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十里千墩
「天昏昏,地冥冥,刮民黨軍棄南京,日寇來到溧陽城,燒殺淫擄害人民。WENxueMI。cOm/風凄凄,雨淋淋,溧陽城裡沒有人,街頭小巷遍地屍,數里不聞雞犬聲。/風雨刮後天氣晴,溧陽來了陳司令,帶來大批新四軍,打退日本鬼子兵。」
溧陽位於江蘇省西南端,南、西、北三面群山環繞,地勢西高東低,青山綿亘、溪流眾多、湖泊密布。陳毅的司令部所在地是號稱「十里千墩」前馬鎮水西村。
一九三九年九月,粟裕和杜屏率教導隊來到水西村,受到一支隊司令部機關的熱烈歡迎。因為粟裕未到之前,陳毅就先做了鋪墊,跟機關的同志介紹說粟裕能文能武,是個將才。再說二支隊在當蕪地區的戰績突出,韋崗一戰是江南新四軍第一仗,江南的新四軍誰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粟裕?
在一支隊司令部里,粟裕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像政治部主任鍾期光、敵工科科長丘東平等人,他們跟隨粟裕參加過新四軍的抗日先遣隊。但看到更多的陌生面孔,如軍法處處長周林,貴州仁懷人,原先是在北平、天津、上海領導工人運動的,是個大嗓門,但人性情隨和。
司令部和政治部的辦公處設在水西村李姓宗祠,這個祠堂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修葺。宗祠建築考究,木刻花雕細膩精緻。參謀住在前院,陳毅住後院,粟裕來后與陳毅住在一起。粟裕的辦公室兼卧室在祠堂右側。上下兩層,粟裕住在閣樓上,樓下就是指揮部機要室。不久新四軍最著名的外科大夫崔義田也奉軍部命令從皖南到達水西村。
粟裕到水西村不久,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副總指揮冷欣代表第三戰區到水西村「點編」部隊,藉機打探新四軍人員和裝備情況,時新四軍江南部隊一、三兩個主力團已經奉命回皖南軍部,當地兵力較少。所以粟裕決定虛則實之,壯我軍威,使冷欣不敢輕視。「點編」之日,粟裕令新四軍指戰員全副武裝,抖擻精神,威風凜凜,列方隊於操場之上接受冷欣的檢閱。冷欣原以為陳毅、粟裕所轄部隊不多,武器裝備很差,親眼目睹這威武雄壯的部隊后不禁暗暗吃驚。
當天中午,陳毅、粟裕設宴款待冷欣。席間,陳、粟談笑風生,曉以大義,希望國民黨以民族大局為重,堅持團結抗戰,不要製造摩擦。爾後,陳毅又借到河邊打鳥領教槍法之機,一語雙關地對冷欣說:「有的人總以為我們好欺負,處處刁難,剋扣給養,製造摩擦,哼,還是老實一點好。壓人壓得太狠,我們也會不客氣的,哪個手裡沒有槍!」粟裕補充說:「我們的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冷總指揮,你說是嗎?」冷欣無以對答。當天晚上,冷欣肚子有些毛病,在勤務兵陪同下去解手,驚動了新四軍巡邏哨,一時間警衛部隊迅速行動。冷欣誤以為新四軍要對他採取措施,十分緊張,第二天便推說身體不適,匆匆而去,其餘各部的「點編」也就不了了之。
就在粟裕來到水西村的這一個月,黃星火的三團受命調往皖南軍部。三團被軍部調走後,粟裕將巫恆通的「鎮句江國民抗敵自衛團」改編為新三團,轄兩個營四個連,共六百餘人,巫恆通仍任團長。
巫恆通是江蘇省句容縣人,抗戰全面爆發前系泰興縣教育局長,以德才兼優而聞名於蘇南教育界。南京淪陷后,泰興縣縣長單成儀棄城奔逃,巫恆通即相約泰興縣警察局長張恨愚,集中兩百餘人槍向泰州、高郵轉移,計議奔赴洪澤湖開展游擊戰。單成儀外逃后,見日寇無意佔領泰興,便重返縣城,反誣陷巫恆通等懼敵外逃,於當年三月以擅離職守、攜款潛逃的罪名將巫恆通逮捕押入泰興監獄。入獄期間,巫恆通得悉他的同學管文蔚在丹陽本鄉組織起一支抗日武裝,抗日鬥爭開展得如火如荼,於是決心回鄉抗日。三八年底,巫恆通交保釋放,到丹陽管文蔚處。其時,恰逢陳毅至管文蔚處視事。在陳毅的影響下,巫恆通投筆從戎,追隨陳毅抗日救國。他回到句容縣,與胞兄巫全仁聯絡親友,籌集二十餘人槍,后又將東鄉洪天壽、徐德潤兩股武裝和北鄉幾支雜牌武裝—一收編,成立有五個大隊的「鎮句江國民抗敵自衛團」。
