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九:對峙

節九:對峙

黑夜蜷縮著,緊抱著大地。

群山黑魆魆,大野陰沉沉,夜像怪獸一樣張著黑洞洞的大口,欲要將這殘碎的天地吞噬。

沒有星星也沒有月亮,夜黑得如同把地球扣在鍋底下,墨黑的幽光粘住了每個角落,還染烏每一顆躍動的心。

大地森森然,好像回到了原始時代,沉沉的一片死寂,烏雲遮天蓋地的落下來,沒有星光璀璨,有的僅是無窮無盡的黑暗。

「嘩啦啦!」

黑暗的森林山谷之中木葉擦響,四道黑影蹦出,急速的向著森林中央奔去。只是這夜太過安靜,四人行動造成的聲響很快便傳到了遠方。

「就要到了,加快速度!」

四人之中一人淡淡的開口,口中吞吐出白霧,他目光冷峻,黑夜籠罩之中仍然能夠略微看到他毫無表情的蒼白,形同於一具活動的死屍。

其餘三人並沒有說話,只是相互看了一眼,其中一人面帶著口罩,一身湛藍色的古裝,目光清澈,不染塵俗,玉手於手袖間時隱時現,

儼然是一個女子。

雖然無法看清女子的面容,但只要看向另外的兩人,便能知道她是十三,因為另外兩個人正是羅恆和譚華龍。

繼見了十三過後,四人也不再耽擱的動身,因為目地的特殊,林墨瞳甚至沒有敢讓暗夜組織中其他人知道,生怕惹出什麼意外。

現在正值冬季,山谷之中沒有一片雪花在飄落,只是出奇的冷,冷得徹骨,寒心。

待那四人身影消失在了遠方,原地亦是有著數道身影竄出,這幾人之中有男有女,皆是身著黑衣,而且都是羅恆與譚華龍熟悉之人,因

為這幾人正是同屬七零的零露、李烈、清空新雨、還有王峰四人,且這片山林也恰是血族隱秘的古堡所在。

四人早已出現在這片山林之中,零露更是前往過血族古堡與血帝陸通有過一次交手,結果不用再說,不過很顯然,四人之所以一直在這

山林之中自然是有著目地。

「靈奇應該要到了吧!」零露開口,語氣冰冷。

「我想應該快了!」清空新雨回應道,「因為龍門和千葉家族相距這裡都比較遠,他耗費的時間可能有點長,我們可以再等一會兒!」

「好吧,再等一會兒,只要陸通一來,不管靈奇有沒有到,我們都得動身!」依舊是冰冷到語氣,王峰聽了只得無奈的聳聳肩,唯有李

烈,從出現開始,一直未曾參與到幾人的話題之中,隻眼神淡漠的看向林墨瞳四人消失的遠方。

呼呼!

寒風呼嘯,吹得人刺骨的疼,林墨瞳四人於黑暗之中快速前行,不多時已然到達了山林的中心,眼前也是豁然變得開闊起來。

山林中心算不得太大,但和外圍截然不同,這裡總體呈一圓形,沒有草木,甚至連碎石都沒有,地面十分平整,彷彿被人刻意整理過一

般。

而最為奇特的是,在這圓形之中,有著一條顯目的血線,線條呈大的反「S」形貫穿於圓形的兩端,將地面分成對等的兩部分,雖然在沒有星月光輝的天空下,血線顯得黯淡,但依舊看到它表面微微蕩漾的血光,血光流露,在血線兩方之內勾勒出一些連林墨瞳都不算熟悉的紋絡,儼然為八卦之象。

對於這樣的一個圖案,學中醫的林墨瞳自然相當熟悉,因為這個圖案為太極陰陽八卦,記得他剛上雲上中醫藥大學的時候,第一堂中醫

課講的便是中醫學術,且這學術之中又恰是提到了這種圖案。

太極於《莊子》中有云:「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后又見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更有《易繫辭傳》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

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是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分蓍佔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

對於上述所說之易,往後之人亦是給出了多種闡釋,一種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如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

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

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斌以其原始物質的含義。這種觀點在兩漢則更為普遍,如劉歆:「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大極。

