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年 1
1978年的春節,母親和嬸子為自己家人蒸了兩大鍋成鍋的饅頭,一鍋是純白面大饅頭,一鍋是兩合面大饅頭。兩合面是白面里摻了玉米面。
在這裡要解釋一下饅頭這一主語前面的兩個定語,自己家和成鍋,在此之前家裡都是有客人來或有大事才蒸饅頭,比如叔叔蓋房子招待幫工;所謂成鍋就是蒸前在篦子上盡可量的擺滿成形的饅頭面,中間只留下蒸熟后饅頭脹大需要的空隙。說起來有些嗦,但這些在之前的過年是不曾有過的。
原因總結起來,家裡有了餘糧。
發好的饅頭面,人們為了去除裡面的酸味,通常在揉面的時候往裡面放些鹼面水,嬸子負責揉面,面板放在炕上,嬸子站在炕邊,張言和梧桐同樣的姿勢,趴在炕上雙手支著下巴,看著一大塊面在嬸子手裡變換形狀,梧桐是在為嬸子的動作好奇,張言卻是在等待母親一會製作的特殊食物。
到了該放鹼面水的時候,嬸子說什麼都不要自己放,非要母親過來放,她來揉面。
如果鹼放多了,蒸出的饅頭會變黃,而且還有濃重的鹼味,也就是傳說中的「鹼大了」。
不是嬸子推卸責任,饅頭是這個年代餐桌上的貴族,一年難得吃上幾回,她實在是怕把饅頭蒸壞了,過年的饅頭,還要擔負供奉地重任。況且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的等著呢。
母親笑罵嬸子膽小:「怕什麼,嫌不好吃他們自己做去,不好吃咱們吃。」眼神掃視一周。分明把張言歸結為他們,把嬸子和梧桐歸結於咱們,張言有些無辜,聲明道「不管嬸子做成什麼樣,我都喜歡吃。」
梧桐也點頭應和張言的說法,她還沒能自覺,此時應該與張言是對立派地。
母親嘴上這麼說,做起來還是小心翼翼的。鹼面水一點點的放,放一點揉幾下面,用刀在麵糰上劃一下,扒開看看麵糰里芝麻粒大小的氣孔是否均勻,邊做邊給嬸子講解,大約到什麼程度上才合適,母親把氣孔稱作絲窩,至於這絲窩因何得名不得而知。
過程中,感覺鹼水不夠,再放一點。再揉,再劃開麵糰查看,直到覺得差不多了,揪下一塊手指肚大小麵糰,揉成一個圓,扔到炭火盆里,張言嬉笑一下,等的就是這個哦。梧桐以為母親是不小心才把麵糰掉下去的,激靈一下,起身就要去下地。張言趕緊阻止住她。
這是母親試面的小秘訣,前世也是如此,在蒸饅頭前,母親都要燒熟一塊面來試試。每在這時,張言都會著急的等在一旁,或許是等待美味地饅頭快些蒸好,也或許是總覺得燒面球的吃法新奇,味道獨特,真正的原因是燒熟后,母親掰開麵糰看看裡面的情況,再聞一下味道。就會把那個麵糰給他吃掉。那個時候的他,沒有什麼事情比吃到嘴裡的東西更重要的。
果然。等了一會,母親扒出外表焦黑的小面球,掰開來,黑面球裡面立刻騰起一縷熱氣,一股饅頭的氣息蔓延開來,有些甜孺,有些鹼酸。多熟悉的場景,多熟悉地動作,幾乎與記憶中一模一樣。
母親又招呼嬸子看了看,又聞了聞,輕聲討論幾句,總結道:「再把面醒半個鐘頭就可以了。」
然後如前世那般,把手裡的兩半個焦黑麵糰分別遞給張言與梧桐,「再盯著就掉到眼珠里了,拿去吃吧。」
張言歉意的笑了笑,不過他喜歡母親這樣的呵斥。
整個面球也吃不了半口,更別說半個了,況且還有外面的一層焦糊,張言還是一把搶過來,放在鼻子下面狠狠地嗅了一下,正是記憶中的味道,後世無論吃過多少種花樣繁多的饅頭,唯有這個小黑球最難忘。
純白面饅頭多數要等到正月里才吃,飯時大人吃的都是兩合面的饅頭,只是給張言與梧桐純面饅頭,張言掰下一塊嘗了嘗就拒絕了,「好東西不能被你們大人單獨吃了。」母親罵他不知好歹。
