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綠色神話

第69章 綠色神話

——小記江蘇省如東縣棉花原種場

我怎麼也想不到,此時呈現在我眼前的這一大片肥沃豐腴的土地,15年前還是荒涼的海灘。1969年冬天,如東縣組織數萬勞動力,大舉向這片海塗進軍,經過半年的開墾治鹽,1970年春天建起林場,以植樹、種棉為主,到了1978年改建成如東縣棉花原種場,擁有幹部職工1420人,每年向全縣提供棉花原種10萬斤,成為全縣百萬畝棉花的母親園。1980年之前,該場年年虧損,只是每年虧損程度有所不同,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抓好綜合開發利用,只搞了單一的種植業。於是對症下藥,種養加工一起上,除了繼續培育棉花原種以外,建起了奶牛場、鰻魚養殖場、淡水魚養殖場、家禽家獸繁養場,當年就開始盈利了。到1983年便有了飛躍,總產值52萬元,但到1984年又下降到了31萬元,主要原因是遭遇了惡劣的氣候條件,正值棉花開花謝蕾季節,6號颱風襲擊,除了棉花,還有辣椒、苣仁等農作物均被打得七零八落,造成嚴重減產。所幸這一年裡,工業、畜牧水產業的產值則盈利上升,僅鰻魚養殖一項就盈利10萬元。鰻魚養殖基地於1983年冬天建立起來,1984年春季重點投資40多萬元開展養殖,13個職工承擔鰻魚養殖任務,做到了當年投產,當年見效。與此同時,奶牛場盈利8000多元,兔場盈利2.5萬元,雞,鴨,鵝,蠶,羅斯沼蝦,非洲鯽魚,均獲得可觀盈利。完成了縣委、縣政府要求的年利潤22萬元的任務。

棉花原種場主要負責人蔡志是1977年從如東農業中等學校畢業的。他學的農學專業,包括土壤肥料,農業氣象,植物和植物生理學,遺傳育種,植保栽培,其中又包括水稻、棉花、大麥、小麥、元麥。為了發揮所學專長,他主動要求分配到棉花原種場工作。這裡遠離城市,雖然各方面苦點、累點,但是他從此有了施展才華的最好舞台,使其人生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他30歲那年擔任場黨委副書記,如今的班子成員中數他的資歷最老,在全場享有最高領導權威和技術權威,所以被上級指定為場里的主要負責人。

我從有關方面獲悉,從今年開始,如東縣棉花原種場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期。這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憑著很多優勢條件。一是土地資源極其豐富。全場1.3萬畝耕地,可耕地8000畝,其餘是河流,還有一部分沒有開墾的土地,大約四五百畝。還有一部分划給了漁場。河流已經養了魚。二是多種經營前景廣闊。目前農、林、牧、副、漁並舉已初具規模,並已形成相互競爭,共生共榮態勢。三是第三產業大有潛力可挖。四是技術力量雄厚。上有南京農學院、林學院,國家科委做後盾,再加本場有三個助理工程師,場領導班子中有兩個助理工程師,還有一個助工是林業公司副經理,是一支年輕有為的科研團隊。

蔡志領著我漫步在林陰大道上,他的腳步鏗鏘有力,但嘴裡卻少言寡語,我很想聽到他對棉花原種場發展遠景的描繪,然而等到的只是平淡無奇的一句話:「你下次再來我們棉花原種場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很多比現在更新鮮,更先進的東西。」

我望著這個不善高談闊論,不會豪言壯語的漢子,內心對他充滿了欽佩之情。我從他領導棉花原種場走過的創業之路明白,一滴汗水,勝過無數套話;一滴淚水,擊敗滿紙空話;一個行動,書寫出成功的神話。他和他的全場職工,正在萬畝灘涂繼續創造著令世人驚訝的綠色神話。

1985年4月2日下午草於江蘇省如東縣棉花原種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男山女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男山女湖
上一章下一章

第69章 綠色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