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小說(2)

如何寫好小說(2)

程露

戴-洛奇在一文中談到:「小說的第一句(或第一段、第一頁)是設置在我們居住的世界與小說家想象出來的世界之間的一道門檻。因此,小說的開局應當如俗語所說:『把我們拉進門去』。」(【英】喬·艾略特等著、張玲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月版)如何把讀者拉進門?不同的作者根據寫作需要的不同選取了不同的方式。但由於小說體裁本身質的規定性,小說開頭所涉及的內容也體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鑒於傳統敘事學理論關注的對象重點放在敘事「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上,大多數的小說創作也基本遵循這一理論進行,從小說第一句就開始傳達有關三要素的內容。由此,我們把小說的開頭從內容角度做如下歸類:

第一類為人物類,即以對故事人物的介紹或人物的自我介紹(如性格、個人經歷等)開篇。如開篇就寫「二諸葛」和「三仙姑」的綽號由來,並藉此引出主人公小二黑與小芹,這種寫法迎合了農民的閱讀習慣,有助於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劉恆在中也是開篇即向讀者詳細介紹張大民一家三口的姓名、身高、體重等情況,實實在在的寫實姿態溢於言表。

第二類為背景類,即以描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自然風景及社會環境等作為小說開頭,以此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打破讀者的虛假感。

如的開頭,先從故事發生的地理風貌講起,然後自然地引出人物。背景類開頭如果運用得當,對故事的人物、主題可以起到較好的襯托作用,有利於渲染營造出一種詩情畫意,增加小說的文學性與審美性。遲子建的開頭:「如果你在銀河遙望七月的禮鎮,會看到一片盛開著的花園。那花朵呈穗狀,金鐘般垂吊著,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銀灰色。當你斂聲屏氣傾聽風兒吹拂它的溫存之聲時,你的靈魂卻首先聞到了來自大地的一股經久不衰的芳菲之氣,一縷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氣。」開頭就譜

寫出一曲靜濫、祥和的田園牧歌,帶給讀者的是寧靜之懷與神往之思。但是連篇累犢的環境描寫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厭倦心理。

第三類為情節類,即小說開篇就進入故事的發生狀態,從人物的某種行為開始敘述,它具體又可分為順敘。倒敘及中間敘三種不同形式。叢維熙在中說:「我比較喜歡尋找有吸引力的開頭,……我沒有浪費什麼抒情的描寫,而是力圖一下把讀者帶到事件的漩渦中去,使讀者在頭腦中閃過一團疑雲之後,尋找『這是什麼回事』的答案。」(彭華生。錢光培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23頁)這裡所說的就是情節類開頭,它的吸引力和動感比較強。因此受到眾多作家的青睞。

通常說來,如果小說的開頭與情節的「開端」呈同步發展關係,我們稱之為順敘,反之則為倒敘。順敘式開頭有利於讀者迅速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但又往往因單調、缺乏變化而不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於是,作家將之進行變化,倒敘式就是變體之一。在許多偵探類或懸念類小說中,作者開頭就將故事的結局呈現給讀者,讓讀者去猜測去遐想,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應。這種作法雖然屢見不鮮,但效果卻是屢試不爽。但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都適合於倒敘,一般說來,只有那些有明確結尾且結尾具有異常性的情節感較強的故事才適於倒敘。

實際上,許多小說常從情節發展到關鍵或精彩的中間環節開始,故事的前因後果則以插敘的方式通過人物對話或敘事人的補充說明來加以介紹。「坐在其香居茶館里的聯保主任方治國,當他看見正從東頭走來,嘴裡照例攏嚷不休的邢幺吵吵的時候,他簡直立刻冷了半截,他覺得身子快要坐不了。」就這樣拉開了交戰的序幕,迅速進入故事,將對立雙方的性格特徵推到了讀者面前。篇章的開頭不等於整個故事的開端,作者截取最能順利展開下文的一個點作為展開全文的突破口。對此,路遙的觀點是:「一般來說,短篇小說把切入的部分放在事物矛盾發展的後半部分,寫的是接近結局部分的生活,而把前邊的故事插進去寫。中篇小說的切入部分一般選擇矛盾發展已經進入高氵朝部分作為作品的切入部分。如,從高加林被卸職寫起,各種矛盾驟起,接近於人物命運的尾聲部分。」(劉炳譯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10月版)這是一種值得借鑒的開頭思路。

