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過程揭示的問題
研究過程揭示的問題
回顧長達九年的思考、研究過程,本書得出的結論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過了一個由困惑、震撼,到振奮的過程。
先說說給我帶來困惑的東西。
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公司的研究,最初是來源於對戰略問題的濃厚興趣。在當年,戰略問題不是什麼發展問題,而是人們普遍關心的生存問題。所以,對戰略的理解集中到兩個字上:打贏。要麼贏,要麼死。
怎麼打贏?這個問題可以進一步分成兩個問題:"怎樣的"和"幹什麼"的問題。
"怎樣的"即企業對經營環境的看法,包括:客戶要什麼、你的隊伍怎麼樣、競爭對手在做什麼、技術狀況怎麼樣,等等。
"幹什麼",即你有沒有什麼取勝的絕招。
上面這幾句對戰略問題加以概括的話,是事後諸葛亮。實際的情況是,當年沒這麼清楚的腦子,一門心思是放在在找"好戰略"上的。當年我也崇洋媚外得夠戧,看戰略,眼裡也就只盯外國公司怎麼怎麼干,美國教授又說什麼了。拉拉雜雜的,腦子裡面裝了一大堆洋人的東西,嘴上一套一套的,客戶要一個具體的方案,交出來的東西也基本上是空對空。為什麼?調查研究的工夫做得不到家。
一個方案要"實",就要經得起"講故事"的考驗:身邊的、正面的、成功的故事;身邊的、反面的、失敗的故事;自己實地調查研究的故事,這是最重要的。至於參考外國的一些做法,也只有做完了上面這幾項工作后,才應該考慮的。不能把外國的做法放到前面去,先入為主地定好"調子",然後演繹一番。不,我們要做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
轉變的過程是從"破"開始的。轉折點有兩件事:一件是韓國企業集團的崩潰,另一件事和安然的崩潰有關。
1995、96年,國家提出了一個抓大放小、搞好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方針,鼓勵企業間的專業化協作,通過聯合、合併和兼并擴大經營規模,甚至利用行政力量直接主導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併購。
"抓大放小"的主意是學韓國的結果。
韓國企業集團大多是60年代依靠**的支持和銀行的貸款,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在韓國經濟發展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在世界500強中也佔有驕人的席次。
在相當一個時期內,韓國的大企業發展模式曾經在中國引起震動和仿效。管理層認為,過去中國沒有經歷完整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國的產業集中度低,達不到規模效益,難以參與世界競爭。另外,也有一些企業家希望通過**扶持和大規模兼并擴張,進入世界500強。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企業集團接踵倒閉或陷入經營危機中,如起亞、漢拿、真露、三美、海天、高麗、大宇、NEWCORD、HAITAI等"非死即傷",現代、三星、LG、SK等也是負債纍纍,元氣大傷。
很多官、產、學人士把韓國企業集團的危機歸咎於以下弊病:盲目擴大規模,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高負債運行,如此等等。
但是,很少人注意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當韓國企業集團紛紛崩潰的時候,中國企業不但屹立不倒,還能夠保持高速增長。既然有了這樣的現象,那麼就必須從科學上解釋這件事。
那麼,使中國企業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因素是什麼呢?是由於中國企業對世界產業結構有更大的影響力造成的呢?還是由於中國的經營環境更優越造成的?或者是中國企業有更高的經營技能?這件事情當然需要研究,因為這決定著中國企業的下一步怎麼走,是照搬外國的經驗呢?還是靜下心來,總結、保存和發展中國社會內部以及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現在說第二件事。2001年12月2日,美國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向紐約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創下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司破產紀錄,《財富》500強排名第7的美國能源巨頭一夜之間煙消雲散。安然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做假帳。而國際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是首批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五大會計所之一的安達信公司幫襯著做假。
2001年12月,中國證監會出台了一項規則,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從2002年4月1日起,提交一份來自外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補充審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