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大明 第三十一章 劉健的心思

初至大明 第三十一章 劉健的心思

若使用燧發槍,朱厚照也不甚滿意,明朝火器的發展緩慢,朱厚照在後世也查閱過火器的發展歷程,燧發槍雖然比火銃進步了很多,但仍未解決操作步驟複雜、射擊次數低、命中率低的主要問題。燧發槍的擊發率也是一大問題,士兵們在戰場上使用燧發槍射擊時,只能保證80%的擊發率,常常會因為風吹、雨淋、火藥受潮、擊發葯放少、忘放子彈、燧石破損、火門堵塞和士兵緊張等原因而發射失敗。

戰場上士兵打仗時還要精確計算火藥量是不現實的,就算是用精確后的小紙包存放火藥,使用時再倒入火藥,士兵不用計算,朱厚照也不滿意燧發槍,製作成本高昂不說,操作複雜,熟練的士兵一分鐘最多發射五發子彈,這速度實在難以達到戰場快速殺敵的效果。

朱厚照想到了後世的擊發槍,製作工藝和燧發槍差不多,區別在於取消了燧發槍上的燧石和火鐮蓋,改進了擊錘,使用了新的扳機撞擊方式。朱厚照認真想了想,還是製造擊發槍比較好,製造擊發槍首要問題是要先解決槍管,槍管的強度不夠,容易造成炸膛。其次解決火藥,現在火銃使用的火藥是很簡易的粉末,穩定性差。

朱厚照拿起火銃翻來覆去的看著,火銃的槍管很粗糙,使用鐵棒,靠人工用特製的小鐵棒鑽孔,這種槍用久了就容易炸膛,朱厚照看了看槍管內部,沒有膛線,朱厚照放下火銃。後世的槍管都是使用特種無縫鋼,有成熟的工藝和機器。現在明朝整個製造流程基本全是手工,效率低下。要想製造特種無縫鋼基本是痴人說夢了,但比普通鋼好點的無縫鋼還是可以製造的。實際上,到了明朝煉鐵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在煉鐵技術基礎上,明朝還發明了炒鋼法,不需要冷卻再次加熱即可生產出鋼材來,降低了燃料消耗量並大幅增加了產量。但還差了一點,沒有煉成液態鋼水,原因主要就是煉鐵爐的溫度不夠。

朱厚照思考,後世鍊鋼因為有成型的設備,鍊鋼實現全自動化,是較容易的。明朝也有鍊鋼,通常把煉出生鐵用柳木棍攪動,使之混入碳,但未達到液態鋼水,只是煉成半固態糊狀的鋼錠,這種鋼錠的強度比鐵稍好一些。若想要製造擊發槍,用這種鋼肯定是不行的,強度太弱容易造成炸膛,這是個致命問題。

朱厚照認真回想後世的鍊鋼過程,並不斷在腦海中改良明朝的鍊鋼法,生鐵製造出來后,第一步就是液態鋼水,這個問題可以採用高爐煉鐵,只要煉出液態鋼水,就可以加入各種材料增加鋼材的強度。朱厚照是清楚鍊鋼的過程,但他不懂得鍊鋼爐的製作,這中間又涉及生鐵轉爐,朱厚照一陣頭疼,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真笨,我不懂,這裡有很多工匠啊。

想到這裡朱厚照急急忙忙吩咐人去叫來製造煉鐵爐的工匠,邊詢問邊在紙上畫著,在每個環節根據工匠的口述進行改良,改良后再問工匠是否可行,等到全部完成後,朱厚照再重新畫了一張圖紙給王平,「王師傅,麻煩你按照這個圖紙重新建造煉鐵爐」。

王平收下圖紙,「好的,殿下」。等王平走後,朱厚照叫來王守仁和唐伯虎,兩人除了學習,還負責跟進一些事情,王守仁主要負責軍事,唐伯虎則負責生意上的,「伯安,楊一清和戚景通練兵怎麼樣了?每月花掉我這麼多銀子,丟到水裡都能翻出點水花,為什麼他們兩個還沒點動靜」?

「回殿下,楊大人這段時間都在兵營那邊操練,微臣去看過幾回,現在才稍稍有點樣子,估計成兵還得一段時間,戚大人在天津衛難以招到當兵的人,所以回了趟登州那邊去招人」。

朱厚照也沒辦法,原來軍隊的兵源主要是來自軍戶,但軍戶長期被壓榨,很多年輕人營養不良,按照朱厚照的招兵標準很少有軍戶符合的,只能從外面招人;但在明朝,軍戶是很不受待見的,但外面的人聽說去當兵,害怕以後稱為軍戶,子孫以後都是軍戶,所以即使楊一清和戚景通的招兵條件優渥,也沒有多少報名,只有一些實在難以活下去的人才報名。