以上三類是我們常見的幾種開頭方式,多數時候這三類並非孤立運用,而是兩兩搭配,甚至三者兼容,以求得預期效果。此外;另有兩種開頭方式值得注意:

第四類:警句類。此類以詩句、引言、俗語。比喻或作者自創的簡練深刻的話語開篇,它一般與文章的寫作緣由或主題相關。如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哲理起語,起到了總括全局、提綱挈領和懸念的作用,並向讀者宣布了作者對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陳染的開篇語是:「生命是一隻漫長鍾」,往事就隨著這不斷運轉的鐘流淌出來,全文洋溢著一種飽經風霜的氣息。

第五類:閑談類。這是一種以敘述類或說明類文字作為開場白的開頭方式,是一種漫不經心的。隨隨便便的談話風格,像閑話家常,又像促膝談心,如電影的畫外音、說書人的開場白或戲劇的幕前朗誦詞。張愛玲就屬於此類:「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個戰前香港的故事。」又如:「當然,信不信由你們,打獵的故事本來是不能強要人相信的。」即使開頭與作者要說的事風馬牛不相及,但作者以隨意的閑談方式開篇,卻很容易地將讀者拉進了他的敘事圈套。閑談類還包括另一種作法,即以說明故事源由或總結故事開頭。魯迅的:「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緻,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閑談類開頭有意於縮短與讀者的距離,努力做到儘快地把讀者拉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讓讀者和他們一道觀察、品評、創造。好的閑談類開頭是作者藝術創作成熟的標誌之一,是經過藝術家不斷探尋與摸索獲得的,它不是隨便地亂談。

故事和小說的區別

故事與小說,通常說來,兩者有以下區別:

一是從材料來說,故事要有核心情節和精彩的細節,稱為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相聲的包袱一樣,一切都是圍繞這個核來展開的。講相聲開始是賣關子,等到把包袱一抖開,人們就會發笑。寫故事也是先把讀者引向歧途,等故事核揭示了真相,故事也就完了。有一篇故事叫「愛在肚裡」,是講有個包頭工送一個女人住院,對她好得不得了,大小便都要她在床上拉在痰盂里,說是怕她受涼,同室的女病人非常羨慕。可後來才搞清,包工頭與這個女的談戀愛,女的不幹了,男的要她退東西,她都退了,就一個金戒指不肯退,男的就搶,女的就吃下去了,於是男的把她送到醫院,等戒指屙出來,他就把女的扔在醫院跑了。這個就是故事核。而小說則不同,可以有這樣的核心情節,也可以沒有這樣的核心情節,它可以通過人物的性格來引出情節,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和活動來反映主題。

二是從表現方式上來說,故事用的是敘述的方法,小說用的是描寫的方法。小說最常用的場景、人物肖像、動作形態描寫和對話,故事就很少用。比如:那是一個秋風習習的夜晚,高強手拿一本雜誌,早早來到了電影院門前,只見一張大大的海報映入眼帘:憤怒的天使,這是一部從美國進口的熱門大片。他看了看錶,7:02分,電影開映二分鐘了,她還沒來。是不是沒有看到我手裡的雜誌已經進去了?或者是出了什麼事了?他不停地看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是進去好還是再等等。就在這時,一個身穿白連衣裙的姑娘飄然而至,黑黑的長發如瀑布般披在肩上,手裡也拿著一本雜誌,烏黑的大眼睛上下掃描著高強,櫻桃小口微微一啟,露出雪白整齊的牙齒:你就是高強?高強沒想到她會這麼漂亮,激動得語無倫次:我,我是,你,你就是白潔?