張言笑笑不作回答,因為他知道,天天吃饅頭的日子不遠了。
全麥麵粉,母親和嬸子蒸出地饅頭並不白,但絕不是用鹼過量的黃,也可能是隊里的加工設備不完善,裡面還摻有一些麩皮,但特別的香,特別地甜,特別有筋道。
年味越來越重了,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兩家都添了丁口,叔叔有了新房子,預計今後兩年也沒什麼大負擔,所以年準備的奢侈了一些。
豬肉票充足,父親公社裡割回十幾斤的豬肉,叔叔殺了兩隻雞,四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添了新衣服,領弟和張晗都是任人擺布的階段,張言也不怎麼挑揀,這一點最得母親的歡心。梧桐從裡到外地新衣服已經做好了,嬸子給她做的方口繡花布鞋,難得有這麼個適齡女孩,給嬸子展示手藝的機會。
母親把一整套地新衣服都讓梧桐自己放著,梧桐最初戰戰兢兢地不知藏哪才好,每天都要翻看幾遍,逐漸發現沒人動她的東西,才稍微放點心,每天翻看幾遍還是必要地,怕是最盼望快過年的就是她了。
把尿壺熨斗的圖紙交給二鐵匠的第三天傍晚,父親回家把那個醜陋的鐵疙瘩扔給張言:「二鐵匠讓我給你捎回來的。」車老闆張文禮,無論給馬掛掌,修車每月都要與二鐵匠打幾次交到,對於兒子與二鐵匠的關係好像比自己與二鐵匠的關係還要密切一些,明顯有著不服氣,又無可奈何。
丑雖醜陋了些,但當張言把木炭放到尿壺熨斗裡面點燃,給大人們做示範的時候,兩位母親還是發現了它的好處,不懂針線活的叔叔也「嘖嘖」驚嘆,嬸子更是把他誇上了天,梧桐滿眼小星星一臉崇拜。
連帶著,兩位母親做衣服的速度有所加快。母親毫不吝嗇的特意跑去姑姑家,推薦給姑姑用。
連帶著,二鐵匠近水樓台的多做了一個拿回家給他老婆試用,他老婆感動的說,「誰說我家鐵匠不會心疼人兒」,據說當晚極盡溫柔。
梧桐的每天看幾次新衣服的這點小心思大人都裝作不知道,還能想起當時試衣服時臉色潮紅,羞澀的小模樣。
之前,兩位母親又給小梧桐做了一次清潔工作,洗了澡,用梳頭篦子給她颳了幾次虱子,為了去除效果明顯,兩位母親輪流盤腿坐在炕上,讓梧桐伏進懷裡,一點一點蠶食過梧桐的頭髮給她捉虱子,每到這時梧桐都特別的享受,安靜的像一隻貓咪,趴在母親或嬸子的懷裡、腿上,任由兩位母親在她頭上尋挲,哪怕是不小心弄疼了她,她也不肯叫出聲來。或許那時她在感受著什麼,那種什麼帶給她的感受明顯要比偶爾疼痛一下來的強烈。
1978年的春節,母親和嬸子為自己家人蒸了兩大鍋成鍋的饅頭,一鍋是純白面大饅頭,一鍋是兩合面大饅頭。兩合面是白面里摻了玉米面。
在這裡要解釋一下饅頭這一主語前面的兩個定語,自己家和成鍋,在此之前家裡都是有客人來或有大事才蒸饅頭,比如叔叔蓋房子招待幫工;所謂成鍋就是蒸前在篦子上盡可量的擺滿成形的饅頭面,中間只留下蒸熟后饅頭脹大需要的空隙。說起來有些嗦,但這些在之前的過年是不曾有過的。
原因總結起來,家裡有了餘糧。
發好的饅頭面,人們為了去除裡面的酸味,通常在揉面的時候往裡面放些鹼面水,嬸子負責揉面,面板放在炕上,嬸子站在炕邊,張言和梧桐同樣的姿勢,趴在炕上雙手支著下巴,看著一大塊面在嬸子手裡變換形狀,梧桐是在為嬸子的動作好奇,張言卻是在等待母親一會製作的特殊食物。
到了該放鹼面水的時候,嬸子說什麼都不要自己放,非要母親過來放,她來揉面。
如果鹼放多了,蒸出的饅頭會變黃,而且還有濃重的鹼味,也就是傳說中的「鹼大了」。
不是嬸子推卸責任,饅頭是這個年代餐桌上的貴族,一年難得吃上幾回,她實在是怕把饅頭蒸壞了,過年的饅頭,還要擔負供奉地重任。況且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的等著呢。
