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醜都是福,何必跟容貌鬥氣
美醜都是福,何必跟容貌鬥氣
容貌是與生俱來的,是父母給的。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醜陋,也有的人,既不美麗,也不醜陋,屬於中不溜的那種。
一個人的容貌本來也沒什麼,可是人是一種追求完美的高級動物。況且,人還有意識,總希望自己眼前的東西能夠「賞心悅目」,因此容貌的美醜就極為重要了。
其實很多人都承認,無論容貌好與壞,帶給人的煩惱往往是一樣多的。
珍妮是位女教師。她對自己的臉感到很不滿意,哪兒看起來都不順眼,因此她決定去整容。醫師仔細地望著她,認為她長得並不難看,問題就在於她把自己估計得太低。醫師還是動手術稍微改善了她的五官,但只是動了一些小手術,比她所要求的要少很多。
珍妮很不高興,她一邊打量著鏡中的自己,一邊埋怨道:「你並沒有對我的臉做太大的改變。」醫師說:「你的臉本來就只需稍作改變,唯一的問題是你使用臉的方式錯了。你把它當作一個面具,用來遮掩你的真實感覺。」
珍妮傷心地低下頭說:「我已盡最大的努力了。」
醫師理解地看著她。珍妮沉默片刻,然後吐露了心聲:每一天她到學校去時,都像戴著面具,表現出最好的一面,把所有的感情全部隱藏起來,只留下她認為「正確」的一部分。三年的教學生活,孩子們總是嘲笑她。
醫師說:「孩子們嘲笑你,是因為他們已看出你一直在演戲。身為一名教師,並不一定非要表現得十全十美,偶爾也可以表現得愚蠢一點,學生仍然會尊重你。拿掉你的面具,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離開診所后,珍妮心情好多了。幾個月後,她再也不擔心她的臉了,也不再焦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見,容貌的美醜對於女人更為重要。既然有美醜之分,就少不了有個標準。
古時說書的形容美人是這樣的: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體形也是不高不矮,不肥不瘦,「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美妙絕倫。
美麗的標準也不是絕對的,單就我們中國的歷史而言,歷朝歷代對美的認識就不統一,甚至相互衝突。「楚王好細腰」,所以,趙飛燕的細腰傾倒全國的男子。到唐朝,就以胖為美了,楊貴妃的模樣是當時婦女的「崇拜偶像」。但到宋朝,就又變為以瘦為美了。
但不論怎樣,沒人否定愛美這一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尚且說,「食色,性也」。就是說喜愛美麗的事物和喜愛食物一樣,是人的本能。
美麗不僅能讓別人賞心悅目,更能增加自己的自信。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尤其證明了這一點。所以,那些即將畢業、忙於找工作的同學,更不忘把自己打扮得美麗一些,因為「美麗」方可「動人」。
美是至高無上的。追求美,無可厚非。從古至今,人都在追求著美。美,有心靈之美,有容貌之美。心靈之美,藏之於內心,容貌之美是形之於外的,是隨時隨地可見的。所以,人更多注重自己的外在美。甚至可以為了保存自己的外在美,而放棄內在的東西。這種極致,為威脅利誘以達到某種目的提供了依據。
但人畢竟有美醜之分,醜人想要美一點,美人想要更美一點,這樣,「求美」就出現了。求美,是人的一種天性。就說外在美吧,外在美有天生之美與人工之美之分。當天生容貌不能與別人相比時,就會求助人工美,進行美容。美容就是針對人的這一心理而興起的一門行當,就是試圖改變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改變自己與生俱來的不足。
記得那位替父從軍、南征北戰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吧?馳騁沙場多年的她,回到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然後,從從容容地「對鏡貼花黃」。目的很簡單,把自己打扮裝飾得漂亮一些,還我女兒裝。
古時的女人們,就已經很會「求美」了,修剪眉毛,貼花黃(就是把一些有顏色的紙剪成星月等形狀,貼在額頭上),給臉上擦胭脂,嘴上塗唇膏,頭上別上各式各樣的簪子。
時至今日,求美的方式就更多了,對普通容貌的人而言,變成美人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現代的整容手術,能讓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有整形手術,也能讓「醜人」大飽眼福。而且基因技術已經給我們預示了美好的未來。可以在父母親交合的那一刻,修改不滿意容貌的基因,比如,把單眼皮的基因修改成雙眼皮的基因,把矮個子基因修改成高個子基因,把黑頭髮基因修改成黃頭髮基因。如此一來,我們可真要生活在一個賞心悅目的世界里了。
容貌美麗者有容貌美麗者的煩惱,這往往是容貌平平的人所體會不到的。美好的容貌,可能給你帶來幸運,卻不一定能帶給你幸福。美好的容貌是一張通行證,既可以使人上天堂,也可以使人下地獄。容貌美麗者整日生活在「求美無小事」中,或梳妝,或保養,日子久了,難免生出些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