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華夏天下 第二十三章 科技時代

第十二卷 華夏天下 第二十三章 科技時代

新書《劍靈王》已經有10萬字了,現在正在沖新書榜,希望大家多多幫忙,目前我每天《漢獻帝》4000字,新書《劍靈王》1萬字,寫的也很辛苦,希望大家幫我一下,多多點下新書,有收藏空間的收藏一下,有票的支持砸一下,幫哥們這個忙,幫我頂上去,《漢獻帝》11月25號結束,這些天其實一直在收尾,也許有人覺得這個尾沒有激情,但是兄弟我不希望有人說收的太倉促,所以結尾不是很有活力,大家擔待點,兄弟我沒有其他多的要求,就是希望大家幫忙頂下新書,如果我身體還算不錯,我應該可以在《漢獻帝》結束,新書《劍靈王》每天碼一萬2000字,在新書榜結束后,我會迅速放出來給大家看的。

謝謝大家支持了。

從「巨靈神」項目中,很多新的科技技術開始誕生,其中最值得關注是物化學誕生,這門學科主要專註於物體的宏觀和微觀變化。

軍方所使用的鷹眼也在持續改良之中,由於性能優良的光學玻璃的出現,從前所使用的有色琉璃被輕易的棄置不用。玻璃在最近數年被幾大瓷窯相繼試製成功,不過可用於鷹眼的光學玻璃的出現還是讓軍方頗為振奮,隨之將此類產品設置為國家一級機密,絕對不允許外傳。

不過技術的發展並不完全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玻璃地製作工藝並沒有軍方想象得那麼複雜。而從前成熟的研磨技術帶來的是民間富戶也可以輕易承受一架玩具級鷹眼的製造成本。劉巍起初對此大為光火,不過市面上流通的鷹眼有效距離遠遠遜色于軍方所用產品,而且這些人多數也只是在劇院看戲或者去看球賽之類地娛樂活動時,才把鷹眼拿出來炫耀一下,以證明自己比別人看得更清楚。所以這場虛驚也就不了了之了。

科技的進步一旦在民間普及。它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往往是當權者和深宅大院里的學者們無法推斷地。大漢第一台顯微鏡,就誕生在一個默默無聞的醫師手中。這個醫師名叫劉宇光,雖然姓劉,卻與皇室並無任何瓜葛。平日里只不過為人把脈下方,岐黃之術還算精通。他閑暇時喜歡觀察各種生物,但對苔蘚或者螞蟻之類的微小生物無法用肉眼看清楚非常頭疼,前些年托軍中關係弄了片鷹眼上琉璃鏡,才勉強能夠弄清苔蘚的細微結構。如今既然光學鏡片已經不再是違禁品,他自然是大喜過望,第一時間購買數片回家把玩。

在此人手中,三片疊裝的三十倍放大鏡很快出爐。雖然這种放大鏡對於軍方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可從前並沒有人想到可以把鏡片疊加達到此類效果,因為鷹眼的結構和用途與此正是截然相反。在劉宇光的放大鏡下。苔蘚看上去頗有些像整株的玉米,而人的表面皮膚看上去則誇張異常,常人觀看一次都覺觸目驚心。

在劉宇光還沒有確定這种放大鏡能派上什麼用場的時候,中央研究院已經聽聞此事,諸位學者和資深技師都抱憾不已,這麼簡單地東西居然從民間出現,讓他們頗感沒有面子。高倍放大鏡對軍械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起初學者們都是通過單片放大鏡進行精細軍工產品的分析,但由於製造工藝的問題。普通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很難超過六倍。這個問題居然被一個所謂的門外漢如此輕鬆解決,幸虧大漢民風淳樸不尚浮華,劉宇光的這項發明才不至於被人所奪。

此後劉宇光被調入中央研究院專事光學產品的研究,不久之後,他試製成功了大漢的第一台顯微鏡,放大倍數達到了一百倍以上。劉巍聽說此事後高興異常,親自將這款產品命名為宇光鏡,並將劉宇光地薪俸提高了四倍。而新成立的光學研究院,劉宇光也眾望所歸成為第一屆院長。

人生的命運由這麼個小玩意而改變。劉宇光自是感慨萬千,但風光之後他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而是加緊時間拚命做實驗,有時候一月之內數度往返於南北窯廠之間,以求做出更多有使用價值的光學產品。