這就是小說的寫法。如果是故事,就應該這樣寫:那天晚上,高強第一次跟女朋友在電影院門前約會,兩人都手拿一本雜誌做為聯絡標記。電影是一部從美國進口的熱門大片,叫憤怒的天使,都開映二分鐘了,白潔還沒來,高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是進去好還是再等等,就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來了一個穿白連衣裙披長發手拿一本雜誌的姑娘,問他是不時叫高強,高強沒想到白潔這麼漂亮,竟變得語無倫次起來。

你可以仔細比較這兩段表現方式的不同,就知道什麼是描寫,什麼是敘述。小說是寫的,更傾向於文學語言;故事是講的,更傾向於口語。

三是從表現的主體來說,小說是寫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場景、心理活動、語言、動作的描寫,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情節也是由人物的性格所決定並發展著,有時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結局是什麼,只能按照書中主人公的性格向下走。如果把寫小說比作走路,事先只有一個大概的方向,中途有岔道,有上坡下坡,充滿曲折,走到哪裡是哪裡。因此,一部好的小說,留給你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事。現在年輕人寫小說,是不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說的都是作者自己的話,人物立不起來,活不起來,沒有鮮明的性格特徵。

故事是寫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故事核進行的。文章所運用的各種手法目的都是先將讀者引向歧途,最後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作者就像黑心的計程車司機,帶著讀者這個乘客兜圈子,繞彎路,欺騙他,引誘他,讓他看沿途的風光,最後到了目的地,乘客恍然大悟,大呼上當,跟你繞了那麼多圈子,其實路這麼近,就在跟前。但乘客還是很高興,回為他沿途看到了非常美的風景,願意掏這個車費。因此,故事留給讀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幾十年後不忘的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當然,故事本身也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但這只是副是產品。

小說與故事的區別還有一些,但只要抓住這些主要的就夠了。

寫小說的十個常用技巧

(一)「橫切懸念,倒敘事件」法??

這是指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如1964年7月5日,就採取這一手法。此文一開頭是:夜,墨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個生產大隊去。由於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陰,沒月亮,沒星星,自己又沒帶手電筒,真是把人急壞了。就在這時,我碰到一個社員,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隊,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會說:「同志,注意,前頭有條溝!」一會,又指點我:「同志,注意左邊是口塘!」最後,進了村,又指著一條巷子說:「裡面住著咱們隊長,他會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從隊長屋裡出來,看到一個強壯的中年人,挑著桶,哼著輕快的曲子,向稻場旁邊的堰塘走來。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條漢子,眼怎麼瞎了?正想著,只見他蠻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驚,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裡了。」他回過頭,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給你引路的同志嗎?」……看到這兒,讀者一定禁不住問自己:他是個瞎子嗎?為什麼能那麼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為什麼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還明亮呢?這就叫作「切入懸念」,下面就等著作者「倒敘事件」――讀者也就非讀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藝術大師卓別林有一句名言:「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造意想不到的東西。假如我相信觀眾預料我會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輛馬車去。」(引自一書),這就告訴我們,創作結構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敘述的情節,必須在情理之中。所謂情理之中,是指這種「出其不意」,與小說中人物性格的發展合拍,合乎客觀規律,合乎生活邏輯。它不是荒誕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離奇,又理所當然。如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這一點。小說是敘述美國聖誕節這一天,一對恩愛夫婦準備互贈禮物,並都想買件使對方意想不到的東西。妻子看到丈夫有個祖傳的金錶,但沒有錶鏈,就剪掉自己最珍愛的金色長女,拿去賣了,並用賣金髮的錢去買錶鏈。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頭美麗的金髮,但缺少一套適用的名貴梳子,就賣掉自己祖傳的、一直伴隨在身邊的、也是自己格外珍愛的表,用賣表的錢買了一套美麗華貴的梳子。結果兩人一碰面,丈夫拿著妻子送的新錶鏈,表沒有了;妻子拿著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長長的金髮沒有了!夫妻倆只好凄然相對而笑。在這裡,儘管有對故事主人公與讀者的「出其不意」,但統統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們夫妻恩愛,超過了對「金髮」、「錶鏈」的感情。而「金錢第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對下層的小人物來說,也只能是這樣辛辣的結局。

(三)「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

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且平鋪直敘,一直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涌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凄涼中,帶有一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如張潔寫的,是講農村的一個小姑娘,家裡很窮,每年夏天割麥時,她總是挽個籃子,到打過麥的麥地里拾麥穗。這個時候,一個賣麥芽糖的老漢來了。別的孩子用拾的麥穗與老漢換糖吃,而這個小女孩捨不得。老漢便常常免費敲糖給她吃。別人就笑她,說她嫁給這個老漢算了。她對此並不怎麼懂,老漢也覺得沒什麼,大家也只是開開玩笑,以後也再沒提起此事。可她――這個小小的姑娘,當老漢沒再來賣糖時,卻在村頭等著,等著……她在等什麼呢?僅僅是為了吃老漢的糖嗎?不,這裡面有說不清的味,有一種淡淡哀戀,一種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溝通的情緒…這就叫「形散神聚」,是「無結構」的結構,是用一種內在精神編織的「情結」文體。??