母親笑罵嬸子膽小:「怕什麼,嫌不好吃他們自己做去,不好吃咱們吃。」眼神掃視一周。分明把張言歸結為他們,把嬸子和梧桐歸結於咱們,張言有些無辜,聲明道「不管嬸子做成什麼樣,我都喜歡吃。」
梧桐也點頭應和張言的說法,她還沒能自覺,此時應該與張言是對立派地。
母親嘴上這麼說,做起來還是小心翼翼的。鹼面水一點點的放,放一點揉幾下面,用刀在麵糰上劃一下,扒開看看麵糰里芝麻粒大小的氣孔是否均勻,邊做邊給嬸子講解,大約到什麼程度上才合適,母親把氣孔稱作絲窩,至於這絲窩因何得名不得而知。
過程中,感覺鹼水不夠,再放一點。再揉,再劃開麵糰查看,直到覺得差不多了,揪下一塊手指肚大小麵糰,揉成一個圓,扔到炭火盆里,張言嬉笑一下,等的就是這個哦。梧桐以為母親是不小心才把麵糰掉下去的,激靈一下,起身就要去下地。張言趕緊阻止住她。
這是母親試面的小秘訣,前世也是如此,在蒸饅頭前,母親都要燒熟一塊面來試試。每在這時,張言都會著急的等在一旁,或許是等待美味地饅頭快些蒸好,也或許是總覺得燒面球的吃法新奇,味道獨特,真正的原因是燒熟后,母親掰開麵糰看看裡面的情況,再聞一下味道。就會把那個麵糰給他吃掉。那個時候的他,沒有什麼事情比吃到嘴裡的東西更重要的。
果然。等了一會,母親扒出外表焦黑的小面球,掰開來,黑面球裡面立刻騰起一縷熱氣,一股饅頭的氣息蔓延開來,有些甜孺,有些鹼酸。多熟悉的場景,多熟悉地動作,幾乎與記憶中一模一樣。
母親又招呼嬸子看了看,又聞了聞,輕聲討論幾句,總結道:「再把面醒半個鐘頭就可以了。」
然後如前世那般,把手裡的兩半個焦黑麵糰分別遞給張言與梧桐,「再盯著就掉到眼珠里了,拿去吃吧。」
張言歉意的笑了笑,不過他喜歡母親這樣的呵斥。
整個面球也吃不了半口,更別說半個了,況且還有外面的一層焦糊,張言還是一把搶過來,放在鼻子下面狠狠地嗅了一下,正是記憶中的味道,後世無論吃過多少種花樣繁多的饅頭,唯有這個小黑球最難忘。
純白面饅頭多數要等到正月里才吃,飯時大人吃的都是兩合面的饅頭,只是給張言與梧桐純面饅頭,張言掰下一塊嘗了嘗就拒絕了,「好東西不能被你們大人單獨吃了。」母親罵他不知好歹。
張言笑笑不作回答,因為他知道,天天吃饅頭的日子不遠了。
全麥麵粉,母親和嬸子蒸出地饅頭並不白,但絕不是用鹼過量的黃,也可能是隊里的加工設備不完善,裡面還摻有一些麩皮,但特別的香,特別地甜,特別有筋道。
年味越來越重了,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兩家都添了丁口,叔叔有了新房子,預計今後兩年也沒什麼大負擔,所以年準備的奢侈了一些。
豬肉票充足,父親公社裡割回十幾斤的豬肉,叔叔殺了兩隻雞,四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添了新衣服,領弟和張晗都是任人擺布的階段,張言也不怎麼挑揀,這一點最得母親的歡心。梧桐從裡到外地新衣服已經做好了,嬸子給她做的方口繡花布鞋,難得有這麼個適齡女孩,給嬸子展示手藝的機會。
母親把一整套地新衣服都讓梧桐自己放著,梧桐最初戰戰兢兢地不知藏哪才好,每天都要翻看幾遍,逐漸發現沒人動她的東西,才稍微放點心,每天翻看幾遍還是必要地,怕是最盼望快過年的就是她了。
把尿壺熨斗的圖紙交給二鐵匠的第三天傍晚,父親回家把那個醜陋的鐵疙瘩扔給張言:「二鐵匠讓我給你捎回來的。」車老闆張文禮,無論給馬掛掌,修車每月都要與二鐵匠打幾次交到,對於兒子與二鐵匠的關係好像比自己與二鐵匠的關係還要密切一些,明顯有著不服氣,又無可奈何。
