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狼藉

第53章 狼藉

雖然張堅做出了走私鹽的決定,可是其中的細節他卻不怎麼了解,比如從哪裡進鹽貨,運回來后如何銷售,等等。所以得像專業人士討教。

丁存義雖然沒有做過鹽的生意,可是對其中的關節卻是知道的。雖然他對張堅做出的這個決定不甚理解,可是還是把私鹽的流通環節向張堅做了介紹。

在大明,全國共設有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河東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全國各地的食鹽都是由這六個都轉運鹽使司供應,而其中以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規模最大,供應兩淮,江蘇,河南,湖廣等中原數省的食鹽。也就是說河南的食鹽都來自兩淮。

其中揚州是兩淮鹽運使衙門所在地,那裡鹽商雲集,是兩淮食鹽的集散地,鹽商從鹽運使司購得鹽引,再把食鹽銷往各地。

當然這是指的官鹽,事實上私鹽販子們怎麼可能千里迢迢跑到揚州去販私鹽,且不說路途遙遠,就是遍布各地的巡檢司也是繞不過去的。其實在大明官鹽私鹽也分不那麼清楚,因為有資格販鹽的商人也會攜帶大量的私鹽,一是為了逃避稅收,二是私鹽利厚。

大鹽商們取得鹽貨后,會運送各地,再由各地的鹽商進分銷,然後由店鋪零售。

有鹽引的鹽商是官商,沒有鹽引而又販賣鹽貨的自然是私鹽販子。他們一般是私自從鹽場進貨,然後躲過重重關卡把私鹽運送到各地,再由小販子挑著擔子在各個鄉村售出。所以就流通手段而言,官鹽和私鹽基本差不多,而私鹽的環節可能更少一些,而且不用購買鹽引,也就不用交稅,也沒有沿途官府的層層扒皮,所以私鹽的價格遠遠低於官鹽,而私鹽販子獲得的利潤也是非常的驚人。

當然有利潤就有風險,因為鹽稅是除了糧稅以外朝廷最大的稅源,所以官府對於私鹽販子從來都是格殺勿論!

正是因為知道販賣私鹽的罪名太大,丁存義才對張堅的決定感到震驚。

格殺勿論嗎?張堅不禁冷笑了起來。大明有一億人口,每年消耗掉的食鹽至少五六億斤,按照朝廷的稅制若大家都吃的官鹽,鹽稅一年至少有一千多萬兩白銀,而現在朝廷每年的鹽稅只有區區一百多萬兩。本應該入國庫的稅銀哪裡去了?一部分自然是進了各貪官污吏的口袋,還有一大部分自然是私鹽不需要交稅的。

不僅是明朝,哪怕是張堅所來的後世,各種非法的生意也多的很,並不是商人們不知道這是違反亂紀,而是這種非法的生意利潤實在太高。後世西方有一個哲人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而私鹽的利潤可是達到百分之五百甚至百分之一千!

如果是太平年月,張堅絕對不會幹這種違反國法之事,哪怕它的利潤再高。可是眼下,張堅有一種緊迫感,那就是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李自成很快會再次攻打開封,在那之前張堅必須給張寨鄉親找到一條退路,所以就急需大量的銀子。

想在短時間內籌得大筆銀子,靠正常途徑的話不現實,那麼只有做這種違法之事。

況且自己有秀才功名做為護身符,有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張堅相信做這種事難度不是太大。

「我們可以坐船沿著黃河去徐州(注1),徐州是運河和黃河交匯之地,來自兩淮和山東的私鹽在徐州盡可以買到。只要我們能避過官府的耳目和巡檢司的排查,就可以用船把私鹽運回開封。在黃河兩岸,自然有數不清的小販等著鹽貨。」丁存義把自己了解的私鹽環節向張堅做了說明,然後擔心的問道:「咱們真的做這種事嗎?這可是違反國法之事。」

「不這樣就沒辦法賺到足夠的銀子,一旦開封有失,咱們這麼多人怎麼辦?況且走私鹽的人這麼多,你可曾聽說誰被抓到,別人做的咱們為什麼做不得?」張堅道。

「我只是有些擔心。」丁存義緊緊捏著手中的酒杯,擔心道。

「沒關係的,只要咱們事前籌劃好,做好準備,不會出事的。」張堅安慰著丁存義,打消著他的顧慮。丁存義是張堅手下少有的幾個能獨當一面的人,很多事都要靠丁存義去做。

丁存義一仰脖喝下杯中酒,重重的把酒杯頓在桌子上:「幹了!」

下了決心干后,丁存義馬上開始為張堅籌劃如何進行這個生意。

首先要雇一艘船,由於運的是私鹽,為了安全期間要帶上不少的人,所以船小了不行,至少要三千石的大船。開封黃河河段大船有很多,只要有銀子盡可以雇得,不過由於私鹽是殺頭的買賣,需要注意不能走漏了風聲。

張堅仔細考慮了一下,決定買上一艘大船。

「你瘋了!一艘三千石的「黃河滿蓬稍」(注2)至少要一千兩銀子,即使是舊船也得八九百兩!咱們雇一艘船跑上一趟,頂多四五十兩銀子。只要注意一下不露了風,何必花這麼多冤枉錢!」丁存義不滿的叫道。

「別急別急,聽我說。」張堅趕忙撫慰丁存義:「我是這樣想的,咱們要是有了自己的船,就可以訓練社兵們練習操舟的技能。買船的銀子雖然很多,可是要是咱們有自己的船,一是不怕走漏風聲,二是只要多跑上幾趟船錢自然就賺了回來。」

丁存義聽了張堅的話,想了一下也覺得有道理,畢竟走私鹽是冒著殺頭的危險,走漏了風聲可不是鬧著玩的,相比私鹽的厚利買船的錢倒是不算什麼,可仔細一品味,卻覺得不是那回事。

「你,你還沒有放棄去江南的打算啊?」丁存義總算回味了過來。

注1: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在明朝末年黃河下遊河道是從開封到商丘虞城再東至徐州,由淮陰進入淮河入海。現徐州、淮陰還存有廢黃河故道。

注2:黃河滿蓬稍:明時黃河上的大船,大者可載三千石,小者五百石,其主要航道是「自河入淮,自淮溯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之魚龍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之魚龍變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章 狼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