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中南半島

第692章 中南半島

五行衛整編為國防軍持續了半年的時間,擴編后的五行衛被人很自然地稱為五行軍。

趁著整軍的這段時間,五行軍對新加入的戰士進行系統的訓練。這次五行軍擴編得太快,如果不對新加入的戰士進行系統的訓練,必然會影響各支部隊的戰鬥力。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並不是人數越多越好。

好在這次招入五行軍的新戰士大多有經歷過血腥的戰場,有一定的戰鬥經驗,經過半年的訓練,新加入的戰士們的素質基本達到老戰士的水準,所欠缺的就是戰鬥的考驗。

這半年裡,安南、東吁、蒙古可真是急了,尤其是安南,一連派出了好幾撥使臣,向大明乞降,條件一降再降。他們心中很清楚,一旦明軍的整編完成,等待他們的將是明軍疾風驟雨般的打擊。

朝中東林黨、保皇黨的許多大臣都被說動,同時又因為對董宣武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威望有所忌憚,想藉此來約束、打擊復興黨,紛紛上表請求接受安南、東吁、蒙古的乞降,向以往一樣對他們進行安撫。

畢竟,自古以來一向如此。泱泱天朝,什麼沒有?難道還貪圖那些蠻夷小國的什麼東西?既然已經把他們打服了、打怕了,肯俯首稱臣,老老實實地做大明藩屬國,目的已經達到,何必一定要滅國?聖人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

可是董宣武根本不信這一套。什麼「國雖大,好戰必亡」,成吉思汗打下偌大一片江山,可是大元的滅亡跟「好戰」一點關係也沒有。更不要說被稱為戰鬥民族、對領土要求永無止境的北極熊,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打上一架的白頭鷹,絲毫沒有露出半點亡國的跡象。還有即將崛起的英吉利國,憑藉堅船利炮,領土遍布全球,它的沒落也不是因為好戰。

董宣武的條件很簡單,要投降,可以,也歡迎,但必須是無條件投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任由大明處置。

安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關係南海咽喉之地。董宣武絕不允許這麼一塊戰略要地掌握在一群不太聽話的猴子手中。況且,這塊土地本來就是從華夏分裂出去,現在是收回的時候。

至於東吁,相比安南,戰略地位略顯不那麼重要,但是佔領了東吁,就能從側翼威脅英屬印度的安全,逼迫英吉利不敢輕易對大明起非份之想。

而且從長遠來看,大明需要將勢力滲透到印度洋,以保護未來極端重要的生命航線,東吁是一個很好的跳板。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東吁經濟、文化、軍事、政治都比較原始落後,大多數東吁人並沒有明確的國家意識,佔領后懷柔與鐵腕并行,很快就能收穫當地百姓的人心。

至於蒙古,以及北方的西伯利亞,董宣武勢在必得,當然不肯放過這麼一個好機會。

雖然,董宣武的強硬,引起了很多東林黨、保皇黨大臣的不滿,但考慮到即將展開的內閣選舉,東林黨、保皇黨並不願意與實力強大的復興黨鬧翻。

這決定了三國的乞降最終是徒勞無功的。

半年後,整軍基本完成,安南、東吁停歇了很久的戰火重新燃起。

崇禎元年四月,燕無為率領第一軍和十萬明軍,在大明南洋水師的配合下,揮師殺入了安南。一路上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四月底,燕無為在涼山一舉殲滅試圖依託有利地形,負隅頑抗的安南、沙定洲二十五萬聯軍,沙定洲被生擒。

在主力被殲滅,五月中,安南國王莫登瀛,在無法抵抗大明兵鋒的情況下,宣布向明軍無條件投降,安南被平定。這片華夏故土總算再次回到了華夏的懷抱中。

與此同時,熊兆璉所率領的第五軍和十五萬明軍,也對東吁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經過三個月不斷的打擊,東吁軍不斷潰敗,傷亡慘重,軍心渙散,士兵根本不願意繼續與大明作戰,潰散、叛逃事件不斷發生。

崇禎元年七月,熊兆璉率八王兵馬抵達東吁城。

東吁城這的士兵發動叛亂,並主動向明軍投誠並獻出了城門,東吁國王阿那畢隆不得已在王宮中樹起了降旗,宣布向明軍無條件投降。

對於東吁國的處置,董宣武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滅國,畢竟東吁是東南亞一個個大國,人口眾多,其中有很多人並不願意接受大明的統治。

為了長治久安,經過深思熟慮,董宣武在東吁國國土西北部,與英屬印度接壤處,劃出一塊狹長地帶,約佔東吁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一,准予東吁國王阿那畢隆在那裡繼續他的統治,改國名為緬甸,並將那些依然忠於東吁國王阿那畢隆的百姓遷往緬甸。

董宣武這樣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並不想在此時直接與英吉利國發生衝突。把新成立的緬甸作為大明與英屬印度的緩衝地,以此向英吉利表示善意。

崇禎元年十二月,崇禎皇帝下旨設立東吁都統使司,歸屬雲南省管轄,並設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

將東吁大部分土地納入囊中,意義重大,從此,大明在印度洋終於有了入海口。為大明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崇禎二年三月,為了保護東吁領土,大明宣布建立大明西洋水師。同樣歸屬董宣管轄。但實際上,此時的西洋水師,其實只有幾十艘小戰船,千餘人的規模,只能對海盜進行一定程度的打擊,並不具備強大的戰鬥力。

之所以會這樣,也是董宣武不想過早引起泰西人的警惕。

收復安南和東吁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大明向世界表現出了強勢的一面,同時也劃定了勢力範圍,夾在安南與東吁兩片土地之間的中南半島諸國是大明的勢力範圍,不允許其他國家染指。

荷蘭、英吉利等國顯然讀懂了董宣武的意思,很明智地放棄了對這一帶的滲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月萬里照漢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月萬里照漢關
上一章下一章

第692章 中南半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