隨著宇光鏡的批量生產,國內諸多的科學領域都隨之收益。其中精細機械和醫學是最先大量採用宇光鏡的領域。而當第一架具有實用價值的天文望遠鏡誕生后。這項稱得上更有價值地發明倒是沒有受到多少人的關注,更多的人甚至寧願相信劉宇光造出來的只不過是附加了妖術的鏡筒。只不過是逗人一笑而已。電腦站的確,只能在夜間觀察月球和星空地天文望遠鏡,諸多學者都還弄不明白它地出現到底有什麼意義。

幾名技師聯名上奏劉巍,說劉宇光的發明存在著重大陰謀,雖然他們不清楚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問題,可劉宇光通宵達旦地工作,顯然有什麼別的動機。劉巍當然不會理會這些胡鬧,讓人把這幾個不專心研究,反倒造謠生事的傢伙打了頓板子,然後親自去視察劉宇光的新玩意。

皇帝陛下深夜視察光學研究院,這讓劉宇光為首的一干人等驚惶不已,因為最近的謠言已經讓他有些坐立不安。不過看到劉巍在試用過這台天文望遠鏡后的表情,劉宇光基本上也就放心了下來。

劉巍被親眼看到的景象深深震撼了。雖然自幼劉協就曾經教授過他一些簡單的天文知識,可當時苦於科技水平有限,他心中的浩瀚星空只不過是一幅平板而已,今天看到如此絢爛的天河景象,他的雄心再次被激發出來。而月亮作為鏡中最奪目的一景,更是讓劉巍感慨萬千。

當夜劉巍下旨。將這台天文望遠鏡命名為宇光鷹眼,而代號為「嫦娥」地登月計劃也從這一天開始出爐,雖然隨行諸人都明白以大漢的科技實力,這項計劃的實施也許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艱難歷程。不過此時大漢舉國上下都充滿了對新技術的狂熱,沒有人覺得劉巍地這項決策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在大地被證明是圓球型之後。另外一位年輕學者提出了地球引力的概念。當然,這位註定會成為大漢科學界里程碑式人物的年輕人,並不是在腦袋被蘋果或者桃子砸了腦袋之後才開始突發奇想。他身邊有幾位曾經跟隨姜維遠洋探險地長者,這些人的言傳身教。讓他在大開眼界之餘,開始陷入對自然科學的狂熱之中。

這位叫胡英傑的年輕人,在經歷無數次試驗之後,終於確定大地對萬物的吸引力是恆定的,同種密度和形狀的物品,從高空墜落到地所需要的時間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種現象使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參透其中奧秘。

劉巍本人其實也是一個忠實的科學愛好者,而胡英傑的研究,正是他頗為感興趣地一方面。胡英傑被特許入宮,與皇帝陛下共同研究地球引力,並在不久之後逐漸確定了地球引力的相關參數。

這一領域的研究引發了物理學的巨變。力的本質開始被廣泛進行研討,而磁石對鐵元素的吸引力也開始成為科學界的研究對象。胡英傑一度認為,大地的正中心一定存在一塊巨大的磁石,所以世間任何物品在拋向天空后才會乖乖落向大地。但為什麼普通磁石只能吸引鐵塊,而大地卻無所不容,百思不得其解之下,胡英傑只得將這種吸引力命名為萬能引力。

根據系統化地地球引力參數,軍方在設計大炮和槍械的時候,有了更多的標準。這使得本來完全靠感覺設計的槍炮,精確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他們逐漸將射程誤差控制在了二十米之內,將大漢與其他諸國本來已顯誇張的軍械製作實力又拉開了一大截。

由毛髮磨擦產生的靜電效應也被吸納如力學本質的討論中,各大學府都成立了相關的研究院,最終是京都理工學府這所國內理科實力最強地學府的六位學者共同發現了電容器(玻璃瓶內外填充錫紙),而長江學府發現了正負電子效應,併發明了物化電池(伏打電池)。但是這些發明還不足以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紀,它們可以局部改變人們的生活質量。但直流電也只能為一些小功耗的設備提供動力。

歷史的發展並沒有擺脫它應有地軌道,劉協看到國內一片熱火朝天地景象,心中其實已經十分滿意。如今火車的研發已經到了收尾階段,不過考慮到架設鐵軌地巨大成本,劉巍沒敢輕易鋪設太長的軌道,只是為了試驗方便。在天京城外令人鋪就了七里鐵軌。

蒸汽機車的速度開始實在是讓人看了不爽。因為劉協在當初的設計規劃中,曾經以大漢最快的馬車作為參照。要求火車的速度必須要與之接近。這個任務相當艱巨,因為後世的火車之父斯蒂芬孫也是在無數的嘲笑聲中一點點改良了自己的發明,曾經無數次被人騎著快馬超越了自己尚在雛形中的火車,直到最後終於用成熟的產品封住了那些固步自封的人的嘴。

