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鬥文里的男主(十六)
永寧侯府,書房這邊。
原本謝知非是沒想見林文照的,但沈父書信中提及的一件重要的事,引起了他的注意。
「你說這個叫做棉花。」謝知非面上平靜淡然,實則心裡已翻起驚濤駭浪。
這東西有著怎樣利國利民的大用,他怎麼可能不知道。但是棉花的原產地壓根就不在中原腹地,哪怕在謝知非那個世界的歷史軌跡,棉花也是直到宋代才從阿拉伯天竺等國流入華夏。
面對永寧侯久居上位自帶的威嚴,林文照微微膽顫了一下,咽了咽口水,略帶些拘謹和緊張地道,「回侯爺的話,是的。」
謝知非又認真問道,「這是你發現的?」
林文照有些臉紅,「並非是下官發現的,而是內子去年無意中在一窮鄉僻壤之地發現此種,說是異國商人培育的特有花卉白疊子,但內子堅持稱此花另有他用,可以摘下來製作棉衣,在冬日保暖。」
他還不至於人品低劣到冒領自家夫人的功勞。再說了,沈柔與永寧侯夫人是姐妹,關係不比他更親近些。在侯爺面前還是坦誠些為好。
謝知非嘴角微抽了抽,這就是女主光環的作用么。既是感嘆也有一些高興,畢竟棉花早點出現,於朝廷軍隊與天下百姓,都是件大好事。
就這麼沉思的片刻,林文照心裡始終捏著把汗。沈柔最初同他說起時,他也是半信半疑,只開闢了一小塊田地嘗試種植。大半年後種出來的棉花的確如雪潔白,柔軟如雲朵。
但是否真的能如同沈柔說的那般能推廣開來,高產低廉又保暖,還有待商榷。
謝知非微微頷首,「我可以幫你將摺子遞到陛下面前。」
聽到這句話,林文照總算鬆了口氣,但他也不是初出茅廬的青年官員了,在官場混跡這些年來,人也諳熟了不少規則。林文照拱了拱手,鄭重道,「我與岳父大人商議過,希望將棉花一事交託於永寧侯。」
由於只種出了一些棉花,產量不高,種子數量也實在有限,令沈尚書和林文照未能意識到棉花利國利民的真正重大價值,但他們也知道此物不凡之處。
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哪怕在官場上,被上峰搶功勞這樣的事也不少見。
有關棉花的摺子遞到皇帝面前,未必會得到多大重視。即便是真的重視了起來,皇帝也必然是派工部官員和自己的親信去種植推廣棉花,到時候恐怕都沒有林文照的位置。
與其讓別人佔了功勞,連點湯湯水水都不分給林文照,倒不如求助永寧侯。
一方面是天然的姻親關係,另一方面永寧侯府權勢煊赫,不至於貪墨林文照這份功勞。
謝知非微怔了怔,很快想明白了林文照的顧慮,他沉聲道,「你真的想好了,這份功勞說不定能為你換個爵位。」
公侯不大可能,但下面還有伯子男的爵位呢。
林文照眼中浮現一絲掙扎,但很快就堅定了下來,「僅下官一人之力,難以推行此事,必然前路艱難重重阻礙,歷時許久。若棉花真能推廣開來,天下百姓再不用受寒冷之苦了,下官也心滿意足了。」
雖然也嚮往平步青雲,官運亨通,但林文照還是有些這個時代士大夫憂國憂民的節操的。
*
謝知非不僅在皇帝面前一再強調棉花的重要價值,也沒有抹了林文照和沈柔的功勞。
皇帝深知謝侯的為人,若非有十足的把握,是不會這麼說的。高興之餘,皇帝又微皺了皺眉,「種子也太少了些吧。」
雖然林文照送來了採摘下來的棉花,但實在是太少,連一件棉衣都不夠做的,更別說棉鈴中的棉籽,也就是棉花種子數量了。可讓侯府綉娘將棉花紡成線,織成布做成其他手兜之類的物件,保暖性是顯而易見的。
謝知非對農業了解不多,但也知道棉花的種植是有很多講究的,季節生長環境氣候條件等等。
沈柔雖然自帶女主光環,隨隨便便就能碰到棉花,但對種植棉花看起來也是一知半解,沒有將僅有的棉花養死了就已經是女主光環努力作用了。
不過換個角度,這些就都不是問題。無論是皇帝還是永寧侯府,都不缺人手和田地,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大大方方,也不用藏著掖著怕人覬覦。