巫恆通收到命令后將所部帶往江南指揮部進行整訓,粟裕見到了巫恆通。巫恆通是典型的教師形象:戴著眼鏡,言行舉止透著睿智、親和、自信,具有學者風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心靈的陶冶者,而且他又是一縣的局長,應當氣定神閑,風度穩健才像樣子。但這個人血氣剛毅奔放,為給他的學生做一個榜樣,似乎更樂意言傳身教,放了好好的局長不當,丟下粉筆拿起槍桿。
周恩來確定的新四軍作戰方針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陳毅在執行向東作戰的方針不含糊。一支隊一團調到軍部后,軍部從三支隊調了六團(缺一個營)給陳毅作補充。陳毅命葉飛率領六團和一支隊特務營的兩個連在沿長江南岸向東開進到蘇常地區,發展成立「江抗」,派葉飛率六團打過京滬鐵路,以江抗二路的番號東進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地區,在蘇州到上海的敵寇心腹地區,他們截斷京滬鐵路,火燒上海虹橋飛機場,放手發展,打擊日寇。東進的葉飛部從前方送來許多戰利品,物資、槍械之類源源不斷。六團的防區則由新六團負責,新六團是在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人民抗敵自衛委員會(簡稱四抗會)地方武裝的基礎上成立的,由段煥競和陳時夫領導。
向北發展是新四軍沿長江北岸在敵占區向東推進,從而從江南江北控制華中日軍的咽喉。軍部的主要領導人項英對向北發展的方針不以為然。因為蔣介石給新四軍劃定的作戰區域是南京附近日偽統治中心一帶的狹小地區,東西不過百餘公里,南北僅五六十公里。超出這個範圍,就有破壞統一戰線、破壞國共兩黨關係的罪名。因此,項英不僅沒有認真執行向北發展的方針,反而從一、二支隊抽調主力一團、三團加強皖南的力量。同時令已經東進的部隊西歸。但陳毅下了決心到江北向東發展,命令葉飛率領老六團開到揚中,與管文蔚部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渡江北上。
十月下旬,陳毅收到李明揚托號稱「草鞋司令」的陳玉生捎來的一封親筆信。原來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代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因李明揚與陳毅接觸而扣發「二李」彈藥。李明揚同鄉舊友、國民黨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王敬玖允諾送李明揚步槍子彈十三萬發,迫擊炮彈五千發,盒槍子彈兩萬發以解他燃眉之急,但要李明揚派部隊到江南丁蜀山的第三戰區軍需處提取。這對李明揚來說是件難事,從泰州到丁蜀山六百餘里,行程曲折,要從皖南通過茅山地區,要通過日寇嚴密控制的鐵路、運河和長江的重重封鎖線,運輸這樣多的彈藥,實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李明揚斟酌再三,懇請陳毅幫助護送這批彈藥。陳毅接信后即找粟裕商量。
粟裕當即表示同意,還決定從二支隊抽出力量,由政委盧勝、張道庸率領四團團部及第二營,擔任協助護送彈藥的任務。護送彈藥不過是個借口,派部隊過江發展才是真正目的。
二人當即向軍部請示,項英發來電報,不同意派部隊渡江北上。陳毅和粟裕兩個人大眼瞪小眼:「怎麼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兩個人膽子都大,決定來個先斬後奏!當即發電報給四團的張道庸和政委盧勝,要他們帶部隊待命。
四團就在水西以南數里的位置。陳毅、粟裕匆匆來到陶村的時候,四團團長張道庸和政委盧勝已在奉命等候。陳毅宣布此次任務,要張道庸、盧勝完成任務后藉機率部隊渡江北上,進入蘇皖邊區,與先前渡江北上在那裡活動的梅嘉生支隊、活動在淮南的第五支隊取得聯繫。
粟裕把地圖打開,「你們發展的地點就在運河以西、津浦路以東的揚(州)、儀(征)、天(長)、六(合)一帶。」
粟裕指著地圖給他解釋:「羅炳輝五支隊已在津浦路西的淮南一帶向東發展,準備進入津浦路東,在蘇北,『挺縱』已經佔領了運河以東的沿岸一帶陣地,如果把天長、**一帶的抗日局面也打開了,就可以東和『挺縱』呼應,西與五支隊聯手,接應江南向北發展的力量就強了。」
