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游廬山日記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略呈橢圓形。它高踞長江南岸,可東瞰鄱陽湖。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異樹,雲霧變幻不定,氣候涼爽宜人。多飛瀑、溪澗,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於萬曆四十六年(即1618年)
八月游此山。
廬山可說是我國最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該篇遊記雖記敘的內容多為眾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記他有特別的探險,但文章寫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現在對各山峰各流水的細緻描摹,語言非常豐富,刻劃各泉水、飛瀑的不同特點非常準確,特別對三疊泉瀑布的描寫,非但張弛有致描寫準確,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勢之間的聯繫,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為此景增添了無盡的魅力。
該記描繪多於記游,故筆法顯得放縱舒暢,抒情寫景也結合得很恰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遊記佳品。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龍開河,二十里,泊李裁縫堰。登陸,五里,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廬山之陰,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
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
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建昌孔道。
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模甚大,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廣濟橋,始舍官道,沿溪東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霧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問之,由此東上為天池大道,南轉登石門,為天池寺之側徑。余稔知石門之奇,路險莫能上,遂倩請、雇其人為導,約二兄徑至天池相待。
遂南渡小溪二重,過報國寺,從碧條香藹綠樹香霧中攀陟五里,仰見濃霧中雙石屼立,即石門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復有二石峰對峙。路宛轉峰罅,下瞰絕澗諸峰,在鐵船峰旁,俱從澗底矗聳直上,離立咫尺,爭雄競秀,而層煙疊翠,澄映四外。其下噴雪奔雷。騰空震蕩,耳目為之狂喜。門內對峰倚壁,都結層樓危闕。徽人鄒昌明、畢貫之新建精廬書齋,僧容成焚修其間。從庵后小徑,復出石門一重,俱從石崖上,上攀下躡,磴窮則挽藤,藤絕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獅子岩。岩下有靜室。越嶺,路頗平。再上里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
歷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wǔ廊屋側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台。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
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東二里,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東,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喬松,高帝御制周顛仙廟碑在其頂,石亭覆之,制甚古指製作工藝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佛手岩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橫出,故稱「佛手」。循岩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狹窄,訪仙台遺址也。台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竹林為匡廬即廬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風雨中,時時聞鍾梵聲佛寺敲鐘和誦經之音,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論竹林?
還出佛手岩,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霧盡收。出天池,趨文殊台。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峰,正可飛舄xì神仙來去。山北諸山,伏如聚螘yì蟻之本字。
匡湖洋洋山麓鄱陽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長江帶之,遠及天際。
因再為石門游,三里,度昨所過險處,至則容成方持貝葉佛經出迎,喜甚,導余歷覽諸峰。上至神龍宮右,折而下,入神龍宮。奔澗鳴雷,松竹蔭映,山峽中奧寂境也。循舊路抵天池下,從岐徑東南行十里,升降於層峰幽澗;無徑不竹,無陰不松,則金竹坪也。諸峰隱護,幽倍天池,曠則遜之。復南三里,登蓮花峰側,霧復大作。是峰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則左翼也。峰頂叢石嶙峋,霧隙中時作窺人態,以霧不及登。
越嶺東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謀盡漢陽之勝。漢陽為廬山最高頂,此坪則為僧廬之最高者。
坪之陰北,水俱北流從九江;其陽南,水俱南下屬南康。余疑坪去漢陽當不遠,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遙。
出寺,霧漸解。
從山塢西南行,循桃花峰東轉,過曬穀石,越嶺南下,復上則漢陽峰也。先是遇一僧,謂峰頂無可托宿,宜投慧燈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頂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東向越嶺,轉而西南,即漢陽峰之陽也。一徑循山,重嶂幽寂,非復人世。里許,蓊然竹叢中得一龕,有僧短髮覆額,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燈也,方挑水磨腐。竹內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燈遠來者。復有赤腳短髮僧從崖間下,問之,乃雲南雞足山僧。
