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二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
,靈氣復甦的旁門祖師
再一次見到天啟皇帝與魏忠賢,後者對高景飛的態度尤為熱絡。
之所以會有此態度,便是因為這位華山道人的進言讓九千歲嘗到了甜頭。
「真人的謀划果然成了,如今我老魏在民間也有人稱頌,這可真是小娘子坐花轎,頭一回呀!」
高景飛當然明白魏忠賢的意思,笑呵呵的謙虛恭維道:
「這也是魏督公能力高,手下也得用,不然換做某些人來做,只怕好事也能變成壞事!」
魏忠賢聞言就樂的更開心了。
這一次再返京城,高景飛就發現他對這個世界大明做出的改變也是初見成效。
比如此時大明京師城裡城外的街道上,已經是乾淨整潔的不差現代城市,這都是源於高景飛上次跟天啟與魏忠賢兩人對話時,提過的一些改革措施。
當時他的建議是要從小處與基層開始動手,不能一上來就觸及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
如今看來果然效果不錯。
京師作為首善之地,原本便有負責清掃、倒夜香的專門人員,只不過人數較少,也不規範,但環境相對來說,依舊比此時西方那些糞便滿地的所謂名城好出太多太多。後者那些城市要直到二三百年之後才會逐一擺脫糞城的身份,展開大規模清理改革。
按照高景飛的設想,由魏忠賢主辦命手下創立了京師掃灑局,在原本的基礎上又挑選一些老實本分的貧民和城外的流民,對京城內外進行系統性的清理清淤工程。
這可算是十足的善政,得到了上至文武百官,下至京城百姓與外來商販們的一致讚揚。
便是那幫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嘴炮黨,對於魏忠賢提出的這條政策也說不出什麼不好來,頂多是會有一些清流御史之類的小官提一句圖耗錢糧什麼的,也沒有泛起什麼浪花。
這是對大家都有好處的事情,誰要是想阻止,那麼必然會讓大多數人口誅筆伐。
而且京師掃灑局是被魏忠賢歸於東緝事廠之下的新衙門,本質上是皇家的部屬,內閣和六部也根本插不上手。
這還是頭一次自己施政沒有受到文官們的大批反對,魏忠賢這些日子臉上掛笑的時間,簡直比前半生那幾十年都要多。
而朱由校作為皇帝,也看到了自己大伴確實的能力,以往之所以很多地方做不好,又總是被文官們彈劾,現在看來多半都是政見不合和利益衝突導致。
而在這位華山道人上次的提議下,皇帝也悄悄讓魏忠賢安排宮內人手在城內又開了幾家皇店,出售打著皇家名頭的錦緞紗綃、香膏香露等用品。因為有道人提供的特色製法,這幾家新店比以往的皇店銷量好的太多,一時間皇帝的內帑倒也進賬不少。
實際上高景飛已經明白大明的最大問題是錢,但也不是錢,缺錢是由於文官士大夫階層太過龐大,趴在大明朝廷身上大量吸血,侵吞了大部分土地,還有鹽鐵茶稅與對外海貿利益,卻又不繳納賦稅,讓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最終才導致大明的垮塌。
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至於某些人說的宗室的問題,宗室能有多少人?除了有王爵的朱家人,其他基本上都淪為平民都不如的閑散宗室,窮的揭不開鍋的都比比皆是。
只看萬曆年間福王那麼受寵,差點就成了太子,但別看風光的被萬曆賜了豫省那麼多土地,福王真正能得到的土地有實際的幾成?收到的錢糧甚至還要被當地官府盤剝一遍!
連皇帝最受寵的親兒子都如此,更何況是其它宗室了!
而且宗室那些諸王才有幾個?能比得了天下數以千萬計的士紳、地主嗎?加起來來人家的零頭都不如。
後來后金朝全面繼承了前明的政策,也沒有做的更好,反而變得更壞。
也就是雍老四在位那幾年,很多政策嚴謹了許多,等雍老四一死,下面的人就繼續恢復老樣子了。而雍老四死後還被那些人編排了各種段子,反而好大喜功的他爹康麻子被吹成了「千古一帝」,貪圖享受又開啟諸多文字獄的錢龍被稱頌為「聖主」。
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魏忠賢的介紹,高景飛也了解了這段時間京城這些細微之處的改變。
而在文官們眼中最近幾個月發生的最大事件,莫過於東林六君子被釋放了。
但讓他們感到難受的是,東林六君子能得脫詔獄,竟然是出自他們的死對頭閹黨之首的魏忠賢這位九千歲在皇帝面前的進言。
對於魏忠賢會好心的為東林黨求情,大多數官員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對勁,便連自家那不讀書的小妾都能知道不對勁,這裡面肯定有貓膩兒!
但是他們又無法以此點為理由來繼續像往常那樣攻擊閹黨,這就讓很多清流們感到憋得慌了。
除了清流文官們最重視的東林六君子被赦免的消息之外,東北方的遼東戰局方面讓高景飛覺得有些不喜。
雖然朱由校與魏忠賢都從高景飛口中得到了圓嘟嘟的評語,但無奈這人的表現太過有迷惑性,用現代人的說法那就是極會作秀,所以無論是東林黨內部,還是朝中其他派系,都覺得這人或許脾氣不算好,但應該是個有本事的。
所以圓嘟嘟依舊如同歷史上,留任了寧遠主持戰局。結果證明所有人都看走眼了。
不過此時這些都尚未發生,后金方面最善做間,高景飛的記憶中有著不久后的八月的一場事件,孫承宗舉薦的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生員劉伯鏹之言,稱后金四貝勒皇太極進駐耀州,手上兵源不滿三百人。
世龍大喜,派兵自娘娘宮渡三岔河,打算襲擊耀州,並先遺魯之甲與李承先二將率領前往,這時由於駐覺華島水師游擊金冠、姚與賢等遲未前來接應,至二十五日舟仍不至,李、魯二人率領八百人透過七隻漁船強渡三岔河,導致形跡外泄,造成柳河之役的潰敗,死傷四百多人,魯之甲與李承先均戰死,中軍錢應科落水死。
事後言官交章劾奏,世龍被彈劾離職,孫承宗謊稱李、魯二人是「巡河哨敗」,仍與喻安性同時被罷免,由高第代為經略遼東。
這是一次對遼東影響深遠的變化,雖然大明一方只是小敗,損失對整個遼東來說也沒有多少,但失去了孫承宗統籌大局,換上了擅長錢糧但軍事方面並沒有什麼出色能力的高第,且難以壓服遼東聚集的諸多軍將。
好在高第很有眼色,在「寧遠大捷」之後就接連請辭得允,徹底擺脫了遼事這個大漩渦。
高景飛此行要做的目的之一,就是改變這一次小規模戰鬥的結局,讓孫承宗能夠坐穩位置,繼續督師遼東。
畢竟遼東方面現在的問題是能不動最好,維持穩定直到大明一方準備足夠。越是急於成事,反而越容易傷筋動骨,讓努爾哈赤繼續做大。
這一點孫承宗明白,朝廷里一些明眼人也明白,但是那些想要利用遼東軍費獲利的人卻不明白,或者他們明白也不會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