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李景隆(二)
我們的李景隆就閃亮登場了。
李景隆繞開朱棣主力,直搗北平,圍魏救趙,看似用兵靈活。但理智一看,卻頗有顯擺花招的嫌疑。「能用計」不是良將,「會用計」才是。能通過局勢準確判斷該用什麼計,能把計用的恰到好處,取得最大的利益,才是良將。
李景隆用好這一計了嗎?沒有!
他錯誤的估計了北平的防衛,錯誤的估計了朱棣行軍的速度,沒有及時撤離,圍魏救趙不成反被兩面夾擊。他的圍魏救趙之計是一個看似牛逼,實則破綻百出的繡花枕頭,如果他是自身素養不夠,那就是能力問題,但如果他果真如我所說是個間諜的話,那他這個繡花枕頭就是故意綉給建文看的「你看,我這一計叫圍魏救趙,我夠厲害,夠盡心吧。北平打不動?誰能想到那朱高熾能往城牆上澆水,弄得城牆結了冰不好打啊!被兩面圍攻?誰知道朱棣軍隊回來的那麼快呀!」
李景隆攻打北平失敗后,於第二年統兵六十萬,號稱百萬,再次圍剿朱棣。這一次,李景隆把南軍弄得元氣大傷。即使有良將平安在也無濟於事,後來南軍又湧現了盛庸這樣的帥才,然而南軍卻已經失去了實際上的優勢。原本靠著兵力強大等優勢還可以彌補良將不足的劣勢,但經過李景隆這麼一搞,軍隊折損,軍心大亂,實際上對比燕軍已經不具備初始時的優勢了。
那麼李景隆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決戰先小勝而後大敗,大將瞿能父子戰死。潰敗后李景隆逃到濟南城下,整理殘兵,又聽到朱棣殺到的消息,嚇得魂飛魄散,丟下兵馬,自己逃回了南京。多虧有個投筆從戎的守城天才鐵鉉收集殘兵死守濟南,要不然朱棣奪取帝位的時間可能要提前。
就是在這一戰中,朱棣總結了李景隆統兵的五大過失:
「1、治軍無軍令軍紀,上下不同心。
2、南軍將士不適北地霜寒,糧草軍備不足。
3、貪功求勝,貿然輕進。
4、缺乏對下屬的信任,剛愎自用,沒有威信。
5、所部儘是烏合之眾,混亂無序,多是諛佞小人。」
第一條是李景隆的原因,第二條前半段是軍士身體素質原因,這個沒法避免,後半段糧草未足先冒進是李景隆的原因。第三條更是李景隆的原因。第四條還是李景隆的原因。第五條是他手下將領的原因,當然這只是朱棣自己的一家之言,這些將領究竟怎麼樣不宜因朱棣這句話而下結論。
再結合此戰結果,李景隆這哪是統兵六十萬去打朱棣呀?明明是帶著這六十萬大軍去讓朱棣打!而且這所謂的五大過失,雖大多是李景隆本性使然,但並非不可避免,只要李景隆能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嚴格要求自己。但是他沒有,注意此戰結果是他一個人孤身逃回。六十萬大軍啊!打敗仗的不是沒有,但六十萬大軍一個都帶不回來的有幾個?何況自己的兵力數倍與敵軍。
所以我說這極有可能是有意為之。因為要做到真的……有點難。後來鐵鉉一個文官剛剛上手都能搜集足以守城的殘兵,李景隆好歹當了那麼久的統帥,哪怕你跑慢點也不至於孤身逃回吧。
但無論李景隆怎麼作,朱允炆就是不殺他。
打北平失敗,後來抵抗燕軍進攻多次不克,朱允炆還以為李景隆權力被束縛了,手下老將們不服他之類的,不停的把李景隆捧高,放寬他的權力、給他打氣,分明就將李景隆當親信培養。如果李景隆勝了,那可能就是類似於孫權力排眾議用陸遜為都督這樣的佳話,從後來盛庸被破格提拔,鐵鉉文臣武用來看,朱允炆用人還是挺不拘一格、用人不疑的。可惜李景隆偏偏敗了,佳話成了笑話。
即便後來李景隆孤身逃回,朱允炆還是沒殺他。
其中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朱允炆心軟。
其次應該也是對朱元璋當初提拔李景隆做五軍都督府最高長官的眼光不太死心,覺得這貨不至於這麼廢,可能是自己用的不對,且先留著沒準將來他能爆發一下小宇宙呢。
沒想到啊,金川門一戰,李景隆直接開城投降。
更有趣的是後來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