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錄
友人從開封來,送我河南官書局所刻的幾種書,其中我所最喜歡的是一冊無名氏的《如夢錄》。這是一個明末的遺老所撰,記錄汴梁鼎盛時情景,猶宋遺民之著《夢華》《夢粱》也,向無刻本,至咸豐二年(一八五二)汴人常茂徠始據裴氏藏本參訂付梓,民國十年重刊,即此書也。本來這是很好的事,所可惜的是編訂的人過於求雅正,反而失掉了原書不少的好處。如常氏序中云:
「且錄中語多鄙俚,類皆委巷秕稗小說,荒誕無稽,為文人學士所吐棄。如言繁塔為龍撮去半截,吹台是一婦人首帕包土一拋所成,北關王赴臨埠集賣泥馬,相國寺大門下金剛被咬臍郎縊死背膊上,唬金剛黑夜逃出北門,諸如此類,僂指難數,讀之實堪捧腹。」因此根據了他「於其悠謬繁蕪者節刪之」的編例便一律除掉了,這實在是很可惜的。那些貴重的傳說資料可以說是雖百金亦不易的,本已好好地紀錄在書上了,卻無端地被一刀削掉,真真是暴殄天物。假如這未經筆削的抄本還有地方可找,我倒很想設法找來一讀,至少來抄錄這些被刪的民間傳說,也是一件值得做的工作。
話雖如此,現行本的《如夢錄》里卻也還有許多好材料,而且原著者的「俚言」雖然經過潤色,到底是改不勝改,還隨處保留著質樸的色味,讀時覺得很是愉快。其《試院紀》一篇講鄉試情形甚詳,今錄一節云:
「至日,按院在三門上坐點名,士子入場,散題。次日辰時放飯。大米飯,細粉湯,竹籮盛飯,木桶盛湯。飯旗二面前走,湯飯隨後,自西過東,由至公堂前抬走。正行之際,曉事吏跪稟老爺抽飯嘗湯,遂各盛一碗,按院親嘗可用始令放行。至月台下,一旗入西文場,一旗入東文場,至二門,二旗交過堂上,一聲梆子響,各飯入號,散與士子食用。次放老軍飯,俱是小米飯冬瓜湯,一樣散法,按院不復嘗。午間散餅果,向晚散蠟燭。」這不但可以考見那時情形,文章也實在寫得不壞。《街市紀》文最長,幾佔全書之半,是最重要的部分,講到封邱王府,雲封邱絕後改為魏忠賢祠,忠賢勢敗,火急拆毀。注引《大梁野乘》云:
「河南為魏璫建祠,樹旌曰崇德報功。興工破土,諸當事者咸往祭告,獨提學曹履吉仰視長嘆,稱病不去拜。力役日千人,晝夜無息。當砌脊時,督工某大參以匠役張三不預稟以紅氍毹包裹上獸而俟展拜,怒加責懲,蓋借上獸阿奉為上壽也。工未畢,即拆毀,督工某急令先搬獸擲下,三忽跪稟曰,討紅氍毹裹下獸以便展拜。督工者復怒責之。或謂三多言取責,三曰,吾臀雖苦楚,彼督工者麵皮不知幾回熱矣。」注蓋系常氏所為,但所引事卻很有意思,是極好「幽默」,不但督工者是官僚代表,即張三亦可以代表民間,一熱其面,一苦其臀,而汴梁之陸沉亦終不能免,此正是沉痛的一種「低級趣味」歟。(七月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