(四)「一箭雙鵰,一點兩面」法??

作者在寫小說中,似導戲的導演,常常讓舞台上的角色拿這樣或那樣的道具。好導演會利用這個「道具」,不只讓一個角色,而使許多角色與這個「道具」有關係;不只讓一方,而是讓矛盾的雙方都與這個「道具」打交道。這樣,就可以從這個「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靈世界,揭露生活本質,完成作者在這發現上的美學思想。當代英國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就是如此。我們看到,「20先令的銀幣」本身就是作者的一個道具。作者就利用這個道具,首先讓文中的、有錢的馬斯頓太太故意把它放進一套衣服里,然後讓她的僕人弗斯戴克太太送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個窮人,丈夫又癱瘓,急需錢用。這銀幣該給她帶來多少歡樂呵:可以給可憐的丈夫買水果,買煙,加上一瓶酒;還可以去買幾件必須添置的衣服……而馬斯頓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瞞下這枚銀幣,並把這二十先令花掉,然後她再叫弗斯戴克交上這筆錢。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達到了,證明窮人窮得卑劣、下*,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這個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雙鵰」了。既展現了世界窮人物質的貧窮,還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無恥,並深刻地揭示了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多麼殘酷!這篇小說的結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經過一番艱苦的思想鬥爭后,總算沒用這個「設下圈套」的錢。當馬斯頓太太一過問,她就顫悠悠地交還了……可這「二十先令的銀幣」卻深深地在讀者腦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說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偶然中隱藏著的必然性,學會在寫小說時運用這種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發讀者尋根盤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讀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發現的本質意義。如法國小說的作者莫泊桑,對此技巧就運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這樣的:小職員的妻子路瓦裁夫人為了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在準備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時,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項鏈配戴。當晚,這項鏈加上她的美貌,確實讓她出了風頭。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上她竟丟失了項鏈。為了賠償這項鏈,她不得不承受經濟上的壓力。經過十年艱苦努力,她和丈夫還清了因買項鏈所欠的債。誰知待她剛還完債,便發現她原來借的項鏈是假的。真是一夜風頭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虛榮換來的是半生痛苦。這「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項鏈債務」――「發現項鏈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節,節節都隱蔽著「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讀來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六)「銀絲串珠,數點一線」法

當今現代派小說家面對某些人的精神危機,產生了恐懼感。於是他們常常用荒誕的、超現實的、生活中還沒出現的、純粹主觀想象的「抽象」物於以編織描繪――以反映他們的世界觀。而且在寫法上,從表面看,往往是分離的、意識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細讀,會發現,這些小說內部是互為聯繫,相輔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體的。可稱之為「銀絲串珠,數點一線」吧。如美國作家亨利?斯萊薩寫的短篇小說。它是反映核戰爭恐怖,談世界進行核大戰以後的情況。核大戰如今沒有發生,如何描繪?現代派的作家就用他們打碎當代世界的「碎片」,主觀荒誕地串起來敘述。共分四段:「博士」、「律師」、「商人」、「酋長」。這博士、律師、商人、酋長之間毫無聯繫,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講的是――他原來教,訓練學生養成完美的記憶,已出版了六本這方面的專著。可核戰爭后,他失業了,人們再不要記憶了,核戰慘狀令人不敢回憶!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課程」――「如何忘記」。「律師」段講的是:過去的殺人犯是要判極刑的,但核戰後,人口減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與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這位男性殺人犯現在的極刑是:與18個女人結婚,使他妻子的總數達到31個。「商人」段講的是:原來他以為核戰後,人死的多,服飾用品銷售量會直線下降,但一個優生學教授對他說,由於原子輻射,變種生育―一個孩子有兩個頭,已經接近生育總數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飾用品會逐漸暢銷,供不應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長」段講的是:幾個文明的白種人跑到一個很遠的孤零小島上去躲避原子輻射毒。他們隨身帶了個儀器―一個開著小口的金屬物。凡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會發出聲響。這些白人與島上的土著酋長見面后,就用這儀器試驗:當時,島上的土人瞄儀器,儀器不聲不響;而白人看儀器,儀器狂呼亂叫。白人大喜,請求留下。可白人進村后,酋長下令把他們殺掉,並與部下吃了他們的肉,結果染上了原子輻射毒,再瞄儀器,儀器便響起來。從此原子輻射毒在哪兒也不能倖免了。這四段無連貫的情節,堪稱「筆斷意不斷」,藕斷絲連,以四個不同的荒誕側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階層在核戰爭后的心態。現代派作家就是這樣把當代與未來採用他們的人生觀穿起來了。?