朱厚照長嘆一聲,看來戶籍改革要加快進行,有償的募兵制也要早點頒布為好,大明以後若想威服四海,必須重視軍人和優待軍人。明朝之所以沒落,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底層的人無法通過努力獲得上升的通道,只能是越過越貧,直至全家都活不下去了就變成流民,到處流竄聚在一起。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後期張獻忠和李自成為什麼振臂一呼,就有無數人跟隨,這無數人都是活不下去了,要反抗。縱觀明朝歷史,從明成祖開始到明朝結束,外患不斷,但不是主要原因。明朝崩潰在於內因,貫穿整個明朝的貪官污吏、橫徵暴斂、土地兼并嚴重是導致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切又是明朝森嚴的封建制度造成,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戶籍政策,表面上看是限制了人員流動,實際上是扼殺了人們生活的希望。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朱厚照第一步選擇稅制改革和戶籍改革,這兩個制度不改變,明朝的結局照樣不會改寫,就如奴隸社會一樣,不改變奴隸制度,終有一日奴隸會反噬其主。

幸運的是,當今的弘治帝和朝中很多大臣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只是礙於禮法和祖制,沒有人敢提出來。朱厚照能輕鬆說服弘治帝和內閣,並不是朱厚照有多聰明,而是弘治帝和內閣已經有意去改變。所以朱厚照提出來的時候,剛好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於是大家順水推舟。

若是換了別的時期,如成化時期是絕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朝中奸佞橫行,奸佞肯定不會支持。憲宗也不會支持,為什麼?因為侵佔了統治者的權力地位和利益。弘治帝之所以會支持,是因為他年幼的經歷,同時弘治帝是具備大格局的皇帝,歷史只記得他待人溫和,實際上弘治帝已作出很多改正,包括修改或廢除不合理的禮法和祖制,包括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振興軍備等,這些足以證明弘治帝有大志向。

這也是為什麼弘治帝想要效仿宋朝開海,效仿三寶太監下西洋,因為他知道不解決底層人民生活的問題,明朝始終有一天會沒落甚至改朝換代,他一直極力避免,所以即使身體不好他也堅持臨朝處理朝政。弘治中興算是明朝一道短暫的亮光,若是後繼者朱厚照不沉迷娛樂,明朝還是可以再現太平盛世的。可惜...

沒有可惜,朱厚照狠狠的揮拳,「伯安,回信給戚景通,不用擔心錢糧,本宮大力支持。儘快訓練出合格的士兵,另外告知楊大人,本宮年底要看他的訓練成果」。

回到皇宮,劉健耷拉著眼雙手攏在衣袖裡站在東宮門口,彷如入定一般,見到朱厚照的車輅,劉健才睜開眼睛。看到劉健,朱厚照覺得詫異,堂堂內閣首輔竟然在東宮門口守候,來不及細想,朱厚照快步上前,劉健想要行禮被朱厚照扶著不讓,沉下臉扭過頭斥問守門的宦官:「為什麼不請閣老進去安坐」。

劉健擺擺手:「殿下不要責怪他們,是老臣不讓的,老臣今日來是有事相求」。

朱厚照:「閣老,您有事直接派人說一聲就行,何需您老親自過來,您老有什麼事?只要厚照能做的絕不推辭」。

劉健目光灼灼的看著朱厚照:「殿下一言九鼎,老臣今日前來是想給孫兒求個前程」。

朱厚照詫異道:「閣老,您老沒開玩笑吧?按照祖制,您孫兒可以門蔭中書舍人,直通御前,何須來我這裡」。

劉健卻是搖搖頭,「蒙陛下厚愛,劉家恩寵無比,但這樣的恩寵老臣擔憂啊,古語說的好,無功不受祿,劉家子孫何德何能享受恩寵?老臣不想也不希望劉家的子孫只會安享先輩的福蔭,老臣想讓他們自己去爭取,不勞而獲不符劉家的祖訓也不符老臣的性子,所以老臣今日來,是想推薦孫兒給太子殿下,殿下先用著,若不合適您再打發他回家便是,老臣絕無二話」。

朱厚照倒沒什麼,他正愁手上無人可用,有人送上門來當然照單全收,好不好也得用過才知道,若是好吃懶做不學無術的一腳踢走便是。有這些朝中大臣的子孫幫襯,做事情也比較容易,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看重的就是人情。

朱厚照笑了起來:「閣老,這是小事,沒問題,明兒就讓您孫兒過來吧,不過厚照醜話說在前頭,來了您的孫兒可得聽我的,我讓他做什麼您可不能干涉」。

劉健見朱厚照爽快答應,自然沒什麼意見,「這是自然,殿下讓他做什麼都行,老臣絕不干涉」。

兩人談妥后,朱厚照殷勤的邀請劉健用晚膳,劉健拒絕,離開皇宮回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之帝國崛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之帝國崛起
上一章下一章

初至大明 第三十一章 劉健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