燈有徒,結茅於內,其僧歷懸崖訪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為導,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懸梯以度,一茅如慧燈龕。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燈居此。至是而上仰漢陽,下俯絕壁,與世夐xiòng遠隔矣。
暝色已合,歸宿燈龕。
燈煮腐相餉,前指路僧亦至。燈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來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別燈,從龕后小徑直躋漢陽峰。
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頂。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指眼見之山都比漢陽峰低,因而無法與之抗衡。
惟北面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舊路,向五老峰。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面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故兩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后,出其左脅,北轉始達五老峰,自漢陽計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嶺角,望峰頂坦夷,莫詳五老面目。
及至峰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
因遍歷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視野甚寬。然彼此相望,則五峰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則兩旁無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仍下二里,至嶺角。北行山塢中,里許,入方廣寺,為五老新剎。
僧知覺甚稔熟悉三疊之勝,言道路極艱,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窮,渡澗。隨澗東西行,鳴流下注亂石,兩山夾之,叢竹修枝,郁蔥上下,時時仰見飛石,突綴其間,轉入轉佳。既而澗旁路亦窮,從澗中亂石行,圓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綠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傾瀉之上,流者噴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為駐留下來的水積蓄起來,則變成深青色。又里許,為大綠水潭。水勢至此將墮,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亂聳,回互逼立,下瞰無底,但聞轟雷倒峽之聲,心怖目眩,泉不知從何墜去也。於是澗中路亦窮,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鵲起,四瞰層壁,陰森逼側。泉為所蔽,不得見,必至對面峭壁間,方能全收其勝。
乃循山岡,從北東轉。二里,出對崖,下瞰,則一級、二級、三級之泉,始依次悉見。其塢中一壁,有洞如門者二,僧輒指為竹林寺門雲。頃之,北風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舊路,至綠水潭。詳觀之,上有洞翕然斂縮的樣子下墜。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門之一。」
然洞本石罅夾起,內橫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無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廣,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頭尖之陽。
東轉下山,十里,至楞伽院側。
遙望山左脅,一瀑從空飛墜,環映青紫,夭矯屈曲滉漾水勢大而飛濺,亦一雄觀。五里,過棲賢寺,山勢至此始就平。以急於三峽澗,未之入。里許,至三峽澗。澗石夾立成峽,怒流衝激而來,為峽所束,回奔倒涌,轟振山谷。
橋懸兩岩石上,俯瞰深峽中,進珠戛玉形如珠濺,聲如擊玉。
過橋,從岐路東向,越嶺趨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陽,山田高下,點錯民居。橫歷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為白鶴觀。又東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讀書,並隨身養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塢也。
環山帶溪,喬松錯落。出洞,由大道行,為開先道。蓋廬山形勢,犁頭尖居中而少遜,棲賢寺實中處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則鶴鳴峰也,開先寺當其前。於是西向循山,橫過白鹿、棲賢之大道,十五里,經萬松寺,陟一嶺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則開先寺也。從殿後登樓眺瀑,一縷垂垂,尚在五裡外,半為山樹所翳yì遮掩,傾瀉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見。惟雙劍嶄嶄眾峰間,有芙蓉插天之態;香爐一峰,直山頭圓阜耳。從樓側西下壑,澗流鏗然瀉出峽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隱不復見,而峽水匯為龍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於殿西之鶴峰堂。
二十三日由寺后側徑登山。越澗盤嶺,宛轉山半。隔峰復見一瀑,並掛瀑布之東,即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絕頂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無倚,頂有文殊塔。對崖削立萬仞,瀑布轟轟下墜,與台僅隔一澗,自巔至底,一目殆無不盡。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勝。下台,循山岡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徑忽入,山回谷抱,則黃岩寺據雙劍峰下。
越澗再上,得黃石岩。岩石飛突,平覆如砥。岩側茅閣方丈,幽雅出塵。閣外修竹數竿,拂群峰而上,與山花霜葉,映配峰際。鄱湖一點,正當窗牖。縱步溪石間,觀斷崖夾壁之勝。
仍飯開先,遂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