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海峽咫尺我難往,火台連綿君但來(下)

第九十三回:海峽咫尺我難往,火台連綿君但來(下)

鎮南都督府的西南方,湯州與喬治亞王國重鎮蘇胡米城對峙;東南方,傑州作為友邦亞塞拜然王國的後盾。這兩個州就像一柄鉗子的兩個鉗咀,扼守國家南大門。它們後面的曠州地域遼闊,氣候也比較溫暖濕潤,是全國最重要的牧區。

高加索各國,現在變成了北部的車聯酋、東部的亞塞拜然,與西部的喬治亞、西南部的亞美尼亞對峙。兩個屬於炎漢的陣營,兩個屬於伊兒利的陣營。這四個國家之中,原本是喬治亞實力最強;但是喬治亞先後打亞塞拜然和車臣皆遭失敗,兵力損耗很多,到現在國力只怕已不如亞塞拜然。兩個陣營下的四國,現在大致勢均力敵。它們兩邊對壘,炎漢與伊兒利在後面撐腰,構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伊兒利並未與炎漢翻臉,仍保持著積極的通商來往,畢竟炎漢有許多伊兒利需要的商品,尤其是兵器,這是喪失了兵器之都大馬士革之後的伊兒利所急需。伊兒利汗王帖克笛始終不能下決心對炎漢開戰,即使在探知海都攻擊炎漢的情況下也不曾動兵,便是出自對本國武器不足的擔憂。現在,高加索趨於平靜,也許伊兒利可以和炎漢長久和平相處下去了?帖克笛對此還不是太有信心,一方面加緊輸出奴隸、牲畜從炎漢購買兵器以至普通鐵制工具、農具儲備起來,一方面尋求向印度各邦購買兵器的可能性。印度鐵礦豐富,也有相當高超的冶鐵工藝,問題是距離遙遠。

這時候,擔任大斷事官的波斯人拉希德、擔任巴格達太守的阿拉伯人朱瓦泥,向帖克笛提出重要建議:組建船隊,打通前往印度的海上商路。

波斯地區、阿拉伯地區同印度地區的貿易由來已久,海上商路早已開闢,可是由於伊兒利汗國摧毀了阿拉伯帝國,使得阿拉伯文化瀕臨滅絕,經濟亦大為倒退。蒙古人不懂航海,把原阿拉伯帝國的造船工業幾乎摧毀殆盡,遠程海上商路遂斷絕,只剩下些河運和近海貿易。拉希德、朱瓦泥勸帖克笛復興造船業、重新開闢海上商路,這是蒙古武夫所沒有的見識,獲得了帖克笛汗的賞識。這也是因為帖克笛探知炎漢大力發展水運,受到啟發。

帖克笛遂下令鼓勵造船、修復並擴建港口,並派出使者前往北印度的德里朝,南印度的幾個國家,尋求兵器、鐵器以及香料、茶葉等商品進口。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滿足本國需要,還可以將商品轉運到歐洲賺錢。亞歐商路的南路將得到發展,與炎漢控制下的北路相競爭。

伊兒利是個大國,然而被海都隔斷了通往元朝的連接,如何長期生存下去,是個嚴峻的問題,比較開明的帖克笛開始尋求各種良策,發展本國的經濟,提升本國國力。國力提升了,便是軍力的基礎。

由於炎漢與伊兒利互相併不對對方的生存造成太大威脅,因此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經過拉希德的建議,伊兒利開放了位於波斯地區北部、裏海南岸的城市拉什特、阿斯塔拉等,與炎漢的傑州、贊州、澤州等城市進行水路貿易往來。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亦位於湖邊,加入到這個區域貿易體系之中。裏海這個世界第一大湖,水運本來大有可為。以往也曾經在花剌子模統治時期,水路貿易相當活躍過,但由於蒙古摧毀花剌子模而中斷。到現在,裏海環湖水路交通線重新打通,北岸的炎漢、西岸的亞塞拜然、南岸的伊兒利都可以通過水路貿易方便地交換商品,只有東岸的海都汗國不參與。炎漢與伊兒利的貿易關係由此變得更加密切,甚至伊兒利還將在波斯地區多種棉花,供應炎漢紡織業的需要。

再說鎮東都督府。

鎮東都督府負責鎮守烏東地區,轄地只有蒼州和穆州,但是壓力卻是四大都督府中最大的。這自然是因為海都汗國是炎漢周邊列國中最強大的一個。鎮東都督府自一開始設立的目的便是為了提備海都汗國,到現在海都汗國悍然對炎漢動兵,兩國進入戰爭狀態,壓力更是倍增。