第二種是以虛無本體為太極,如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以「一」為太極,認為此「一」不是數,而是「無」,「無」為四十九之策數形成的根據。韓康伯註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第三種是認為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分揲其蓍,皆

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崔憬對大衍之數的論述及其太極說,不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大極,並且認為八卦涵蘊在大衍之數中。

第四種是以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以後,對太極的解釋分為三大流派。

一以邵雍為代表,以數說大極。指出「太極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以一分而為奇偶解釋太極生兩儀。並認為在人則「心為大極」,

在天地則「道為太極。」

二以朱熹為代表,以理說太極。「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太極者,其理也。「太極乃天地萬事萬物之理的總和,而在具體的事物中也有太極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三以張載「一物而兩體,其大極之謂與?」為代表,認為無有陰陽,其合一則變化莫測,其對立則相互推移,以此說明太極乃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源。王夫之闡發張載的學說,堅持以對立統一觀說太極。斷言太極和兩儀是體用關係,非父子關係。並認為太極為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於天地萬物之中,一切現象都是此陰陽統一體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了以「太和之氣」而歸於世界本源。

這最後一種太極是指:「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正是對太極的解釋。那麼何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並且不斷的變化,也有一定的關聯。天道、地道大家根據科學已經證明並且好理解。關鍵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決定了行為、態度。說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規律。學會控制情緒,如不生惡念,不怕惡念。這正是道之諦意!

而說起圖,就顯得直觀許多,外面一個正圓就是太極圖,內分黑白兩個逗號一樣的叫做陰陽。《內經》:「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男為陽,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或許這也是男左女右之說的原因所在。上為陽,下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升為陽,降為陰;浮為陽,沉為陰……兩個大逗號裡面的黑白小圓點,叫做「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左、上、升、浮、白是屬於陽性的,所以左邊的一塊代表「陽」,且呈白色、向上升浮;同理,右邊的一塊代表「陰」,為黑色,向下沉降,於兩者中間形成一反「

S形」。

太極圖分為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即為陰陽魚互糾。「左升右降,左白右黑」。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

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變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

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就人部陰陽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融,則化生萬物,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已,故變化無窮。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綱領,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雖然對於太極乃至四象八卦,林墨瞳認識淺薄,但學了一年中醫學的他,或多或少的都是有點自己的心得,對於太極四象八卦的了解,他也更加信仰於道之說。

萬事萬物,皆有著自己的道,道始而一,可顯可無,於虛無縹緲之間,傳遞著天地,自然以及自己本身規律的更迭,最終重歸自我!

「太極!四象!八卦!」林墨瞳喃喃細語,「你說的那東西真的就在這下面嗎?」

「你難道不相信我嗎?」十三反問,艷瞳之中透散出縷縷熒光,沒有看林墨瞳,繼續說道:「我雖然不理解什麼是太極、四象、八卦。但我確信這下面就是你要找的東西!」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太極四象八卦的玄妙,這個圖案在天明日出之時便是自行消散而去,等到日落西山之際再緩緩浮現。而且要想打開

門通向地下深處,非不靠此圖不行,如果在白天,任憑你動用什麼工具都無法挪動這塊地面上的土層,哪怕是小小的一顆沙粒!即便是放置一顆炸彈,也不可能對這地面造成任何影響!」

「有這麼玄乎?!」

譚華龍半信半疑,走到圖案中央,眉頭微微一皺,因為他感覺走進圖案之中後身體都是不由得沉重了許多,就好比於肩上被強行施加了

一沉重的包袱。

「嘭!」

一拳轟在地面之上,地面內部傳開一聲悶響,林墨瞳看得眉目輕跳,他早已知道譚華龍為七零之一,實力絕對不容小覷,而譚華龍更是以蠻力最為出色,其一拳之下有著常人難以估測的力量。

只是直到他拳頭離開地面時,其拳頭之上不曾沾染一絲塵埃,林墨瞳和羅恆皆是沒有看到地面之上留下任何痕迹,甚至著土質的地面都

曾顫抖一下,這種情況讓得兩人的目光都是不覺變幻著。

「我相信你!」終於,林墨瞳開口,聲音平淡,而後看向十三,「告訴我如何做才能到得地下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七聖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七聖子
上一章下一章

節九:對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