丑雖醜陋了些,但當張言把木炭放到尿壺熨斗裡面點燃,給大人們做示範的時候,兩位母親還是發現了它的好處,不懂針線活的叔叔也「嘖嘖」驚嘆,嬸子更是把他誇上了天,梧桐滿眼小星星一臉崇拜。
連帶著,兩位母親做衣服的速度有所加快。母親毫不吝嗇的特意跑去姑姑家,推薦給姑姑用。
連帶著,二鐵匠近水樓台的多做了一個拿回家給他老婆試用,他老婆感動的說,「誰說我家鐵匠不會心疼人兒」,據說當晚極盡溫柔。
梧桐的每天看幾次新衣服的這點小心思大人都裝作不知道,還能想起當時試衣服時臉色潮紅,羞澀的小模樣。
之前,兩位母親又給小梧桐做了一次清潔工作,洗了澡,用梳頭篦子給她颳了幾次虱子,為了去除效果明顯,兩位母親輪流盤腿坐在炕上,讓梧桐伏進懷裡,一點一點蠶食過梧桐的頭髮給她捉虱子,每到這時梧桐都特別的享受,安靜的像一隻貓咪,趴在母親或嬸子的懷裡、腿上,任由兩位母親在她頭上尋挲,哪怕是不小心弄疼了她,她也不肯叫出聲來。或許那時她在感受著什麼,那種什麼帶給她的感受明顯要比偶爾疼痛一下來的強烈。
1978年的春節,母親和嬸子為自己家人蒸了兩大鍋成鍋的饅頭,一鍋是純白面大饅頭,一鍋是兩合面大饅頭。兩合面是白面里摻了玉米面。
在這裡要解釋一下饅頭這一主語前面的兩個定語,自己家和成鍋,在此之前家裡都是有客人來或有大事才蒸饅頭,比如叔叔蓋房子招待幫工;所謂成鍋就是蒸前在篦子上盡可量的擺滿成形的饅頭面,中間只留下蒸熟后饅頭脹大需要的空隙。說起來有些嗦,但這些在之前的過年是不曾有過的。
原因總結起來,家裡有了餘糧。
發好的饅頭面,人們為了去除裡面的酸味,通常在揉面的時候往裡面放些鹼面水,嬸子負責揉面,面板放在炕上,嬸子站在炕邊,張言和梧桐同樣的姿勢,趴在炕上雙手支著下巴,看著一大塊面在嬸子手裡變換形狀,梧桐是在為嬸子的動作好奇,張言卻是在等待母親一會製作的特殊食物。
到了該放鹼面水的時候,嬸子說什麼都不要自己放,非要母親過來放,她來揉面。
如果鹼放多了,蒸出的饅頭會變黃,而且還有濃重的鹼味,也就是傳說中的「鹼大了」。
不是嬸子推卸責任,饅頭是這個年代餐桌上的貴族,一年難得吃上幾回,她實在是怕把饅頭蒸壞了,過年的饅頭,還要擔負供奉地重任。況且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的等著呢。
母親笑罵嬸子膽小:「怕什麼,嫌不好吃他們自己做去,不好吃咱們吃。」眼神掃視一周。分明把張言歸結為他們,把嬸子和梧桐歸結於咱們,張言有些無辜,聲明道「不管嬸子做成什麼樣,我都喜歡吃。」
梧桐也點頭應和張言的說法,她還沒能自覺,此時應該與張言是對立派地。
母親嘴上這麼說,做起來還是小心翼翼的。鹼面水一點點的放,放一點揉幾下面,用刀在麵糰上劃一下,扒開看看麵糰里芝麻粒大小的氣孔是否均勻,邊做邊給嬸子講解,大約到什麼程度上才合適,母親把氣孔稱作絲窩,至於這絲窩因何得名不得而知。
過程中,感覺鹼水不夠,再放一點。再揉,再劃開麵糰查看,直到覺得差不多了,揪下一塊手指肚大小麵糰,揉成一個圓,扔到炭火盆里,張言嬉笑一下,等的就是這個哦。梧桐以為母親是不小心才把麵糰掉下去的,激靈一下,起身就要去下地。張言趕緊阻止住她。
這是母親試面的小秘訣,前世也是如此,在蒸饅頭前,母親都要燒熟一塊面來試試。每在這時,張言都會著急的等在一旁,或許是等待美味地饅頭快些蒸好,也或許是總覺得燒面球的吃法新奇,味道獨特,真正的原因是燒熟后,母親掰開麵糰看看裡面的情況,再聞一下味道。就會把那個麵糰給他吃掉。那個時候的他,沒有什麼事情比吃到嘴裡的東西更重要的。
