬了,騎兵的裝備放在魏國或者吳國,那實在是太過奢華了。一匹戰馬馱的是兵器和糧食,兩匹戰馬是士兵換著騎,所以,漢軍騎兵,一般在一月之內是不需要糧草補給的。
這一萬大軍開往兗州,煙塵滾滾,旌旗蔽日!其氣勢,堪比四五萬大軍。當然,他們對外號稱是鐵騎十萬!
漢王劉琮又要出征打仗,眾妃子再一次揮淚告別。雖然很無奈,但也能理解,天下沒有統一,夫君就必須征戰,因為這是敵人打過來了呀!除了應戰,別無選擇!
劉琮帶著三千御林軍,離開洛陽之後,向弘農而去。
洛陽軍團的統帥是老將黃忠,軍師是成公英。將領有傅肜、馬謖、牛金、向寵、劉敏、鞏志等。
這些將領除了黃忠號稱劉琮麾下第一大將,勇冠三軍之外,其他的將領多是智將。而且魏軍出壺關之後,便面對弘農,過了弘農就是洛陽。因此,劉琮要在此坐陣。
弘農城外,五里之處,黃忠和成公英帶著一隊兵馬,數員將領,已在這裡等待了。看見劉琮的隊伍出現了,黃忠和成公英急忙迎了上去。
「參見主公!」二人下馬,向劉琮行禮。
「漢升,文伯,甲胄在身,不必行禮!」劉琮向二人揮了揮手,但是二人還是執意向劉琮行了大禮。
「曹軍大兵壓境,主公能來,讓末將總算放心了啊!」黃忠雖然白須飄飄,但聲如洪鐘,身體格外硬朗。
「漢生老當益壯,戰意盎然。曹軍此次犯境,我看你是沒有擔心,只有興奮啊!」
「哈……」黃忠一陣大笑,「知我者,主公也!」
黃忠的確很興奮,北地郡和西平城外之戰,戰報傳來之後,黃忠的手早就痒痒了,與十萬鐵騎的決戰,想著那種場面,就會讓黃忠激動不已,恨不能身長雙翼,飛到那裡去,也與敵軍大戰一場!
現在一聽說曹操要出兵,怎麼能不興奮呢?當然擔心也是有的,并州的徐晃一直未動,而且兵馬並不少於自己,還有劉曄做軍師,他不敢掉以輕心。現在主公來了,黃忠自然是放心了。出謀劃策,有主公和成公英,自己只需要戰場廝殺就行,而這正是黃忠最希望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