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別為了面子死磕

15 別為了面子死磕

15

別為了面子死磕

◎別上「激將法」的當

激將法是人們熟知的計謀,利用別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面,激起他不服輸的意志,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常言道,「請將不如激將」,有些時候,對那些好勝的人,自尊心強的人,愛面子的人使用激將法,要比使用正常手段的效果好得多,因此,這種計謀被人們廣泛應用。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對周瑜就使用過激將法。

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到東吳去遊說,見孫權對抗曹操猶豫不決,他想了一個計策。

一天,他對周瑜說:「我聽人講,曹操建了一個銅雀台,這個檯子雄偉壯麗,裝飾得金碧輝煌。他聽說江東的大喬和小喬兩位美人堪稱絕色,想把二喬置於銅雀台內,以供自己享樂。」

周瑜聽了,心中不快,問他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諸葛亮煞有介事地說:「曹操曾命兒子曹植作了一首詩,名為『銅雀台賦』,其中有這樣兩句寫的是『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接著,他問周瑜:「你幹嗎不把二喬贈予曹操呢?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再來攻打東吳了。」

周瑜大怒:「曹操匹夫,欺人太甚!」

諸葛亮佯裝不知,問他:「漢天子曾許公主和親,將軍何惜民間二女?」

周瑜說:「你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的夫人,小喬是我的妻子。」

諸葛亮聽了連連道歉。

周瑜咬牙切齒地說:「我與曹操老賊勢不兩立,明天去見主公,共議起兵。」

至此,蜀、吳兩國合力抗曹,引出了日後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

周瑜為人自負、急躁,這種性格弱點被諸葛亮看穿了,因而使出激將法。諸葛亮是聰明的,曹植《銅雀台賦》中的關於「二喬」一句,實際是另有所指,卻被他巧妙地用語言激怒周瑜,促成孫、劉聯合。後來,在荊州的借還問題上,諸葛亮再次使出同樣的計謀,當時,如果周瑜能夠冷靜一些的話,或許就不會被活活氣死了。

激將法是很多商家善用的營銷手段之一,商家利用的,就是顧客虛榮好勝的心理,因此,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應當留意,別因一時愛面子,就中了商家的計。

為了在別人眼裡有個好形象,結果自己吃虧受累,這就是虛榮的後果。

有個人很怕老婆,不過為了面子,他從不在外人面前承認這一點,反而說自己在家說了算,讓老婆往東,她不敢往西。鄰居們心知肚明,但從未戳穿。

一天,他和幾個鄰居在樹下乘涼,就在他向人吹噓老婆是如何如何怕自己的時候,有個賣席子的小販從他們旁邊經過,聽了那人的話后,小販停下來向他推銷席子:「先生,這麼熱的天,買塊席子吧。」

他看了看,搖頭說不買。

小販說:「先生是不是怕老婆啊?如果是就直說,我能理解。」

那人一聽,紅著臉,氣呼呼地說:「誰說我怕老婆的?多少錢,我買了!」

小販見狀,故意報了高價:「先生果然爽快,剛才是我失言了。這樣吧,算你200元,就當交個朋友了。」

那人咬著牙掏了錢,結果回去以後,因為席子質量奇差,他被老婆一頓臭罵,連話都不敢說。鄰居們聽得真真切切,從那以後更看不起他了。

段小姐和閨密一起逛商場,在一家專賣店裡,段小姐看中了一套衣服,試過以後,向店員問了價格,得知打了折以後還要800多元,段小姐覺得價格有些貴,而且自己也不是十分滿意衣服的上身效果,就對店員說:「我去別家看看吧!」

店員說:「要是覺得這件太貴,我們還有幾款便宜的,要不要試試?」

段小姐一聽這話,心裡很不舒服:「我就是覺得款式不適合,怎麼,你以為我差錢嗎?」

店員不以為然地瞟了段小姐一眼,沒有說話。

「狗眼看人低是吧?」段小姐氣呼呼地拿出900元錢,往地上一扔,「我就要剛才試的那件,給我包起來!」閨密在旁邊扯了扯她的衣角,可她正在氣頭上,置之不理。

店員把地上的錢撿了起來,然後一邊滿臉堆笑地向段小姐賠不是,一邊把那件衣服遞給段小姐。段小姐給了她一個白眼,轉身離去。氣是出了,可回家以後,段小姐越看那件衣服,心裡越彆扭,明明不喜歡,卻要花錢買回來,結果一次都沒穿,一直在衣櫃里放著。

