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堅守陣地(二)
六、堅守陣地(二)
坦克作戰部隊初戰失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當時我軍在坦克戰中的經驗不足和作戰理論上的僵化。缺少靈動的作戰思想和協同作戰的指揮能力。
在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坦克作戰理論要數德國的閃電戰和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二者強調的都是突破敵防禦、插入縱深、分割包圍、破壞敵方補給線或生產線。德國運用了坦克閃電戰術在較短時間內佔領了捷克。在幾周時間內突破了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佔領了法國。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在歐洲戰場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蘇軍運用大縱深作戰理論,以坦克兵團為前導,在空軍、陸軍立體協同下,長驅直入柏林,創造出了立體大協同作戰理論,使坦克部隊在戰爭中發揮了具大作用。
七十年代,由於我國受十年內亂的嚴重影響,我國的工業技術發展水平相當落後,軍事技術革命受到很大制約,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軍事發展拉開了較大距離——武器裝備仍然保持在原蘇軍的模式下(T-62、T-72,米格式戰戰鬥機、蘇式轟炸機和一些運輸車,修理器械等)十幾年都未改變。很多營房設施比照蘇軍建造,訓練方法搬用蘇軍教材,作戰理論仍然是我國與蘇聯斷絕關係前的作戰思想。
當時,由於我們不與世界接軌,不研究新時期作戰理論,沒有創新、發展的作戰思想。在坦克訓練上,仍然教條似的沿用蘇軍的坦克縱深理論。沒有把坦克平原作戰與在山地、叢林作戰的差別進行系統研究。抱著那些不合適宜,戰法單一的思想不放。因此,在戰爭初期,我軍的坦克部隊一投入戰場,就出現了許多致命危險。
筆者軍人出身。有一件發生在九十年代的部隊革新理論不得不講一講,因為不相信這種方式,這種理論,會對部隊新發展有什麼推動作用。
「紅劍-73」是一種有線制導的反坦克武器,它的有效飛行距離大約在三千米左右,飛行高度在四、五十米左右。就是這樣一種武器,在部隊大力倡導技術革新期間,竟能因一篇論文,沒有通過實戰檢驗,被作為有效打擊空中力量武器,受到了部分軍界領導的認可,獲得了二級科技發明獎。一時間,用「八二」無後座力炮**,用「八二」迫擊炮打坦克等等新的作戰理論研究在陸軍中以科研論文的形式紛紛登場。我們知道,憑飛機的速度,坦克的厚度,這樣用於地面的最小型炮火能實現這一遠大理想嗎?這又與閉門造車,夜郎自大,發著狂想症有什麼不同?這種「大越進」式的不切合實際的做法,終究沒有搞上幾天,最終還是被新型的現代化作戰思想所取代。但他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軍隊在某些方面,某一層次上,還一直保留著標新立異的思想時弊。
吳江龍進入坦克陣地不久,就有兩輛坦克開出了防禦陣地,帶著隆隆的響聲向小山頭前進。
坦克的正確使用,特別是對支援步兵作戰時,如同頂著剛鐵的碉堡,運動中的重型火炮。再加上其衝撞、履帶碾壓的功能,在戰場上絕對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
眼看著山坡上的敵人越來越多,攻擊山頂的距離越來越近,敵人的嚎叫聲帶著可怕的恐懼影響了戰士們的情緒。
竟然有兩個新兵丟下槍枝,捂著耳朵瑟縮在壕溝里。
肖勇氣的大罵:「劉岳,把那兩個怕死的給我憐上來。」
劉岳爬到兩個新兵跟前,一人踹了一腳,兩個新兵在地上打了個滾就是不肯起來。
「劉岳,你過來。」李森讓劉岳添補上自己的射擊位置,飛身縱到兩個新兵跟前。
李森上去一掌打掉新兵捂著耳朵的手,問:「知道什麼是戰場紀律嗎?」
「知道。」一個新兵回答。
在戰場上,對於臨陣脫逃,畏敵不前者。戰場指揮員有絕對權力執行槍斃。不僅是為了維護戰場紀律,而且是一種嚴格的激勵機制。所以上戰場的人沒有不懂得這項紀律,在戰前都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了重點宣傳。
