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朝堂
刑律官想起郭忠玉所託之事,再見此四字,心下惶恐。
道:「下官何德何能,當此四字」
晏管事附其耳道:「我家主人說,大人眼下這樁案子辦得好,便當得。」
言罷離開。
差役又欲行刑,刑律官眼珠轉動,心思急轉。
正色道:「且慢。」
摒退左右,問張謙:「你當真能喚醒此人?」
張謙道:「取一碗水來。」
水來,張謙取道符一張,起火燒符,符火入水不滅,燃盡於碗中,混成符水,又掐老漢口鼻,與其灌下。
不消一刻,老漢乾咳蘇醒,迷迷糊糊看了一圈,方知是衙門裡。
刑律官拍驚堂木,喝道:「你老漢為何構陷道長!」
老漢哭訴道:「我與道長有何冤讎,何曾構陷他了。」
刑律官斥道:「廷杖伺候!」
差役上前,兩人按住,兩人執杖,打得老漢皮開肉綻,叫苦不迭,哭喊道:「我招!我招!」
「俱實道來。」
老漢哭道:「昨日有人與我二兩銀錢,教我服下一包藥粉,今日找道長援手,叮囑我向道長討一碗水。」
刑律官問道:「是何人指使?」
老漢道:「是城北的飯館老闆,馬德佑。」
又命差役去拿馬德佑。不多時,馬德佑堂前下跪。
馬德佑見老漢是醒著的,便知事情敗露,不等上刑,便一五一十地招了。
刑律官怒道:「胡說!郭道長乃得道高人,豈會作下如此惡行!」
命左右上刑,沒能免得一番苦頭,事實如此,他不改口,刑律官無法。
對張謙道:「茲事體大,容下官稟明聖上可好?」
張謙道:「便如此吧。」
復歸鐵器鋪。
次日午時有消息傳來,刑律官上稟張謙為人誣陷之事,皇帝大怒,袒護郭忠玉。
平日少言寡語的晏相當朝與聖上爭執,百官力挺。更有甚者,當朝大罵聖上無德,皇帝再次拂袖。
晚些時又傳來消息,皇城拉出來兩具宮女屍體。
眾人為之噤聲,私下亦小心翼翼。
一連數日,朝中爭執不休,皇帝無法,請道盟之主王典和,道盟中人推說盟主雲遊在外,尋不得人,無果。
皇帝大怒,下旨罷黜郭忠玉官職,百官方罷。
郭忠玉回道盟駐坻,王典和召他來見,道:「汝道德敗壞,毀我道盟名聲,今逐出師門,革去道盟司職。」
郭忠玉大悲,道:「我一心為道盟計,師父為何不顧多年情誼,心狠至此。」
王典和道:「非我狠心,實汝罪惡深重,大道不容也。」
郭忠玉百般哀求,王典和不為所動。
當日便收拾行囊,離開道盟,回自己府邸,卻不料數座宅院悉數被朝庭查封,后尋客店,皆不納。
其悲痛欲絕,哭曰:「此天亡我也。」
只能離了京師之地,再尋他處。
他出閫外十里,天色已晚,見荒郊止一戶人家,其又饑渴難耐,遂敲門討飯。一老叟開門,請他入內,又給他造飯置菜。
郭忠玉落迫時得此招待,大為感動,取一錠金子與老人,道:「感老人家大恩,此權作飯資,他日定當重謝。」
老叟慌忙推拒,道:「使不得,使不得。」
郭忠玉堅持,老叟無法,只能收下。
問他:「道長如何深夜至此荒野之地?」
郭忠玉道:「我為奸人所害,京師不能容我。方淪落至此。」
老叟唏噓感嘆,說世態炎涼,人心險惡之理。郭忠玉大為認同,滿腔苦楚盡皆傾訴。
老叟道:「我數日前于山中打獵,誤入山洞,尋到一卷古書,無奈老漢我不識字,想請道長一觀。」
取經書與郭忠玉。郭忠玉觀之,乃是一卷修行法門,往下看去,見此法門不同尋常。他非是不專心學道,乃資質有限,許多道理無法明白。但觀此心訣,往日不解之處,皆尋得答案。
又問老叟:「老人家何處洞府尋得?」
老叟道:「甘源山泉口以東十五里山路,有雜草小徑,沿小徑走半個時辰,見兩棵千年古樹,二樹中間雜草橫生,撥開雜草,便是此山洞。
郭忠玉交還古書,道:「此乃大道經書,各宮觀皆有此書。」
是夜,郭忠玉趁老叟熟睡之際,一刀將他殺了。取走經書,於洞中修鍊妖法。不提。
且說張謙數日來專心鐵器手藝,鑽研其中,學得許多精巧細節,心神漸寧,聽聞郭忠玉之事亦不大上心。
這一日,他制一副耕犁畢,感應到離開時機。作數張前世犁鋤農具圖,交與店鋪老闆,道:「今日便是離別之期。感老哥授藝之恩,以此答謝。」
老鐵匠見圖,拍案叫絕:「真乃良器。」
復歸周園。卻見周家兄妹悶悶不樂,問之。
周靜歸曰:「家父近日陰晴不定,總是斥責我二人學道不勤。」
張謙道:「令尊儒雅性格,怎會如此?」
周澄明道:「不止如此,父親近日開爐煉丹,與祖父以往無有差別。」
張謙道:「外丹之術常見,丹方爐火得當,亦是修行之術。」
「真如此便好了。」周靜歸怨道:「不知父親何處得的丹方,專用霸道藥材,全無藥理可言。如此下去,恐要走火入魔了。」
取丹方與張謙觀。
張謙初觀丹方,與二兄弟一樣看法。細品之,明其中道理。
道:「此丹方乃用旁門藥理。」
往丹房見周怡然,見其面色黑紅,道:「前輩丹方乃是旁門,雖可提升修為,日久恐折壽元,請前輩及時收手。」
那周怡然初時不曾理會,待聞得請其收手后,將蒲扇一摔,怒道:「我潛心向道,甘源觀問道十餘載,那老道不授我法門,我如今天命之年,不過化氣之境,你如何能懂!」
張謙道:「我想前輩園林取名守中,當明其中道理。我道者,以修心為主,心無旁騖,自能精進。前輩於世俗修行,心有掛礙,自不能全。前輩早入林泉,隱居修行,方為正道。」
周怡然道:「我上有古稀老父,下有及冠孩兒,此世間常情,教我如何守中!若修道便要棄此世間情感,我寧可修這旁門左道!」
張謙見勸之無用,只能閉口。
三人出了丹房,張謙道:「道門非是無情地,二位莫要受令尊影響。」
又笑道:「二位道緣深厚,是我胡亂擔心了。」
周靜歸問:「道長方才為何不勸我父親?」
張謙道:「我雖知此理,卻心性不足,不能落在實處,故不敢相勸。」
彼言心性不足止以己觀,與諸多道人比,實乃絕佳。那周怡然不聽勸告,他便不再理會,其不願與此等人為伍,擇日搬出周園,找了一家乾淨清幽的客店住下。
這客店地處城郊,有一片自家菜園,一片池塘,常有人來此垂釣。這一日,張謙於池畔觀人垂釣,見一坤道來,正是舊日相識——譚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