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骨顏部首領花塗,領了大帥畢古塔的將領,率領所部兵馬,攻打宜君縣城。他一出手,不管是鮮卑人,還是城頭上的漢人,都是大吃一驚,因為他的部隊中,有著充足的攻城器械二十多架雲梯,好幾輛衝車撞木,這種陣容,用來攻打宜君縣這樣的小縣城,那是綽綽有餘。別看後世的歷史劇上,攻城一方那雲梯,就好像是擺設一樣,不是被人推到,就是被人放火燒掉,但實際上,哪有那麼容易,這雲梯本就**米高,分量就不輕,再加上上面還有人,那就得有三四個人一起用力,能推倒一架,要是人手充足的大城,倒是能應付過來,可宜君縣人手不足啊,本來就只有六百來人的軍隊,經歷了迷吞剛這三次不要命的攻擊,剩下的人也就還有四百來號,這麼點人,分佈在上百米的防禦線上,那每一米也剩不下幾個人。要說一個縣城,怎麼能有一百米的防禦線,這不奇怪,就算是縣城,方圓也有兩三里,那城牆是成圈的,四道城門,四段城牆,東南西北,那都是有可能被攻擊的地方,不能說,人家重點進攻西門和西段城牆,你就把其他的三面城牆都扔在那兒不管,那可就是自己找倒霉,哪一面的城牆都能上人,哪一個城門都能進軍隊。

所以這一圈好幾百米的城牆,哪一段都得分派人手,進行防禦。這戰線一拉長,人員平均分佈可就少了,何濤事先,已經預判到西門這一段,將是鮮卑人進攻的重點,所以把主力漢軍,都放在西門這邊,其他的三個城門,也有漢軍防守,但大部分,都是城中的民兵。怎麼縣城裡還有民兵呢,這就是劉宇當政所制定的政策,別看宜君縣城歸到劉宇手下時間不長,很多的人事任免,政務考核都沒有來得及進行,但劉宇集團的基本政策,那都是要落實到每一個縣的,朱勇雖然覺得自己在政務考核中,難以及格,但該他處理的政務,他也是一點不敢耽誤。畢竟,這政務辦理不力,那是縣令能力不足,大不了撤職丟官。但如果是把政務放在案頭,辦都不辦,那可就是怠慢政事,按照朝廷的法令,那是官員惡意不作為,是要按律定罪處刑,輕則坐大牢,重則掉腦袋的勾當,而且按照劉宇嚴法治國,嚴法治吏的風格,掉腦袋的可能性還比較大,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這條命,朱勇對於朝廷的這些基本政令,那是有一條辦一條,絲毫不敢有所懈怠。

這民兵政策,就是劉宇集團的重點政策之一,要求,從縣到鄉、到村,都要積極的開展練兵活動,村裡面要有鄉勇,縣裡面,要有民兵,凡是農閑時節,縣令、縣尉都要認真的組織青壯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理由也很充分,如今是多事之秋,天下並不太平,時不常有外族、馬賊侵擾各地,一個縣城中的兵馬有限,出於軍費開支角度的考慮,在編正式軍隊的數目也不宜再繼續增長,所以,保衛地方的任務,就要落到這些壯丁的手中,所謂保家衛國,匹夫有責,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土地,不能總是指望別人來救護,村民們自己也要承擔起守土之責。

當然,有人也擔心,把這些壯丁都訓練好了,到時候,民風彪悍,不容易地方治理。這種聲音也被劉宇一手壓下來,劉宇就直截了當的對手下的官員說,大漢朝如今烽煙四起,民風如果軟弱,那就要吃虧挨打,受人欺凌,治世尚文,亂世尚武,此時天下戰亂頻仍,民風彪悍一些,恰到好處。至於說不好治理,是無稽之談,漢族的百姓那是天底下第一號能吃苦耐勞的,逆來順受,小富即安,這幾乎成了漢民族的美德,只要能有一口飯吃,有衣穿,有個遮風擋雨的處所安身,那老百姓就不會去變亂,但如果地方官肆意壓迫百姓,盤剝良民,導致天-怒人怨,讓老百姓沒有活路,那老百姓就是殺官造反,從我這兒起,那也是舉雙手贊成的你要是個清官,是個能吏,根本就不用考慮民風是否彪悍,但反之,你是個贓官,是個酷吏,那老百姓摘了你的腦袋,滅了你qun家,你也是咎由自取,朝廷也不會為了你這種敗類出頭