段小姐明明不中意那件衣服,卻因為氣不過店員「狗眼看人低」,就掏錢買下,結果懊悔不迭。店員就是個陌生人,以後很可能再也不會見面了,何必在乎她怎麼看呢?段小姐以為自己把衣服買下來能出口氣,可事實上,店員不僅沒有任何損失,相反還賺了段小姐的錢,而段小姐自己呢?因為一時之氣,花了不少冤枉錢不說,還得鬱悶上好一陣子,多劃不來呀。

◎放棄無謂的爭論,去做有價值的事

生活當中,經常能看到兩個人爭論,爭得面紅耳赤的,誰都希望自己能贏。要是有旁觀者在場的話,兩個人爭論得更激烈了,誰也不肯服軟,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就這樣,一場原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分歧,會因旁觀者的注視和呼喊,而演變成激烈的爭吵,甚至還會動起手來。情緒激動時,爭論雙方誰不能從爭論中得到好處,很多人有過吵架的經歷,當時牙尖嘴利,事後又懊悔不已,圖什麼呢?所以,我們應當少做這種後悔事,盡量避免爭論,發現爭論已經沒有意義時,要及時停止,別在這種事情上浪費時間。

有一個叫巴地的人,每次與人起爭執生氣的時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因為巴地工作非常勤勞努力,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地也越來越多,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與人爭執生氣,他就去繞著房子和地跑三圈。

認識他的人都很疑惑,但不管別人怎麼問,巴地都沒有說明原因。

多年以後,巴地老了,他的地更多了,可在生氣的時候,他照例圍著房子和地繞圈,只不過這時候,他只能拄著拐杖,艱難地挪動著腳步了。等他走完三圈下來,太陽基本上都落山了。

孫子懇求道:「爺爺,您這麼大年紀了,沒有誰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一生氣就繞著房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您一生氣,就要繞著房子和地繞上三圈?」

巴地禁不起孫子的懇求,終於說出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年輕時,我一和別人起爭執,就會繞著房子和地跑上三圈。那時候,我一邊跑,一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最需要的就是努力工作,可我卻浪費時間去和別人爭吵,這不是太傻了嗎?每當我想到這些,心情就平靜下來了。」

「可是爺爺,您現在年紀大了,又這麼富有,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地跑呢?」

「現在呀,我一邊走,就一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地這麼多,還和別人計較個什麼勁兒呢?想到這些,我的心情就好起來了呀!」

人們常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很多時候,面對爭執或矛盾,如果能心平氣和,稍微忍讓一些,紛爭可能很快就平息了。

安徽省桐城有一條「六尺巷」,有關它的由來,有一段故事,至今被傳為佳話: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宅與葉家為鄰,兩家中間隔著一塊空地,由於年代久遠,空地的歸屬權已無據可考。後來,葉家擴建宅邸,佔用了這條公共通道,張家人當然不願意,便和對方爭執起來,兩家各不相讓,一直鬧到了衙門,可衙門也對此事無可奈何。

張家人便給京城的張英去信,希望他出面解決。身居高位的張英並未在此事上計較,他給家人回了封信,信上只有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看過這封信,張家人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便把圍牆拆掉,往後讓了三尺。張家的舉動令葉家深受感動,對方也把圍牆往後讓了三尺。兩家人的爭執就這樣平息了。「六尺巷」由此得名。

人的好勝心不能太強,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跟家人爭,爭贏了,親情沒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時間寶貴,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爭論上,為什麼不去做更有價值的事呢?

◎面子不是靠爭論贏來的

人和人的觀點不一致是很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首先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靜。如果引起爭論的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並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那最好不要去爭辯。即便與人爭論,也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不要為了駁倒對方而爭論。

19世紀時,美國有個年輕軍官非常好勝,經常和別人爭論不休,有時還鬧得不可開交。

為此,林肯總統處罰了這個軍官,並告誡他說:「跟人爭論,就像跟狗搶路一樣,與其冒著被狗咬的危險而爭搶,何不把路讓出來呢?如果被狗咬了,就算把它殺掉,也治不好傷口。但凡成功之人,都不會偏執於己見。總和別人爭執,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這是一種人格上的欠缺。」

