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基地建設軼事

第15章 基地建設軼事

思鄉號出門的十幾天,基地又經過了一個日新月異的大變化,首先是造船廠的第二艘船下水了,這艘船前面的製造工藝和思鄉號一樣,只是大了一圈,比新俘虜的船還大一些,新船長11米,寬3.5米,從船底到甲板是4.2米。估計裝貨能裝50噸左右,兩根桅杆高13米,甲板以上是9米,從單桅船變雙桅船了,噢,是三桅,前面還有一根斜桅。

這艘船的帆裝就有來歷了,自從有了政策,譚玲玲聯絡了曹娜等原司機家屬和另外幾個婦女同志,成立了社團以來的第一個私營企業---金河紡織廠,業務包括織漁網,織布,船用帆具,繩索,甚至包括裁衣縫製等,幹得也是熱火朝天,該廠由社團入股20%,其他都是個人股,甚至林教授和幾個大孩子也是股東之一,也是,林教授在織繩、編筐、樺樹皮用具方面人家也是專家。不過,那幾個孩子因為年齡不到十八歲未成年,股份由其監護人(父母)代持,等他們成年後再給他們。

從入海口村寨買回來的女子哈墩,織起漁網來又快又好,也加入了金河紡織廠,因為她現在還欠著社團的錢,所以在廠里沒有股份,甚至接下來的分紅要償還社團欠款,但作為合伙人之一,被承諾在五年入籍以後會拿到期權,如果能一直為企業服務的話,將來也能成為股東之一。

哈墩這些新來的人在這十幾天里,由於經常跟會員接觸,已經會說一些日常用語,會簡單的進行溝通了,尤其是哈墩的兩個孩子宋小康、宋小靖現在在小老師方宇軒的教導下,認識了所有的拼音和20幾個簡單漢字,還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了,也是讓方老師比較欣慰。

但其他的學生就比較讓方老師煩惱不已,連拼音都認不全,算數也不懂,看來只能使用終極大招:學不會就餓一頓。

話說回來,新船的帆裝是金河紡織廠用卡車上的篷布改裝的,這個篷布可是好東西,又厚還不漏水,在譚玲玲他們巧手之下,根據趙鑫的經驗,新帆具的戧風能力大有提升。

新船還有一個大殺器,在兩個桅杆之見有一個動力艙,在新船下水舾裝的時候,用「海洋之心」上的吊機把一輛微型車吊進了動力艙,鄭國輝及其團隊把車的輪胎卸下來,在驅動軸上安裝皮帶輪,用皮帶帶動帆船外面的木質明輪運動,驅動船隻前進,而汽車掛上倒檔,還可以讓船倒退,而明輪的長葉片在不使用輔助動力時可以拆下來,這樣不影響使用風帆行進時船的速度。這可是一個創舉。

經過趙鑫試航,該船啟動明輪,在無風的環境中用汽車怠速都可以跑到十一節,但滿油的時候也就是二十節,可能跟船身阻力有關係了,如果用瘦長船體,才可能更快。由此可見,十一節是經濟航速,該船在六級順風的情況下也就是十一節,可見這個速度在當前是相當高的了。

趙鑫對這個速度很滿意,如果一直這樣高速,到達明國的江南也就是十天,而且可以無視季風。其實,這個時代船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船基本上循季風行駛,象從南洋到遼東,一條船一年只能打一個來回,就是夏季循西南季風北上,等到冬季北風起的時候再回來,要不這個時代的海貿利潤高?不高沒人干啊,所謂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說的就是這個行業。

啊,靠人工划槳么,人那點力,划不屁大遠,就要累死了,誰干啊,阿拉伯人用奴隸槳手,也只能短暫衝刺,大洋航行時必須靠風力的。

如果有輔助動力,這效率就上來了,別人一年跑一回,你一年跑十回,那能一樣么。

所以說,這輔助動力是一定要上的,可惜了,這點汽油啊是戰略物質,就那麼點,用了就沒了,所以,前期必須用到刀刃上,多弄點物質和人口回來。

趙鑫已經在慫恿鄭國輝成立一個動力機械廠,趙鑫說他有點子,準備搞蒸汽機,現在已經有計劃把崔繼世卡車上的鍋爐搬一個進工坊,這個半噸鍋爐不是很大,是燃氣的,但據鄭國輝說,改燒柴或木炭應該沒問題。接下來設計製作一個蒸汽驅動裝置,就可以產生蒸汽動力為工坊提供動力源。

張雲度的弧形反射爐很成功,很順利的得到了熟鐵和低碳鋼,導致接下來的好多工業升級,首先,鄭國輝用木工車床多次升級,得到了第一台鐵工機床,車刀是用維修室廢棄的鑽頭改的,已經可以加工熟鐵器具了,動力用的是船上某處拆下來的電動機改的。