?

(七)「明線暗線――雙環連套」法??

這種小說技巧是運用文中兩個一明一暗的線索,平行交*,雙環連套,從一個人物引出一個人物,從一個故事引出一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係,而且不斷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如魯迅寫的小說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線是:清末年間,華老栓的兒子小栓得了癆病,人們說此病吃了血饅頭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門殺人,就拿著洋錢去買用囚犯血染的饅頭,並匆匆拿回家給小栓吃。此文暗線是:老栓去取血饅頭那天清早,被殺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饅頭,但這劑「葯」並沒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終還是被癆病奪去了生命。作者就將這明暗兩線交*,結成雙環連套――在本文結局的墳場上,讓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錯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親、夏瑜的母親又都在給兒子上墳、燒紙……的主題:「愚昧的群眾享用革命者的鮮血,不是醫治病苦的良藥;資產階級脫離群眾的革命,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藥。」就自然而然地從墳地里奔出來了。?

?

(八)「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法??

這種創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準備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妨先壓一壓,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頭,先縮一縮。這樣,擊出去,更有力;而準備貶低的人物,則不妨先讓他「威風威風」,然後,讓他從「威風嶺」上掉下來,便「摔」得更慘。這裡,先看看「欲揚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馬烽寫的。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縣農建局的田副局長。從表面看,這個老田衣冠不整,披個爛棉襖,無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簡直不象個領導樣子。可隨著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異峰崛起:他在海門決堤搶險過程中,熟諳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顧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沒有好的、十分嚴重的關節炎,身先士卒地帶頭在大風大浪中搏鬥,一直到戰勝險情才收兵!作品正是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主義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揚」的例子,各類小說中都有,象中的「武松醉打蔣門神」,作者先把蔣門神描繪得如何厲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藝高強的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這是」先揚「,可武松一出場,幾個回合,蔣門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襯託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蔣門神欺軟怕硬的虛弱本質揭露無遺。這兩種寫法常常是交*使用,互輔互補。?

?

(九)「盆中藏月,以小見大」法??

用這個技法的小說,一般題材單純,場景單一,人物較少,情節相對來講也比較平淡。但如何從單純的題材和不長的篇幅里塑造豐滿的形象和挖掘出較深的主題,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見大」了。下面是作家葉文玲用此法結構的簡介:一個中學教師楊健,領回了學校發給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興。可高興之後,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兒放呢?這個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間里,現在是連一把椅子也擠不進去了。於是,老楊只好婉惜地將藤椅退給學校。看,這個作品,一無傳奇色彩,二無複雜的情節,就這麼平凡人小事,就這麼平鋪直敘,就這麼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確實震撼了讀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懇懇干教育事業的楊老師一家,為什麼還窩在蝸牛似的小房裡?!誠然,是「四人幫」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發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們是不是應該清醒清醒,儘快地、實實在在地清除這些「愚民」的餘毒和「白卷」的偏見!讓藤椅、還有比藤椅更重要的東西能來到楊老師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見大,一葉報春,就看作者運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法??