在原則問題上爭論是有必要的,也是應該的。爭論時,出言不遜、得理不饒人是絕對不可取的態度。不過既然是爭論,絕對不刺傷對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雙方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因為爭論而心生芥蒂。

司馬光與王安石交往數十年,他自認為和王安石是益友。在他們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互相讚賞的詩賦。王安石與司馬光友誼的頂點是在他們共同擔任官職——皇帝文學侍從的時期。起初,兩人因性情相投,來往十分密切,就連租房子,王安石都要和司馬光做鄰居。然而,不久之後,兩人因各持不同的政見,漸漸產生了分歧。

1067年,宋神宗繼位。在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上,王安石與司馬光第一次發生爭論。當時,王安石與司馬光已先後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第一次沒有推辭,接受了任命,而司馬光則是在皇帝下令不許推辭的情況下接受任命的。

王安石認為,國家財政狀況確實不好,但這並不是當務之急,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善於理財的能人。

司馬光則認為,所謂善於理財的能人,用的方法不過是巧立名目,增加百姓的賦稅而已。

王安石說:「不然,善於理財的人,能夠在不增加賦稅的情況下,使國庫充盈起來。」

司馬光不以為然,說道:「天下哪裡有這個道理?天地所生的錢財萬物,不在民,就在官。從老百姓那裡巧取豪奪,比增加賦稅的辦法更惡劣。當年,桑弘羊之流巧舌如簧,矇騙漢武帝時,用的就是這套說辭。」

由於財政狀況日益困窘,宋神宗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進行變法,這就是「熙寧變法」。

司馬光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發現改革可能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時,他開始用激烈的言辭彈劾王安石。作為好朋友,他三次給王安石寫信,勸王安石不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藉此「以盡益友之忠」。

王安石在與宋神宗的談話中,力排司馬光的非議,但對這位好友,又「賜之誨筆,存慰溫厚」。眼見無法改變局面,又與王安石因變法之事絕交,司馬光堅持辭去了樞密副使的職務,離開權力中心,來到當時的文化中心洛陽專心修史。

雖然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係破裂,但兩人互相保持著對對方人格的敬重。一個反對新法的官員死後,司馬光為其作墓志銘,其中有諷刺變法的話。有好事者將這個墓志銘獻給王安石,以為後者會遷怒於司馬光。不料,王安石卻將銘文掛在牆上,向其門下士贊曰:「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而司馬光在洛陽記述宋朝歷史時,也能對王安石做客觀評價。

王安石變法志在清除社會積弊,但是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對。幾年之後,王安石被自己最親信的助手出賣,接著,又遭遇了家庭的變故。他毅然捧還相印,歸隱江寧謝家墩。

不久,司馬光被重新起用。他將新法改革措施一一廢除。新法遭到重大挫折的消息,加劇了王安石背上的瘡毒,使他倏然而逝。

司馬光得知王安石逝世的消息后,深為悲憾,他寫道:「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不幸介甫謝世,反覆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根據司馬光的建議,王安石被追贈正一品榮銜——太傅。

司馬光和王安石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那就是希望國家繁榮昌盛。遇上原則性的分歧,兩人各持己見,但僅限於就事論事,並沒有引發個人恩怨,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該妥協時就妥協

在社會上生存,要學會妥協。有些時候,即使你占理,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公平。遇到這種情況時,有的人認死理,覺得「不蒸饅頭也得爭口氣」,要是息事寧人的話,就跟吃了啞巴虧一樣,太憋屈了,所以,為了爭那口氣,不管付出什麼代價,也要跟人死磕到底。可是,這樣做往往會得不償失啊!

劉墉講過這樣一件事:

他有個華人朋友是做醫生的,在美國開了三家醫院。這個朋友生性倔強,每當被病人狀告時,他如果自認有理,就絕不妥協,結果差點兒搞得傾家蕩產。

有一次,一個女人咳嗽嚴重,沒約到自己的家庭醫師,臨時跑去找這位醫生急診。醫生拍了X光后發現,病人的肺部有陰影,最初診斷為肺炎。開了葯以後,醫生和病人約好隔一周之後複診。第二次拍X光之後,病人的情況明顯好轉。

