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科舉
蘇州城眾多才子佳人今天可算長見識了,這一挑七的場面可不多見,只可惜挑戰的人固然勇氣可嘉,但敗得未免太慘了點,讓他們有些意猶未盡。眼下這幾人,他們也是認識其中三兩人,蘇言自然不用說,蘇州城不認識他的基本沒有,王文達這個落魄書生雖然比較少打交道,但多少也是有些了解的。孟浩然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和蘇言呆在一起,曝光率比較高,再加上他才學出眾,也在這蘇州城賺取了一些名聲,眾人也認得他。
林然他們幾個就完全沒有人認識了,但這不妨礙這些才子佳人們對他們的欣賞,兩個男子一個淡定瀟洒,一個狂放豪邁,兩個女子一個溫文婉約,一個傾國傾城,再加上文采出眾,氣質不凡,聚在一起讓人看了不免覺得自慚形穢。無論怎樣,這回談資有了,在親友那裡又有了吹噓的本錢。
「既然正主都走了,我們繼續喝酒!」蘇言微微一笑,引眾人上樓就席。
「蘇兄,這『蘇州四傑』是怎麼回事?」林然問道,今天他可是見識了陳元這個所謂四傑之一的德行,跟『傑』字完全不沾邊,就像個跳樑小丑。
「原本我以為『蘇州四傑』是個什麼尊稱呢,現在看來,也並不是什麼好名頭。」蘇言有些無奈地道。
王文達呵呵一笑道:「這倒不盡然。」聽了王文達的解釋,林然小吃了一驚,原來這蘇州四傑包括蘇言,陳元,慕容客,還有張旭。其他三個人在歷史上並沒什麼名聲,但張旭可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大家,人稱「草聖」,這古人,被冠與「聖」字的能差到哪裡去?
王文達搖著手中的破摺扇,說道:「視財如命陳氏兒,古道熱腸蘇家子,痴痴傻傻慕容劍,瘋瘋癲癲張大仙。這說的就是他們四個。」
張旭此人,林然有所了解,才華橫溢,學識豐富,為人不拘泥於俗,行事或有乖張,所以人稱「張顛」,至於慕容客,他就不知道了。
「姑蘇慕容氏,尚武不崇文,這一家子都是野蠻人。」王文達顯得有些輕蔑,他和封建時期大多數文人一樣,對於武人都有一種鄙夷。其實也不是他的錯,大多數封建王朝都是重文輕武的。在這大唐都還算好了,因為大唐帝國,一直都在開疆拓土,武人也不是全無抱負之地。甚至從武后朝開始,朝廷連武舉也都有了。
想到科舉,林然心思一動,這個事情,也是要和蘇言談談的時候了。他要想在這世界立足,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想要把握住歷史的脈絡,把這盛世大唐帶向自己所想的道路,那麼他就必須要身居高位,而科舉確實最好的途徑。
唐朝官吏選拔的途徑有三種,門蔭,雜色入流,還有就是科舉。門蔭就是憑著祖先的功勛循例做官,不過一般來說這樣門蔭品階都要降一階兩階的。而門蔭入仕具體又可分為兩種,一是通過學館入仕,第二種是直接以門蔭入仕。通過學館就是充當弘文館,崇文館或國子學,太學的學生,學成后通過考試入仕途。直接以門蔭入仕則需要先充當千牛和三衛(皇帝或太子的侍衛),期滿后兵部考試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簡單點說,想借祖輩的光,行,要不就好好讀書考取,要不就是服兵役。像蘇言這樣的,其實可以直接進入弘文館讀書的。
雜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勛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六品以下文武和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勛官的成年子充任。需輪流到三品以上親貴的家中擔任侍從或繳納品子課錢,十年期滿后經兵部簡試,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勛官需輪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諸司和各州驅使,不服役這需繳納課錢,服役或納錢期滿,經兵部考試合格,可授予散官。
至於科舉擇仕,這時期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則是皇帝看心情臨時設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鄉貢。生徒是在國子監(國子學、弘文館、崇文館)、各地學館入學考試合格的學生。鄉貢則是通過府試、州試的人,又稱舉人;考頭名的稱解元。生徒和舉人一起參加吏部(現在還是吏部,幾年後是禮部)主持的省試,只需考試合格一科就獲得相應的稱號,譬如進士科考試合格就稱為進士及第,明經科考試合格就稱為明經及第,省試頭名稱作狀元,其餘分甲第乙第等。不過這僅是個稱號,要想做官,還需到吏部參加銓選,經過體貌,言辭,書法,判決書四項銓試,再結合各項規定,才能授官。
算起來這時候的科舉和後來的科舉相比,報考的科目多了很多,像常科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其中秀才科為最高級的考試,主要考試國家策略,但因為難度太高,幾乎給廢絕了,因為如果報考秀才科最後考不中,那舉薦你的地方官員也要受罰,所以很少有人去考,終大唐皇朝數百年,能考中的人寥寥無幾。明法考試律法,明書考書法,明算考算經,這幾種不被人當做正統,考中了都未必會有什麼好前程,因此這些科目考的人也很少。林然自然也不會去選擇。
剩下的明經主要考儒家經典,進士主要考帖經,賦詩和對策,林然的選擇就在明經和進士之間。考中進士的話陞官比較快,唐朝大部分宰相都是進士及第,明經的話陞官沒有進士快,但是相對的,明經考比進士考容易得多。所以人們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三十歲明經及第,算是年紀比較大的了,五十歲進士及第,算是年紀比較輕的。因為進士科太難考了,所以每年考明經科的人都是進士科的幾倍。林然想了想,卻決定考進士科,之所以這麼選,不是因為進士科報考的人少,畢竟進士科錄取的人也很少,而是因為進士科更注重於賦詩,明經科要求考生能死記硬背,這是林然最討厭的。
不論怎麼選擇,林然都得找蘇言幫忙,他的戶籍限制還沒著落呢,唐朝科舉也有很多講究的,像他這種情況,如果不把戶籍問題解決好,他根本就不能參加科舉。還有就是,他得讓蘇言幫他弄到一個生徒的名額,這省了他很多事,相信以蘇言老爹的身份,辦這事應該不難。另外,那時候到了京里,要他幫忙的地方還要多的多,林然可不會單純的相信只要憑自己的能力就能進士及第。
這麼想也不是沒有依據,在唐代能夠托關係、走後門,結交權貴,最終被錄取的多是「**」,唐朝的科舉制度,讓這些「**」佔得了先機,佔盡了便宜。而在官場上「兩眼一抹黑」的平民子弟能通過科舉入仕的簡直是鳳毛麟角。據後人考究,唐朝74名狀元中真正貧寒出身的只有易重和顏標兩人。這個易重運氣很好,初試時,易重名列第二,有個叫張濆的考了第一,複試時,張濆犯忌被黜,易重才僥倖替補得了個狀元。
另一平民狀元顏標,則是一個笑話:當時的主考官鄭熏,喜好書法,是「顏體」創始人「魯公」顏真卿的鐵杆「粉絲」。當時顏姓特少,鄭熏就自以為是地認為這個顏標就是顏真卿後人,以「弘揚魯公忠義」為由,奏請皇上點了顏標的狀元。進士謝恩之日,鄭熏關切地問顏標:「魯公祭事已畢否?」顏標被問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鄭大主考這才知道顏標出身貧寒,與魯公顏真卿並無瓜葛,不過是同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