這是講小說收尾的技巧。故事的開頭好,發展好,但最後一個音符,最後一抹油彩,最後一個標點處理若不當,也會虎頭蛇尾,歸之失敗。因為這不僅是作品的落腳處,還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現出來。

不少人想寫小說,但找不對路子,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還有一些人動輒萬把字,但一篇也發表不出去。學習微型小說對創作來說是一條「終南捷徑」。阿。托爾斯泰(蘇)說:「小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這種作用出自於微型小說自身。微型小說優越簡便,篇幅短,費時少,易掌握,可多寫,發表園地多。較快地發表一篇千字小說,對初學者的鼓舞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初學者避免步入只是想用鴻篇巨製來一鳴驚人的歧--,向著遠大目標走去。

??微型小說,應當說是一種新型文體。我國文壇八十年代興起微型小說。一是讀者多。讀者面廣,各階層都有。二是作者多。業餘作者遍及全國,著名作家也大都試作,如王蒙、叢維熙、馮驥才等。三是園地多。各級各類報紙刊物大都發表微型小說,各種徵文競賽活動層出不窮。四是文學理論界開展了討論,同時引起國外文學界的關注。微型小說興起的原因首先是時代需要。現代化建設加快了生活節奏,讀者要求閱讀短文,這就出現相應的文學形式。其次是文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短篇小說越寫越長,作為對「長」的針砭,出現開拓新文學領域的「微型小說熱」。微型小說終於成為文學理論及寫作理論開始涉及的新型文學體裁。不過,微型小說在古代已有雛形。如中的一些片斷,如魏晉志人小品和明清筆記小說。特別是,共490多篇,最長的4千多字,500字以下140多篇。但其藝術價值卻使蒲松齡與曹雪芹、施耐庵等一起彪炳史冊。我國二三十年代曾經明確提倡。外國微型小說發展很快。莫泊桑、契訶夫的小說中就有一些微型小說。美國作家歐。享利的微型小說名氣較大。日本作家星。新一寫了一千多篇,被稱為「一分鐘小說大師」。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也都大量發表微型小說。微型小說風行世界,方興未艾。

??微型小說生命力旺盛,命名雜出,需要確定名稱。常見的有超短篇小說、極短篇小說、一分鐘小說、袖珍小說、微信息小說等,有的在邏輯上仍屬短篇小說,有的只是強調閱讀時間,有的不規範。目前通行的是小小說和微型小說。但小小說名稱過於通俗,而微型小說名稱卻與長、中、短篇小說配稱,有利於文學體裁名稱的標準化。

??微型小說是一種通過對細節、場面的描寫,以小見大地表現人物及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和要求如下: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遠。明顯特點是「小」,字數千字左右,人物少,情節簡單。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勝多,並成為社會某一方面的縮影,以微觀反映宏觀。現實感強,迅速輕便,充滿生活氣息,但要寫出藝術境界的「遠」,使人聯類無窮。

二)博採眾長,不拘一格。微型小說廣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藝術體裁的長處,可以稱為「模糊小說」。1吸收新聞長處,及時敏銳地反映社會生活,適合報紙選載。2吸收影視特長,在同一時間結構起一組生活畫面。如,寫在深夜城市中,a司機惡作劇地長時間按喇叭,b將軍被驚醒,c作家打斷思路,d病孩被折磨……3吸收寓言特長,結尾道出哲理。如。4吸收小品特長,具有較強的諷刺性。5吸收散文特長,多採用第一稱,淡化情節,體現一種思想寄託和藝術追求。如。微型小說還吸收了詩歌、論文、神話、科幻故事等特長,是作者進行藝術探索的廣闊天地。

三)取材精確,鏡頭小說。短篇小說寫橫斷面如,儘管只有二千來字,但寫出了一個社會橫斷面,除代表舊時代鄉村知識分子階層的孔乙己外,還有丁舉人、酒店老闆、學徒和看客等各階層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運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說寫的是面上的一點,這個點是運動展開的,可以稱作影視中的「鏡頭」。如,寫的是一件小事,一個場面,三個人物。鏡頭在微型小說中的組成有三種。一是生活一鏡頭,即一個場面。二是組合鏡頭,以一個場面為背景,接連疊印多個局部鏡頭。三是「閃回」鏡頭,用眼前場面帶出以前的鏡頭。一般短篇小說中的倒敘和補敘,在微型小說中要成為瞬間鏡頭的描寫和串連,以免冗長敘述和說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王牌小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王牌小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如何寫好小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