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高僧「能吃」
佛家可不是一般的牛!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后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於巴利語系,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範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后北上。
其實不論是南北。佛教都是泰山北斗的存在。你永遠都不可輕視佛教之人,當然現代的社會繁華,佛教之中也有一些參差不齊,這很正常,但真正的德行高僧,那在當今也是地位崇高。
就我面前這位高僧,我就能看得出來,那就是高僧!而此時勾白小聲對我說:「我勒個大操,咱們遇到牛B人了!」
「有多牛B!比你牛B?」能讓勾白說牛B的人還真不多,所以我很好奇。
「我算個屁,你知不知道佛教中有一本不傳之經《妙蓮法華經》,你現在外面看到的那些叫《法華經》的都是精簡的經文,重要的經文就是現在的方丈也不一定會多少,那本書號稱佛教第一經,而且是不分南北教派的第一經。」
唉呀我去這個牛B了!不論什麼東西能稱得上第一的,都是很牛叉的存在。那麼說面前這位高能也真不是一般人。
「阿彌陀佛!」高僧睜開眼睛,看到面前的們之後,宣了一聲佛號,之後……我就真看不出來這貨哪裡像個高僧。
「兩位施主,如此看著小僧,莫不是被小僧的美色所吸引,要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帥氣的皮囊就是一堆白骨而已,莫要繼續看小僧了!」
大哥,你哪出你自己帥,帥個**毛!老子身上一個毛都比你帥!
「我說兄弟,你確定這是高僧?」此時勾白也不確定了,然後我們對視一眼我問道:「不知道這大師傅在這裡幹什麼,說鬼鬼祟祟也不為過吧,出家人不打誑語,大和尚能不能告之一二呢?」
這貨要是真正的高僧,那麼一定會說自己幹什麼來,要是假的,估計現在也得編一個理由!但不知為何,我就是覺得這個和尚有點東西。
「貧僧能持!苦修寺僧人,路過此地發現這裡有大禍,故此詠上一段小經文,看看能否破除,現在看來,小僧修為不夠!」
這個和尚說的到是還算靠譜,只不過這丫的法號很有意思「能吃」:」我說和尚,你有多能吃,一頓吃多少山珍海味,雲中走獸啊!」
「哈哈哈,還是施主了解,正所謂酒肉穿腸過,心中佛主坐!小僧不才,二斤米,十斤肉足矣!」
我操,這丫還真是一個飯桶!他說的那個量,都快能讓我吃一個星期了!勾白也無語了,不過勾白想到一件事情問道:「在下天師門勾白,不知道大和尚可是看出什麼了,還有你剛才詠的是不是《妙蓮法華經》!」
「原來是天師門的師兄,事情想來你也猜出來了,失魂,萬人失魂,這是有妖孽出來為禍人間,而我剛才所詠正是《妙蓮法華經》!說起來也是慚愧,我有經文,確有很多無法悟出,不然也不會如此不濟!小僧現在只是在一門三段中徘徊!」
他們兩個說的我不懂,到是我很好奇,這本叫什麼《妙蓮法華經》的經文,到底有多牛,不過現在還不是我問的時候。
「不知道我如何連繫大師呢,我們天師門已經全部出來尋找事情根源,如果找到,還請大師來助陣可好!」勾白深深施了一禮說道。
「可以!這是我的玉簡,你傳我即可!」
「靠!這個年代還有用這玩意的,一個電話就搞定了!」勾白小聲說的話,我也聽到了,不過我沒有問是什麼事情。
「能吃」大和尚走了,說是餓了,要去化緣了,至於我和勾白,兩人坐在天台上,望著下混亂的人們,不由的心中也是些人鬱悶,勾白給我一根煙,我們兩個就在天台上吞雲吐霧起來。
「勾白,你能告訴我一下,那個《妙蓮法華經》是什麼東西嗎?」
「就知道你要問。說起這本經書來。得從頭給你普及: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法華有三譯。此其第二譯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記,隋費長房之歷代三寶記,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經目錄,明智旭之閱藏知津等,悉記為七卷。獨唐智升之開元釋教錄記妙法蓮華經八卷,註記古本七卷。又玄應師之音義,據八卷本。蓋此時既為八卷矣。然觀其後經錄,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記七卷,則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華科注現行本雖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為七帙,壽諸良梓,則原為七卷,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