醫生和病人再次約定複診時間,可這一次,到了約定的時間,病人沒有來。醫生以為她已經康復了,就沒在意。想不到,那個病人在半年後診斷出腦瘤,去世了。後來,病人家屬把醫生告上了法庭。醫生在庭上為自己辯解,說那個女人是臨時來急診的,原來並不是自己的病人,而且兩人已經約好複診時間了,可病人自己爽約,所以病人的死並不是他的責任。

法官說:「你最好合作,簽字和解走人,賠的又不是你的錢,是保險公司的錢,這是我們美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

法官的意思很明顯,既然醫生投了保險,遇到病人狀告,完全可以讓保險公司出面賠錢解決,沒必要非得爭論誰對誰錯。可醫生堅持自己沒錯,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結果原本可以用50萬解決的事,最後卻花了91萬。

法官對於這類案件想必是司空見慣的,連他都勸醫生和解,說這是美國人的一貫做法,可想而知,和解應該是成本最低的解決辦法。可是,倔強的醫生聽不進去,堅持要把官司打到底,結果不但沒獲勝,反倒比和解多花了將近一倍的錢。如果他考慮成本問題的話,就不會那麼較真兒了。

在現實當中,有的事情不是只憑道理就能解決的,我們除了要衡量對錯以外,還要計算成本。比如你去國外旅行,順便買了一件紀念品,回來以後,你發現紀念品上有瑕疵,而往返的機票要比紀念品貴得多,你會為了它飛去國外換嗎?如果去了,折騰一趟下來,浪費的可能不只是錢,還有精力和時間。

人要學會妥協,妥協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先暫時妥協,日後選擇適當的時機再處理,效果也許會好很多。

在生活當中,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別人鬧矛盾,如果兩個人各不相讓,那最初的小爭執,很可能會愈演愈烈,弄得雞犬不寧、無休無止,令你感到筋疲力盡、狼狽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要是懂得妥協的話,就會免去很多不愉快。

小於和妻子媛媛都是電視迷,可迷的內容不同。小於喜歡看足球節目,媛媛則喜歡纏綿悱惻的電視連續劇,尤其是韓劇。一天晚上,因為看電視選台的問題,他們倆又頂上了。

媛媛說韓劇好看,催人淚下,小於說不好看,婆婆媽媽。媛媛說,你沒有藝術細胞,小於說,你不知經典為何物。媛媛說,你眼高手低,小於說,你們女人就是膚淺。

說著說著,就開始遠離原來的話題互相指責了起來。小於說了妻子的很多缺點和不足,媛媛則曆數丈夫多年來的種種錯誤。於是嗓門兒越來越大,戰爭逐漸升級,升到不能再升的時候,媛媛穿上外衣,甩門而去。

這樣的「戰爭」不知發生了多少次。白天,兩人各上各的班,下班以後,兩人各吃各的飯,晚上,兩人分房而睡。在晚飯和睡覺之前的這一段時間裡,他們倆也不看電視了,而是把自己關在各自的屋裡看閑書。

小於回想起過去,妻子在學校里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工作壓力很大,回到家裡還得洗衣做飯,給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自己雖然整天把一些不著邊際的甜言蜜語掛在嘴上,卻連一個看電視劇的時間都不肯騰出給她,實在是有愧於妻子對他所付出的一切。

第二天,小於買了妻子最愛吃的糖炒栗子,並大獻殷勤道:「今天晚上,你一邊看韓劇一邊吃栗子吧,以後也是,你想看啥就看啥。」

妻子受寵若驚,驚訝地問:「怎麼這回肯讓著我啦?」

小於笑著說:「沒啥,好男不跟女斗唄!」

人與人相處,不能太計較,看人主要還是要看本質,如果對方的本質是好的,沒有出格的地方,又肯調整自己、完善自己,就說明兩個人是有希望的。居家過日子,夫妻倆吵鬧是很平常的,兩個人應當互相體諒,彼此忍讓。爭吵時,人的情緒往往都很衝動,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妥協一下,把爭吵停下來,等雙方都心平氣和時,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謙卑不會讓你丟面子

◎別總端著師長的架子

據清代的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記載,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愛擺架子,人稱「李大架子」。按清朝的官場規矩,上級端茶要喝時,下級要馬上跑到門外候著,以表示對上級的尊重。上級一般會馬上說免禮,以示謙虛。