烏東地區沒有太多物產,卻有遼闊的草地,因此只有一個用途——放牧。但現在放牧卻不怎麼安全了,因為海都汗國完全可能派兵襲擾,擄掠人口,搶劫牲畜。

如何防範?何安平返回安漢府之後,向大王報告了鎮東都督府的情況,提出建設烽火台、布置千里警戒線的建議。

在蒼嶺關以南百餘里,有一條中等河流,由西向東注入裏海。這條河流雖然不如烏拉爾河寬闊,水深也不足,有些地方騎馬便可淌過,但好歹是一道天然屏障。何安平建議在這條河的北岸,炎漢這一側,每隔三十里修一座烽火台,總共修四十座,可以拉起一道一千二百里長的警戒線,預警敵軍入侵,保護內地人民。

趙矜同意這個方案,大筆一揮,將河流命名為「鎮東河」,又要將警戒線命名為「安平警戒線」。何安平嚇得誠惶誠恐,連稱不敢當。

趙矜想想也是,因為世上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防線,更別說警戒線。後世有個叫做馬其諾的法國佬,擔任法國的國防部長,主持修了個防線,自以為絕對牢靠,好大喜功地自吹自捧,接受了將防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殊榮。結果呢,因為有了馬其諾防線,法隊大意無備,反而導致德隊輕易越過防線,法國一下子亡國。馬其諾防線成為了歷史上的大笑話。何安平不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警戒線,也算有遠見卓識呢!趙矜遂將警戒線命名為「鎮東警戒線」。

四十座烽火台,工作量不算太大,趙矜令鎮東都督府抽調軍民抓緊築起來。

每座烽火台駐紮一百名騎兵外加二十五名弩手,平時輪班負責巡哨與收割馬草,一旦望見敵軍入侵,立即點起煙火。一團煙火表示敵人大致在百人以下,兩團煙火表示敵人大致在百人以上、三百人以下,三團煙火表示敵人有三百人以上、千人以下。

至於入侵敵人在千人以上規模的情況,一般不會在襲擾戰中出現;如果出現,目標很大,遠程探馬應能發現,不至於要到警戒線才發現。

比如一個烽火台發現了百人之敵,點一團煙火;相鄰的兩個烽火台「甲一」、「乙一」望見,不點火,只出動騎兵增援出事地點。那麼,三百人合力,當可包圍擊敗不足百人的入侵之敵,給敵人以教訓。

又如一個烽火台發現了百人以上、三百人以下之敵,點兩團煙火;相鄰的兩個烽火台「甲一」、「乙一」望見,各點一團煙火,同時派出自己的百騎增援出事地點;再相鄰的兩個烽火台「甲二」、「乙二」望見,判定是「甲一」、「乙一」出事,於是不點煙火,派出自己的百騎增援「甲一」、「乙一」,援軍到了「甲一」、「乙一」之後弄明白了真正的出事地點,於是五個烽火台的五百騎集聚在出事地點,迎擊不足三百騎的敵人。這也有勝算。

如果一個烽火台發現了三百以上、千人以下之敵,則皆點三團煙火;相鄰的「甲一」、「乙一」點起兩團煙火,派出援軍;再相鄰的「甲二」、「乙二」點起一團煙火,派出援軍;再再相鄰的「甲三」、「乙三」不點煙火,只出兵。趕到出事地點的我軍總共有七百騎。敵兵少則三百,最多一千,我軍即使勝算不是太多,也不會太少。

這樣一來,敵人若想以小股部隊越過警戒線偷襲我國後方,占些便宜……很抱歉了。不是不可以來,而是任君來,只是恐怕不會太舒服。

萬一敵人真的是千人以上的大規模偷襲,而且我軍遠程探馬竟然白白吃飯未能及時發現,直到警戒線這裡才發現……那麼,還有最後一招。這時點火不是一團團地分開燒,而是燒成一大片。相鄰的烽火台發現了,也燒成一大片。一路這麼燒下去,一直報告到蒼嶺關。那麼,整個警戒線的人馬都會出動,蒼嶺關的守軍也會支援。

這樣一整套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內地不受敵人侵擾。雖不如長城保險,可是要知道,整個一千二百里警戒線的工程量不及萬里長城的千分之一,代價算是很便宜很便宜的了。

鎮東警戒線沿著鎮東河而上,連接烏拉爾山脈的支脈穆戈加魯山;穆州城扼守山路要隘;穆戈加魯山連接烏拉爾河上游。整個防禦體系,很是圓滿了。

警戒線所需要的一千名弩兵,由京營部隊調撥,京營部隊另行招兵補足。四千名騎兵,由契丹部族出。契丹部族自從得到國家的收容,一大半到曠州安置,一部分到蒼州安置,保護家園亦算是他們的本分。趙矜與蕭若瓔說后,蕭若瓔並無意見,令蕭觀音奴、蕭大悲奴率領四千騎兵、八千匹馬,從此作為鎮東警戒線常駐軍。趙矜幫著再出四千匹馬,給他們使用,又幫他們置辦衣甲、武器。這真是你幫我、我幫你,友好親密,和同為一家,都是為國家……善哉!

待續第九十四回:同心馳騁大天地,異域縱橫小結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異域縱橫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異域縱橫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三回:海峽咫尺我難往,火台連綿君但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