皇帝最後下定論道,「先在愛卿的莊子上和皇莊上試著種吧。」既要有給滿朝文武看的成果,也要有足夠推廣天下各地的種子。
林文照憑藉此功順利地留任京中,還升任了戶部左侍郎,也就是他岳父之前的位置。而沈柔也蒙皇恩受封四品恭人的誥命,若非謝知非特意提了一下,皇帝還真不大會在意一個內宅婦人。
然而在旁人看來艷羨不已,沈柔心裡卻高興不起來,棉花這樣的重器才換來這麼點東西,實在是浪費了。
但她也清楚,林文照的根基太淺,這樣的潑天功勞吞不下來,反而會引人覬覦,他們需要找根遮風擋雨的大樹庇佑,最佳選擇就是永寧侯府。
夏去秋來,
皇莊和永寧侯府的莊子上種的棉花都到了收穫的季節。謝知非本來就時刻盯著棉花的種植情況,讓經驗豐富的農戶琢磨棉花生長的各種最優條件,結果自然是很可觀的。
謝知非寫好了摺子后就入宮面聖了。入殿時,見皇帝也是一臉喜色,估計皇莊上的棉花也是長勢不錯。
過了兩日,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先後去了皇莊和侯府的莊園,不僅看到了白花花一片的棉花田,還有綉娘們數個日夜不休趕製出來的棉衣棉被。哪怕知道陛下和永寧侯近一年來都在關心某種名為『棉花』之物,但親眼見到的時候,眾位大臣還是被震驚到了。
在知道它可以提高產量足夠低廉又保暖之後,幾乎所有人都看著眼睛放光了。
文官們尤其是戶部的官員,首先想到的就是每至冬日,天下各地都有凍死的平民百姓,即便有州縣隱瞞不報,但統計下來的數字依舊是觸目驚心,而且需要國庫撥款,賑濟大量災民。
武將會想到,邊關行軍打仗常遇到天寒地凍的氣候,不僅難以作戰,還是凍傷凍死許多士卒。
如今這許許多多的難題,竟然可以被一個小小的棉花輕易化解了。
眾大臣當即跪了下來行禮,高聲呼道,「陛下聖明,陛下萬福。」
隨後皇帝就將推廣棉花一事交給了永寧侯,其他人再眼熱也沒用,大部分的棉花種子都在永寧侯的莊子上。
若說皇莊還只是按照陛下的要求,試驗性地種了一些,那真正清楚棉花價值的謝知非恨不得將莊子上全種上棉花了,要不是原來的棉花種子數量不夠的話。可能是他時常給農戶們提一些現代種植的建議,他莊子上的棉花產量也比皇莊更高一些,連工部負責農事的官員都紆尊降貴跑來跟他莊子上的農戶交流請教了。
總之論對於棉花種植的了解,滿朝文武也沒人能與永寧侯相比。
謝知非讓手下人整理出了一份棉花種植的書冊,刊印出來下發給主管農事的官員還有各州縣衙。同時朝廷也要派遣官員到天下各地推廣棉花種植。
林文照本來也有機會參與的,但是他才剛坐熱戶部左侍郎的位置,許多人盯著呢,不方便動。
在棉花收穫后,謝知非又向皇帝提了提林文照和沈柔的功勞。林文照剛陞官,不好再擢升了,皇帝又賜下了許多宅院田地和黃金給他們夫婦。
說實在的,若不是謝知非屢屢提及,皇帝還真不大會記得一個外放多年新調回來的四品官員。棉花功勞雖大,但陞官晉爵賞賜田地金銀珠寶,就已經足夠了。換成是異國商人進獻此物,最多也就是黃金千兩田地百畝了。
皇帝忽然想起道:「朕聽聞林文照與成淵好像是連襟吧。」
謝知非道,「回陛下的話,確實如此,林侍郎之妻,乃是微臣夫人的庶妹。」
皇帝爽朗笑道,「成淵真不愧是朕之愛卿,舉賢不避親,連姻親都能幫到朕的忙。」
謝知非不知道是該吐槽皇帝這個思維關係邏輯,還是同情一下打上永寧侯親戚這個標籤的林文照,雖說在他將棉花交給謝知非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是主動綁上了永寧侯府這艘船,還是單方面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才說起舉賢不避親,下一刻謝知非便向皇帝請求道,讓世子謝琦擔任欽差官員,巡視各州縣棉花推廣種植情況。