然而,李瀚章就不是這樣。有一次,下級官員向他敬茶,然後到門外恭候。李瀚章一邊慢條斯理地喝著,一邊讓下人點煙,大半天後,才傲慢地離去。

光緒時期,御史譚鍾麟被下放到浙江某地擔任知府,此時,李瀚章是浙江的最高長官,照規矩,剛到任的知府應當去李瀚章那裡拜會。譚鍾麟見了李瀚章,當即跪拜,可李瀚章大大咧咧地坐著,沒有回禮。

譚鍾麟怒問:「大人,您的腳有毛病嗎?」

李瀚章回答:「沒有。」

譚鍾麟又問:「大人,您眼睛瞎了嗎?」

李瀚章又回答:「沒有。」

譚鍾麟不客氣地說:「既然大人您腿腳也好,眼也不瞎,那麼在下拜大人,大人有什麼理由不回禮呢?」

李瀚章思來想去覺得自己有點兒過分,後來主動登門,向譚鍾麟道了歉。

有些人說話辦事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威勢去壓人。起初,別人不知底細,未免會被他的架勢唬住,從而畢恭畢敬,可時間久了,知道這個人無才又無德,誰還會尊重他呢?

很多人認為,在下級面前,晚輩面前,自己應當擺出長輩或領導的架子,對方懾於自己的威儀,才能順從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被下級當眾反駁,自己就會威信掃地。出於這種心理,有的人被下級反駁時,會不分情由地指責下級,甚至懷恨在心,在以後的工作中,給那個下級「穿小鞋」,這麼做,就能維護自己的威嚴了嗎?

李峰在一家民營企業工作了四年,稱得上是老員工了。前些天,他升職了,同時兼管兩個部門,老闆很認可他的工作,把他視為心腹。

李峰原先所管的部門,有個技術人員,名叫王博,兩個人關係非常好。當初,他們兩個和老闆一手把部門建立起來,王博一直很服從李峰的管理。李峰升職以後,把王博提到了副職的職位。

一次會議上,李峰提出了一個方案,讓他意外的是,其他人都表示贊同,而反對自己的,竟然是一向交好的王博。李峰臉色很不好,冷冷問道:「你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王博把方案當中的技術問題指了出來,他認為,以公司目前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方案來。

雖然李峰心裡清楚,王博之所以提出異議,是為了公司的發展著想,可他無法接受的是,公司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兩個是多年的好朋友,李峰身為上級,卻被下級當眾反駁,他新官上任,剛燒第一把火,就被人來了個下馬威,豈不是威風掃地?

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李峰先是批評了王博,說他不自量力,之後,又冠冕堂皇地說,公司應當穩健向前發展,新的技術不是不能用,但要經過充分驗證才行,云云。

王博的技術水平在公司里有口皆碑,有幾個同事便替他說了幾句話,可李峰的態度偏激,根本就聽不進去。李峰強制推行了自己的方案,不久以後,又找了個借口,降了王博的職。兩個人的關係破裂,公司同事對李峰的霸道作風也很不滿。李峰不為公司大局著想的做法被老闆得知,他把李峰叫去,嚴厲地斥責了他。

李峰也知道王博是為了公司的發展考慮,才反對自己的方案,如果他能以公司大局為重,接受王博的建議,會有損領導威嚴嗎?肯定不會。工作中,下級反駁或頂撞上級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身為上級,應當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下級的反駁或批評,為了維護個人的顏面,而損害集體的利益,是無法服眾的,反而會給人以心胸狹隘的印象。

如果下級反駁上級是出於善意的,大多數人還是能夠接受的。如果下級不懷好意,故意反駁,甚至是頂撞上級,應該怎麼處理呢?首先要靜下心來,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看下級反駁或頂撞你的原因是什麼。不管對方是出於一時的不服氣,還是對你有成見,都說明你有需要反省和改善的地方。儘管以下犯上使領導有失體面,甚至下不了台,但作為上級,不能一味地抱怨下級的無理,而是要有自責的勇氣和理智,儘快從窩火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多自查,多反思。

俗話說:「驢架子大、馬架子大值錢,人架子大了不值錢。」裝腔作勢、傲慢無禮的人是很難得到尊重的,就算有人順從,那也多半是礙於權勢地位,心裡未必真服。真正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即使再有資歷、再有權勢,也會表現得謙卑。沒有架子,平易近人,才能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放低姿態,會贏得更多尊重