「那好,知道就給我起來。不消滅敵人,你早晚都得死。」李森陰沉地說出這句話后,跳出壕溝。因為時間太緊張了,戰鬥太激烈了,在這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他那裡有時間向他們做什麼思想工作。
那個新兵聽到李森提到了戰場紀律,再一想李森那威嚴的面孔。剛才那種慌張、畏懼、逃避的恐懼心理瞬間得到了調整。膽氣逐漸壯了起來。這個新兵抬手狠勁拍了下另外一個新兵,「咳,怕死鬼,上去打仗。」說完便跳上壕溝。
李森看了看重新加入戰鬥的兩個戰士,臉上露出了笑容。心想,「在我的排里,決不允許出現孬兵。寧可戰死也要挺直了身子,做個大丈夫。」
人,一旦覺悟了,都會對自己曾經做過的醜事後悔不已。都會抱著那種決戰或拚死的勁頭做出個樣子,好讓別人重新認識自己。這兩個新兵也一樣。他們一參加戰鬥,就抱上了必死決心。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不敢呢!所以,這兩個新兵風了一樣的射擊、投彈,在山坡上突然增加了一股強大火力。
在前進的坦克上,吳江龍鑽出炮塔,向炮手指示目標。兩輛坦克邊行進,邊開炮。
「轟、轟」坦克炮火先向攻擊山頂的敵軍轟擊。
經過炮火支援的戰場,轉眼間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那些向上沖的敵人不在狂望地叫囂,而是被炮火攆的抱頭鼠躥。
敵人不愧是久經戰陣的打仗高手。當他們發現坦克攻擊后,便迅速調來兩名火箭手向坦克瞄準。
吳江龍眼尖手快,迅速指示目標。但炮塔轉向的速度還是慢了些。有一發火箭彈飛了過來,直直地打在坦克的前甲板上。由於坦克是正面前進,敵人只能攻擊前甲板。而坦克的前甲板30毫米的厚度足能抗住火箭彈的攻擊。
坦克有驚無險。但露在炮塔外的吳江龍可就慘了。雖然沒有被炸著,但火箭彈爆炸后的的濃煙竟然把他變成了從煙筒里鑽出來的黑人。
吳江龍在臉上抹了一把,將就著能看清目標了,立即把估算好的距離傳進坦克里。
「轟」從坦克炮塔上飛出的炮彈,把兩個40火箭手炸上了天。緊接著,坦克上的航行機槍響了。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航向機槍帶著音樂般的旋律,撒向山坡上的敵人。那些正在向上沖的敵人如同割麥子樣地被放倒一大片。一時間攻勢大為減弱。
吳江龍在炮塔上高叫:「好,好就恁么打。」
坦克衝過溝坎,深入草叢。在坦克履帶的碾軋下,一顆顆防步兵地雷,轟轟地炸響。
吳江龍聽著這時起時落的爆炸聲,趕緊縮回了頭,暗自為來時沒有碰響這些地雷慶興。
一名標準的戰士不僅要有保家衛國的赤膽忠心,而且更要有強建的體魄和勇於做戰的勇敢精神。集中到一點,就是在戰場上即不怕死,還要機智靈活。
部隊訓練,基本上都是對士兵進行的後天培養,目的是增強體魄,學會作戰技術。但對於改變一個人的天賦其作用不是很大。有很多東西是從小造就了的,或者說,一出娘胎天生就是顆優秀戰士的苗子。他們往往是在小時候調皮搗蛋,做些相當出格的事情,往往讓大人們對他意見不小,說他是不聽話的的子,長大了也沒出息。
吳江龍就是一個從小不守規矩的人。他出身於一個幹部家庭。在我國經濟非常貧困時期竟然每天有奶喝,有雞蛋吃。大量營養的補充讓他比同年齡的孩子強壯了許多。也可能是營養過剩的原故,他天生就有著好動性格。在那個只講階級鬥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年代。學齡時期的學生只上半天課,剩下的半天多數都是放任自流。這時期,有許多悠手好閑的青少年便組成了一個個小團體。
吳江龍也不例外,他把幹部大院的孩子組織起來,自己當上了司令。在與比他們年齡大的一個團伙打架時,這個司令沖在前,打在前,在「下屬」面前贏得了絕對威信。幾場戰役過後,這個吳司令的名聲竟然在縣城內叫響了。
他父親吳鏑眼看著吳江龍越來越不成樣子,便託了一名老戰友的關係,把他送進部隊參了軍。
沒成想,吳江龍參軍剛過半年,我國便與某國在邊境上發生戰爭。由於吳江龍所在部隊離這個邊境近。他父親害怕這個獨生子被送上戰場,再次托關係準備把他調走。
調令下了,可硬是讓吳江龍給撕了。他對他父親說:「我是軍人,你調我走,不是讓我當逃兵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