朱從彬現在已經能夠用熟鐵片練習卷管了,但由於手藝還不是太精,長管卷不了,所以動輒一米的火槍暫時沒戲,但是15厘米的短銃還是沒問題的,在李文山的親切關懷下,朱叢斌已經打制了三十把短銃,趙鑫說,船上一旦到接舷戰,火力射程就不重要了,火力的突然性和連續性才重要,一人雙銃解決火力連續性,而火力突然性就落在燧發裝置上了。

趙鑫計劃拉著王啟山,李文山,朱從彬,張雲度,鄭國輝,丁俊懷,杜亮飛等人成立一個武器研究工作室,專門研究新武器,現在工作室沒成立呢,但框架已經成型,研究也取得初步成果。燧發裝置最重要就是有彈性的鋼簧片,這個已經解決了,就是把汽車車座里的彈簧取出來,通過冷鍛的方法獲得簧片,經過試驗,這個簧片完全能用,效果杠杠的。

「這個扳機力有點大啊,不過也沒啥事,不習慣的開火時槍口會晃動,熟練了可能好些。」李文山試驗新的燧發裝置,看看手感怎樣,然後裝上了訓練彈,插上了荊刺信管。

荊刺信管改了一下,以前信管頭貼一片紙,用火繩點火沒問題,火頭挨著紙片也能點燃管里的引葯,但燧發裝置打出來的火星就夠嗆了。目前的改進方案是用蘆葦的蘆絮做實驗,把蘆絮捻一個捻子,塞信管里,底下灌進引葯,用紙片封好。

李文山扣下扳機,龍頭打在鐵氈上打出一大溜火花,順利點燃蘆絮信管。槍聲響起,沒有蝌蚪的木托射出,飛出20多米遠就落在地上。接著,換了一把,另一發也順利打響。「嗯,發火率還不錯,十幾個人掏出槍打兩輪,一般的軍隊都能打散了。」

接著他又裝上蝌蚪木托實彈,又打了兩發,十米外的寸厚木靶兩槍四個洞,有威力。「在十米範圍里,穿盔甲都不頂事啊。」李文山騷包的吹吹槍口的硝煙,問「這個槍多重呢,感覺比手槍重,」朱從彬說:「大概一公斤左右吧,是有點重,但現在這個工藝,也就這樣,因為為了統一槍彈口徑,這還是14.6毫米,所以,槍重了點,如果口徑改小,應該會減輕重量。」

「那就先這樣,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等以後有更好的方案再改嘛!」李文山最後下結論。「走,我們去看看我們的炮模」。

關於造炮,李文山在執委會提出過,因為滅級炮使用消防用滅火器製作,雖然現代工藝加成,但畢竟不是專業炮管,承受膛壓有限,此次海戰能看出來,王啟山要把他放到200米之內才打,還是射程的原因,如果對方有好炮,估計思鄉號就要受損失了,而思鄉號要是有膛壓高的炮,早就是遠遠的放風箏,能把他們調戲死。

但提出來后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朱從彬說用熟鐵皮卷,他目前卷細管還手藝不精,但是卷大管還是練練就好,炮嘛,多卷幾層就好啦;另一個是李文山極力主張的,試驗搞炮模,自己鑄炮,反正現在是貿易公司那邊有需求,就是笨重點也沒問題,船的載重量大。最後,執委會兩個方案都同意了,給李文山多批了一部分工分,讓他兩個都搞。

因為李文山的得力助手王啟山出海未歸,所以他親自操刀,畫了設計圖,因為煉鐵廠暫時不具備澆鑄大型鑄件的能力,所以李文山找杜亮飛等先製作鑄炮所用的砂模。

杜亮飛制模的本事見長,一些小型鐵器的翻砂制模是手藝純熟,但炮模只是聽說過。

按照李文山的設計圖和描述,兩人摸索著弄了五天,做出兩個炮模,豎在工坊角落陰乾,計劃一共建造十個,鑄炮不著急,光模子陰乾都得一個月呢。

但是,李文山也沒有閑著,這段時間,捕撈組的蔣英文找過他,因為新的船下水后,估計跑南方航線就得新船了,思鄉號可能會跑北方航線稍微多些,執委會看中鯨魚這一個戰略資源,準備成立捕鯨隊讓思鄉號兼職捕鯨船。蔣英文攬下了這個差使,找李文山設計一種實用的捕鯨叉。李文山也不含糊,就用滅雷炮加脫穿,脫穿的鐵頭取消,設計成倒鉤,在他的頸部套上一個鐵環,鐵環連接繩索,繩索再連上一個木桶,就解決了。

再把滅雷炮的炮座設計下,變成可以左右上下活動的迴旋炮形式,方便瞄準鯨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選之國1620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天選之國1620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章 基地建設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