無疑大漢的技師們是幸運的,在劉巍的蔭翼下,大漢子民雖然也經常為了某些未成型的新發明充滿種種猜疑和爭論,但沒有人敢對新技術指手畫腳。在宇光鷹眼開發的過程中,劉巍把那幾個造謠生事的技師暴打一頓,也是打給眾人看的,從那以後,這種信口雌黃的謠言少了很多,技師們也清靜了很多,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專業領域去。

第三次改良的蒸汽機車,只能把速度提升到每時辰六十里,這個速度顯然不能大家所滿意。但是考慮到它實際負重已經超過了三萬斤,抵得上十輛雙駕馬車的裝載量,因此劉巍還是傳旨嘉獎了相關人員。

從始至終,關於鐵軌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反對者一直強調,帝國的耕地並不富餘,而連接全國主要城市所需要鋪設的鐵軌,佔地數量非常誇張。所有聽過蒸汽機轟鳴的人,都對這種巨大的噪音心悸不已,都知道鐵軌附近根本不適合人們居住,因此鐵路所佔用的土地數量仍舊在商榷之中。而鋪設鐵軌的耗鋼量更是讓一乾重臣無法接受,那個天文數字誰見了都會倒吸一口涼氣。這個看起來比巨靈神計劃更敗家的火車,終日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只是大家討論的重點多關係國計民生,所以劉巍也並沒有對此過多干涉。

至於劉協,他一直遊歷在帝國的各個領地之間,對於國內的事務雖然大都洞察,可如今他既然已經交出皇權,自然也不便有太多言論。他來自後世,自然更明白一項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狀態的大發明,起初遭到多少阻力都不奇怪。好在大漢開明的政策給了發明人足夠的後援,哥白尼和布魯諾的悲劇才不至於在如今重演。

華夏五十年,帝國第一列成熟的火車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它自重四萬斤,最大可拖掛六節車廂,每節車廂最大負重十萬斤,這種誇張的運載能力足以讓當初偷偷指手畫腳的人們嘆為觀止。而從速度上來說,雖然它現在仍舊沒有馬跑得快,可畢竟只需要兩三個人就可以保證它的正常運行。至於蒸汽機所需要的燃料煤石,目前只有部分富裕人家作為取暖做飯用,它的實際價值並沒真正體現出來。

也就是說,在龐大的初期投入之後,帝國的運輸成本幾乎降到了零,從前運糧隊伍運一半路上吃一半的糟糕問題從此將被輕易解決。

這列火車的試運行引來了無數人的關注。天京附近凡有閑暇的居民,都聚集在了鐵路兩側,而各地政府都派出專人進行觀禮。雖然劉巍心中並不歡迎各國使節到場,但是那一天基本上國力稍強些的國家,都派出了使臣到場祝賀。不過劉巍並不擔心技術外流,鐵路系統,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玩得起的,而且就算煤鐵無憂,沒有強大的政府支持,誰敢隨便鋪設數千里甚至數萬里的鐵軌呢?

話在說回來,阿非利加和地中海地區所獲得技術實力還不能製造蒸汽機呢,也沒有必要擔心,想擁有火車嗎?簡單的很,從大漢帝國購買,所有鋼材、器械和費用全部從大漢帝國購買,包括施工人員,火車建設好以後,運營人員和商社也必須在一百二十年由大漢帝國商社負責。

當然,現在劉巍也一直隨著火車計劃的進展修訂自己的全局規劃,從開始計劃的數千里一直到現在準備鋪設十萬里,火車所顯現出來的強大運力讓劉巍越來越心動了。但是這個鋪設計劃顯然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而火車的批量生產也需要時日,不過這番宏偉藍圖已經擺在了眼前,自己只需用心執行便是。

不過這樣一來,大漢的運輸系統就需要做一個重大的調整。在火車出現之前,船運是大宗物資運輸最廉價的解決方案,可畢竟河流並非四通八達,只能限於東南河網密布的地方,西北主要還是靠馬車。這樣一來,大批的運輸用馬將在未來十年內被淘汰,而今後也不再需要培育那麼多的馬匹。也許不久之後,軍馬的需求量也會急劇下降,誰知道軍方現在到底有多少想法,說不定小型的蒸汽戰車在三五年內就能投入實戰,涼州的馬場怕是離倒閉不遠了。

不過擺脫對馬匹的依賴,對大漢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這個世代以農耕為主的國家,數千年來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擾,雖然現在天下已定,但火車的出現,徹底將游牧民族的野心擊得粉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獻帝新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漢獻帝新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二卷 華夏天下 第二十三章 科技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