果然。等了一會,母親扒出外表焦黑的小面球,掰開來,黑面球裡面立刻騰起一縷熱氣,一股饅頭的氣息蔓延開來,有些甜孺,有些鹼酸。多熟悉的場景,多熟悉地動作,幾乎與記憶中一模一樣。
母親又招呼嬸子看了看,又聞了聞,輕聲討論幾句,總結道:「再把面醒半個鐘頭就可以了。」
然後如前世那般,把手裡的兩半個焦黑麵糰分別遞給張言與梧桐,「再盯著就掉到眼珠里了,拿去吃吧。」
張言歉意的笑了笑,不過他喜歡母親這樣的呵斥。
整個面球也吃不了半口,更別說半個了,況且還有外面的一層焦糊,張言還是一把搶過來,放在鼻子下面狠狠地嗅了一下,正是記憶中的味道,後世無論吃過多少種花樣繁多的饅頭,唯有這個小黑球最難忘。
純白面饅頭多數要等到正月里才吃,飯時大人吃的都是兩合面的饅頭,只是給張言與梧桐純面饅頭,張言掰下一塊嘗了嘗就拒絕了,「好東西不能被你們大人單獨吃了。」母親罵他不知好歹。
張言笑笑不作回答,因為他知道,天天吃饅頭的日子不遠了。
全麥麵粉,母親和嬸子蒸出地饅頭並不白,但絕不是用鹼過量的黃,也可能是隊里的加工設備不完善,裡面還摻有一些麩皮,但特別的香,特別地甜,特別有筋道。
年味越來越重了,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兩家都添了丁口,叔叔有了新房子,預計今後兩年也沒什麼大負擔,所以年準備的奢侈了一些。
豬肉票充足,父親公社裡割回十幾斤的豬肉,叔叔殺了兩隻雞,四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添了新衣服,領弟和張晗都是任人擺布的階段,張言也不怎麼挑揀,這一點最得母親的歡心。梧桐從裡到外地新衣服已經做好了,嬸子給她做的方口繡花布鞋,難得有這麼個適齡女孩,給嬸子展示手藝的機會。
母親把一整套地新衣服都讓梧桐自己放著,梧桐最初戰戰兢兢地不知藏哪才好,每天都要翻看幾遍,逐漸發現沒人動她的東西,才稍微放點心,每天翻看幾遍還是必要地,怕是最盼望快過年的就是她了。
把尿壺熨斗的圖紙交給二鐵匠的第三天傍晚,父親回家把那個醜陋的鐵疙瘩扔給張言:「二鐵匠讓我給你捎回來的。」車老闆張文禮,無論給馬掛掌,修車每月都要與二鐵匠打幾次交到,對於兒子與二鐵匠的關係好像比自己與二鐵匠的關係還要密切一些,明顯有著不服氣,又無可奈何。
丑雖醜陋了些,但當張言把木炭放到尿壺熨斗裡面點燃,給大人們做示範的時候,兩位母親還是發現了它的好處,不懂針線活的叔叔也「嘖嘖」驚嘆,嬸子更是把他誇上了天,梧桐滿眼小星星一臉崇拜。
連帶著,兩位母親做衣服的速度有所加快。母親毫不吝嗇的特意跑去姑姑家,推薦給姑姑用。
連帶著,二鐵匠近水樓台的多做了一個拿回家給他老婆試用,他老婆感動的說,「誰說我家鐵匠不會心疼人兒」,據說當晚極盡溫柔。
梧桐的每天看幾次新衣服的這點小心思大人都裝作不知道,還能想起當時試衣服時臉色潮紅,羞澀的小模樣。
之前,兩位母親又給小梧桐做了一次清潔工作,洗了澡,用梳頭篦子給她颳了幾次虱子,為了去除效果明顯,兩位母親輪流盤腿坐在炕上,讓梧桐伏進懷裡,一點一點蠶食過梧桐的頭髮給她捉虱子,每到這時梧桐都特別的享受,安靜的像一隻貓咪,趴在母親或嬸子的懷裡、腿上,任由兩位母親在她頭上尋挲,哪怕是不小心弄疼了她,她也不肯叫出聲來。或許那時她在感受著什麼,那種什麼帶給她的感受明顯要比偶爾疼痛一下來的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