要知道如今謝琦在御書房行走,哪怕無法參議,也是天子近臣的位置,每日身處這個國家多少人艷羨不來。偏偏生為他父親的謝侯,代他求了另一件苦差事。
皇帝也很意外,謝侯不是一向寶貝自家兒子么,怎麼捨得放出京城了。
謝知非一本正經道,「謝琦承蒙聖恩,伴隨聖駕左右,但還是太年輕,還需多加歷練,吃些苦頭。」
實際上是棉花這事出來后,朝野傳頌的當之無愧是陛下的賢明名聲,但其次無法忽略的就是主持種植計劃的永寧侯。
那些皇子王爺,平日少見到永寧侯,有心邀約下帖子,以永寧侯的地位也可以完全不在意,不怕得罪了哪位,對待諸皇子王爺都是一視同仁,杜絕站隊的跡象。他們沒法跟永寧侯死磕,就只能盯著永寧侯世子了。
昨天楚王邀請打獵,今天寧王在春風樓設宴款待,明天趙王的外家威勇侯府舉辦踏青詩會等等,各種名目,各種空閑時間見縫插針的邀約,謝琦也有些招架不住了,便向父親求助了。
正好也有這麼個機會,謝知非就把他給塞進離京隊伍里去了。
但謝知非也不是讓他出去遊玩的,若能讓他體驗一下民生疾苦,歷練成長就更好了。
*
臨近冬日,以皇後為首的後宮偕命婦女眷,親手縫製數百件棉衣,送與京城貧苦百姓。一方面讓棉花迅速自上而下地被人們所接受,甚至風靡京城,另一方面,百姓無不稱頌帝后賢德,愛民如子。
借著棉花這股風潮,謝知非在朝堂上提起了另一件事,開海禁。
開海禁這事在朝堂上爭論由來已久,反對的官員居多,認為不利於農事國本,且會令沿海滋生禍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站在歷史發展的高點處的謝知非,當然知道開海禁的重要性。
現在看起來本朝天下太平,海清河晏,但若始終固步自封,也強盛不了太久。
謝知非一直想支持開海禁,只是欠缺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這不,棉花送來了這股東風。
謝知非沉聲道,「棉花並非本朝中原所有,乃是異域商人帶來,可見在海外之地仍然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神奇作物,也許有能畝產千斤的糧食,也許有能治療疾病的藥物,微臣認為可以讓出海的商隊儘力尋找一些本土所沒有的種子物品,說不定也能同棉花一樣利國利民。」
「荒唐,哪來的能畝產千金的糧食,永寧侯難不成是在做夢。」朝堂上一言官下意識駁斥道。
謝知非語氣淡淡道,「在棉花出現之前,我想諸位也沒有人相信會有比絲綢價格更低廉又更保暖的衣物。」
其他人頓時啞口無言。
儘管永寧侯所說的能畝產千金的糧食作物,百官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是無稽之談。但仔細想想,棉花也不是他們能想象出來的。
反正皇帝是有些動心了,
「可若依永寧侯所言,那朝廷豈不是要為組織修建船隊耗費巨資,勞民傷財。」說這話的是右相,一大把年紀了對於開海禁這種改革措施還是相較於抵觸些,擔心出亂子。
許多反對官員都應和道,「對啊對啊,傳出去恐怕還會激起民憤。」
謝知非早有對策,沉聲道:「朝廷可以下令,允許民間組織船隊進行海上貿易,但需要繳納相應賦稅,若有人能尋到類似棉花這等利國利民之物,朝廷再予以嘉獎。」
官方設立海禁,但民間也不缺少為財鋌而走險的人。就比如被天子內衛狠狠清理了一波的世家大族,以往多年也沒少借著盤踞東南富饒之地的優勢,建立商隊出海。因為和官府打好了關係,這才隱瞞不報。
直到皇帝想拿世家大族開刀,內衛挖出了不少罪證黑歷史的同時,還繳獲了不少海上貿易所得財富,還有造船技術圖紙。
皇帝顯然也是想到了這件事,心中冷笑。若是無利可圖,那些世家大族怎麼會藏著掖著私下干呢,既然不可能完全禁海,那不如讓官府管轄。
皇帝再無遲疑,御筆一揮,批准了開海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