陳毅說:「你們這次去江北國民黨方面肯定是不同意的,上次葉飛他們東進,冷欣找我吵了幾次。你這次去,不能讓顧祝同和冷欣知道。不然他會鬧得我雞犬不寧。對外不能公開我們的番號,你這個張道庸也把名字改一改。」
粟裕說:「我看就把姓去掉,叫道庸吧。」
陳毅覺得不妥:「道庸這個名字,有點封建色彩,不好。」
粟裕說:「這地方叫陶村。我看就用陶村的陶,勇敢的勇。」
陳毅:「陶者,無憂也;勇者,無畏也。好得很。部隊也改名叫蘇皖支隊。我們打著蘇皖支隊的旗號,你再改了名,國民黨就不知道是從哪裡殺出來的隊伍。」
張道庸是安徽省霍丘人,參加過長征,從延安南下後任一支隊參謀。他到四團來當團長還有一個插曲。原四團副團長葉道志在內戰時期是紅四方面軍的師長,從延安南下任職以後因為言語不通工作不順而牢騷滿腹,後來被降為軍部特務營營長。他認為新四軍看不起他,排斥延安來的幹部,特別是排斥原紅四方面軍的幹部,就與同來新四軍的、原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的陳康、徐長勝攜槍離隊回八路軍原部隊去工作,到達江西景德鎮山區時被軍部派來的人追上(徐長勝拒捕被當場擊斃,陳康跑掉了)並被押回軍部,隨後被槍決。當時多數人認為葉道志應該槍斃,也有幾個人主張不要槍斃。張道庸其時也在軍部,他了解葉道志這個人,知道葉道志是一時衝動,就與另幾個主張不槍斃葉道志的人聯名寫了保狀,要求不要槍殺葉道志。因為這事張道庸在軍直屬黨總支擴大會議挨了批評。不久,軍部把張道庸從一支隊司令部調到二支隊的四團當副團長,算是對他的一種處分。這人好打抱不平,但更勇猛善戰,打起仗來不要命,常常眼睛一瞪,手握一把大刀,衝殺在兩軍陣中。
陳、粟二人信心十足。揚(州)、儀(征)、天(長)、六(合)一帶西有津浦路,東有大運河,都是日軍重兵把守的地方。而且,這一帶河湖密布,地形複雜,要開闢成抗日新區,可不是容易的。陶勇猛,那政委盧勝一樣了不得。盧勝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粵邊紅軍重要領導人之一,也是閩南烏山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後任四團團長兼政委,在皖南岩寺集中后調軍部參謀處,後來又到軍部的教導總隊學習深造,在軍事方面主要學習了《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地形學》、《兵器學》、《正規養成》等,在政治方面,主要學習《社會發展史》和統一戰線,**工作等。十月份剛從軍部回到四團當政委。
當下陶勇、盧勝和政治處副主任吳載文領命與陳玉生組成聯合小部隊,動員民工五百副擔子,到了王敬玖的軍部,取得了全部彈藥,突破敵寇重重封鎖線,將彈藥運往兩李的駐地——泰州。
十一月七日,江南指揮部在溧陽縣水西村正式成立,就在這天,駐守寶堰據點的一個中隊日軍,採取夜間出動、拂曉攻擊的戰法,奔襲延陵,撲空后正準備原路返回,被林勝國的丹陽獨立支隊和段煥競的新六團兩個營困在賀甲村。寶堰據點日軍傾巢出動,增援被困賀甲村之敵。粟裕立即調兵遣將,要二團團長王必成吃掉這股敵人。王必成得令后立即親率一營馳援,同時三營也迅速趕到賀甲村。二團和六團會合后,部隊由王必成統一指揮向敵人發起總攻。經過二十六小時強攻,全殲日軍一個加強中隊,擊斃武村中隊長以下日軍一百六十八名,生俘三人,繳獲輕機槍四挺、步槍二十八支、擲彈筒兩具、六五式子彈千餘發、指揮刀兩把。戰後丹陽獨立支隊和寶南區群眾組織打掃戰場,又搜索到輕機槍二挺,步槍四十多支。
這次戰鬥和新四軍以往的戰鬥性質不同,以前打的都是游擊戰,這次打的是運動戰;以前和敵人作戰時對抗的時間都很短,這次是連續三次總攻的長時間的戰鬥。
這一戰給剛成立的江南指揮部壯了軍威,開創了蘇南敵後戰場殲敵的新紀錄,受到了延安總部的通電錶揚。更重要的,是沉重打擊了日軍分區「掃蕩」的計劃;戳穿了國民黨誣衊新四軍「游而不擊」,「只能打小仗,不能打大仗」的讕言,這就成為新四軍戰史上有名的「延陵大捷」。
上海租界區的報紙,京滬沿線城市的地下報紙,當時都迅速地報道了這次戰鬥的勝利消息,有的還以「偉大的勝利在江南」的大標題刊載。國民黨三戰區顧祝同,也據葉挺軍長的報告,電呈蔣介石核准、予以傳令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