有一個人早晨路過報攤,他想買份報紙,卻找不到零錢,於是,他從報攤上拿起一份報紙,隨手扔了10元錢,漫不經心地說:「找錢!」

賣報的老人心中不悅,說:「我沒工夫給你找錢。」說完,從他手裡拿回了報紙。

此時,另一位客人也遇到類似的情況,然而他卻聰明多了。只見他和顏悅色地走到報攤前對老人笑著說:「您好!我手裡只有這10元錢,可我想買一份報紙,您能幫個忙嗎?」

老人笑了,拿過剛才的報紙塞到他手裡:「拿去吧,什麼時候有了零錢再給我。」

放低姿態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融洽和諧。在第二個客人看來,找零錢是老人給自己提供的額外服務,所以他才用歉意的口吻對老人說話。尊重是互相的,他之所以能得到賣報老人的尊重,正是因為他首先做到了尊重。

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放低姿態。劉備之所以被後世傳頌,就是因為他能放低姿態,三顧茅廬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請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時,諸葛亮不在家,劉備沒有倚仗皇叔的身份,把諸葛亮從外面拉回來,而是默默返回。不久,劉備第二次去請諸葛亮,書童說諸葛亮外出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臨走之前,給諸葛亮留了封信。很多天過去了,諸葛亮那邊一點兒消息都沒有。

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認為,諸葛亮並無真才實學,也許是故意躲著不見,勸劉備不要去了。張飛更是不以為然地說,要去把諸葛亮捆來見他。劉備斥責了張飛,第三次上門拜訪諸葛亮。

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坐下談話。劉備詢以治世大計,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佔據荊、益兩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俟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復劉家帝業,史稱「隆中對」。

自打得了諸葛亮,劉備如魚得水,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東聯北伐,占荊州,取益州,軍事上節節勝利,勢力不斷擴大,蜀國最終與魏國、吳國成三足鼎立之勢。

古人說:「敬人者,人恆敬之。」劉備是皇叔,諸葛亮是一介草民,在當時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兩者身份是有天壤之別的,但劉備不顧身份的尊貴,放低姿態,親自到諸葛亮家裡去請他。只是這一點,已經讓劉備贏得了建立蜀國的資本。

李青過去是一家公司的部門主管,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家酒店的老闆。酒店老闆看他能幹,便挖他到自己的酒店做了一名部門經理。

一天,他與過去的老闆在街上遇見,過去的老闆邀請他一起吃飯,李青不好意思推辭,便笑著說:「別別別,應該是我請你才對。」就這樣,兩個人叫了幾樣小菜,在餐館里坐了下來。

席間,過去的老闆和李青談起了自己的創業經歷,談起了創業中的種種艱辛,說到動情處,他的兩眼竟湧出了熱淚。李青想不到曾經的老總會這樣與自己交心,感到非常意外。

談完了往事,過去的老闆打聽了李青的近況。

他饒有興緻地問:「小李,新的環境還適應嗎?做得順不順心啊?」

李青說:「現在的老闆對我很賞識,給我的薪水也很高,而且還承諾給我分紅。如果不出意外,年底的分紅就能拿到30萬。」

過去的老闆微笑著說:「這麼看來的確不錯。不過我認為,以你的能力,一年最少也應該賺到70萬以上。」

李青說:「您太抬舉我了。我們的酒店規模有限,能賺到這些我已經很知足了。」

過去的老闆嚴肅地說:「千萬別小看自己的能力。你是個難得的人才,不過目前的施展空間有限,這樣下去,只會讓自己的眼界越來越窄,不如回我的公司,和我一起接著干吧!」

李青心裡又驚又喜,說:「你不是在開玩笑吧?我跳了槽,你竟然還肯讓我回公司?」

過去的老闆說:「那個時候,我以為你辭職是為了有更好的發展,但如今看來並不是那樣。我是誠心誠意請你回公司的,希望你好好考慮一下。」

李青吞吞吐吐地說:「這……這怎麼好意思呢?再說,公司人才濟濟,我回去以後還有適合的職位嗎?」

過去的老闆笑著說:「這個你不必擔心,我會妥當安排,不會委屈你的。」

李青回到了公司繼續發展,短短一年時間,他為公司創造了上千萬的利潤。

放低姿態並不是低三下四,低人一等。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你尊重別人,把自己和對方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別人才可能對你推心置腹。

◎別吝嗇讚美之詞

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有一部著作,名為《一笑》,裡面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位京官即將到外省赴任,臨行前,他去與老師道別。

老師教導他說:「去外地不比在京城,今後行事更要小心謹慎才是。」

學生說:「謝老師教誨,我已有充分準備,想來不會有什麼麻煩。」

老師問:「哦?你打算怎麼做?」

學生答:「如今誰不喜歡聽奉承話呢,我備了一百頂高帽,只要見人就送,必定左右逢源,官運亨通。」

老師聽了這話很生氣,說:「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為官也罷,做人也罷,都要剛正不阿,你這麼做實在太讓我失望了!」

學生說:「老師不要生氣。我這麼做也是出於無奈,當今世上,有幾個人像老師一樣高潔,不喜歡被人戴高帽呢?」

老師聽了暗喜,點頭道:「這倒是實情。」

辭別老師后,京官跟身邊的朋友說:「一百頂高帽已經送出去一頂了,現在還剩下九十九頂。」

雖然是個笑話,但卻說明了一個問題:誰都喜歡聽讚美的話,就連那位教育學生「為人要正直」的老師也不能免俗。

有的人不願意說讚美的話,覺得那樣做有拍馬屁之嫌。其實,讚美和拍馬屁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讚美是在抬高對方的前提下,不傷害自己的自尊,而拍馬屁通常是在不自尊、不自愛的前提下發生的。讚美是發自內心地肯定對方的優點,而拍馬屁是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進行虛偽的吹捧。

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卡耐基講了這樣一段親身經歷:一天,卡耐基去郵局寄挂號信,在他等待的時候,發現辦事員看起來很不耐煩,於是,他決定試著讚美對方,希望他轉變態度。輪到為他稱信件重量時,卡耐基真誠地說:「真羨慕您的頭髮,要是我能有您這樣的頭髮該多好!」

聽了卡耐基的讚美,辦事員的臉上立即露出了微笑,緊接著,他整個人的態度完全不同了。此後,只要卡耐基在郵局見到那個辦事員,就能得到對方熱情周到的服務。

遇到這種情況時,有的人可能會直接指責辦事員的服務態度差,還有的人可能會找他的上級投訴,很少有人能像卡耐基一樣,用一句讚美的話解決麻煩。仔細想想,說一句讚美的話,不但贏得了對方的好感,還會得到長期的熱情服務,還有比這更划算的辦法嗎?

人人都渴望獲得尊重,只不過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喜歡權勢地位,有的人喜歡名聲威望,有的人喜歡財富。如果你的讚美正好落在對方追求的那個「點」上,一定會令對方獲得極大的滿足。有心理學家說過:「每個人都有渴求別人讚揚的心理期望,人在被認定其價值時,總是喜不自勝。」

我們不妨將讚美視為一種投資,這種投資只需要略微思考一會兒,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雖然這樣想有些功利,但很多時候,讚美他人確實能給你帶來意外之喜。

有一天,曾國藩和幾名幕僚坐在一起,評點當朝的英雄人物。曾國藩說:「李鴻章和彭玉麟胸中有雄才大略,我比不上他們。我這個人從不阿諛奉承,這或許是我唯一值得誇耀的地方了。」一名幕僚站起來說道:「我認為他們二人各有長處。李公為人精明,誰也欺瞞不了他,而彭公威嚴,誰也不敢欺侮他。」曾國藩又問:「那麼,你們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呢?」

聽到這話,在座的每個人都低下頭去,苦苦思索。這時,忽然有一個負責抄錄的年輕人站起來說道:「曾師德行出眾,仁愛有加,誰忍心欺侮您呢?」這話令在場的所有人都交口稱讚。曾國藩更是笑逐顏開,連連說:「謬讚,謬讚,這話我可當不起……」

那個年輕人起身告退後,曾國藩低聲問:「這個人是什麼來歷啊?」有一名幕僚回道:「他是揚州人,家中貧困,以前當過秀才,做起事來還算認真謹慎。」曾國藩說:「這個年輕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堪大用。」沒過多久,曾國藩升遷,就任兩江總督之後,果然起用了那個年輕人,委任他為揚州鹽運使。

讚美他人不是阿諛奉承,而是一種尊重、期望和信賴,它能令對方產生好感,改善人際關係,於人有利,對自己又沒有害處,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學會拒絕,學會堅持自我(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學會拒絕,學會堅持自我(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15 別為了面子死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