有了劉宇的這種態度,那底下的官員還有什麼可說的,畢竟劉宇集團的官員,待遇是整個大漢朝好的,可吏治也是大漢朝所有諸侯之中為嚴厲的,當然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實行了科舉制,變革了察舉制之後,在劉宇刻意的支持之下,門閥世族在劉宇集團中的勢力不斷的被打壓,寒門士在朝廷中,在地方上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劉宇不否認,世家由於良好的教育資源優勢,能夠培養出十分優秀的人繼承家業,但他對於所謂千年世家,百年王朝的現象,深惡痛絕,他就是不信這個邪,一個家族,能夠在千年之中,左右逢源,歷經數朝而不倒,那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這個家族就是毒瘤,王朝興盛的時候,他跟著發大財,王朝衰落的時候,他也是財源不斷,等到王朝覆滅的時候,他就能將臉皮一換,繼續逢迎的朝廷,像這種靠著政治投機存活,絲毫沒有節氣的世家,不將其收拾掉,實無天理。

因此,從掌握高權力時起,劉宇就集中力量,對管轄地域的世家進行了大清理,如今整個益州境內的門閥勢力已經被打壓到歷史低點,很多傳承數十代的世族,都消失在暗部、情報部還有錦衣衛的手中,剩下的那些,也都是安分守己,小心做人,並且,從家族中拿出大限度的資源,來支持劉宇集團,以圖保全家門富貴。與這些世族的心驚膽戰相比,寒門勢力發展迅速,很多原來因為出身、地位,空有一身學而無報國門路的寒門士,通過科舉制,進入朝堂,進入官場,很多自地方上功績卓著,但卻不願意依附世族,污損名節的能臣幹吏,也都通過改良后的察舉制,經過情報部門的推薦,經過暗部、錦衣衛的重重核實,被提拔到高的位置上,讓他們能夠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這些寒門出身的官員,大多是秉承著一股正氣,而此時的朝廷中,在劉宇的推動下,那也是守正黜邪,所以劉宇集團政治清明,眾人用力。而且,由於是出身寒門,這些官員,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對於地方上的很多歪門邪道、不正之風是瞭若指掌,也是恨之入骨,他們當初沒有力量去改變這些醜陋的方面,但如今有了權力,有了高領導者的支持,他們就能夠放開手腳,剷除積弊,同時,對於朝廷所制定的許多切中時弊,有德惠於百姓的政策,他們也都能很的接受,並且認真的執行下去,像民兵政策,朝堂上下的寒門官員,幾乎都秉持著支持的態度,因為他們在地方,在基層的時候,對百姓遭受的戰火,對由於地方兵力不足而無法及時對下屬村落進行救援,以致百姓遭殃的慘劇,都是有切實體會的,民兵制度的實施,無疑,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德政,自然要支持。所以,在劉宇的全力推動,寒門士的全力支持下,在劉宇手中各種隱形力量的全方位監控下,民兵制度推行的十分順利。

這種情況在宜君縣也是一樣,朱勇是大家族出身,但不敢違背朝廷貴蜀王劉宇的旨意,而縣尉何濤是寒門弟,因軍功拔擢,當初在李家鎮,乾的就是民團這一行,此時自然對民兵政策格外贊同。這樣縣令和縣尉,意見統一,訓練民兵的事情,就十分順利的推行了下去。要說,這個民兵政策在面對像這一次這樣外族入侵的情況時,正好是它發揮作用的時候,但問題是,雍州實施這個政策時間實在是太短,從劉宇接管雍州,到現在鮮卑入侵,不到五個月,這麼短的時間,從組建民兵,到安排訓練,根本就不夠用,所以,不管是宜君縣下屬的鄉村,還是宜君縣本身,民兵都只有個架而已,裡面的人員沒有完全編製好,訓練也只進行了那麼幾次,所以,在鮮卑人第一次入侵的時候,宜君縣會出現數萬百姓大逃亡的情況,如果當時這些鄉村的民兵建設,已經和益州的程度相同的話,那隻要幾個村聯合起來,結成堡壘,那就憑鮮卑婁乞部那兩千來人,根本討不到多少便宜,但事實就是事實,在怎麼說都沒用。

好在,宜君縣中的民兵,因為是縣尉何濤親自在抓,而且何濤也有管理民團的經驗,加上縣令朱勇在政策上的支持,組織建設,比起下面的鄉村了很多,現在儘管還是沒有辦法和正規軍相比,但從人員架構,到組織訓練上,都已經走上了正規,何濤心裡明白,鮮卑人這次來的軍隊很多,一萬六千餘人,僅憑著自己手下的這幾百官兵,憑著這城防並不太牢固的宜君縣城,怕是到時候連個水花都冒不出,就會被淹沒在鮮卑人的人山人海之中,所以,在戰鬥發起之前,他就命人,將城中的民兵都組織起來,就在城下待命,一旦出現危機,馬上就登上城頭協助防禦。

按理說,就憑這些剛剛組建起來,沒有經過多少訓練的民兵,那就是到了城頭上,也不管用,沒準,他們一亂,或許還得給城頭上那些人添亂,可何濤這邊還有一層保險,那就是他當年在李家鎮所訓練的那支民團,此時也在宜君縣的民兵之中在之前,鮮卑人第一次入侵的時候,李家鎮的位置,在宜君縣以東,他們聽到鮮卑人要來的消息,並沒有像其他村落一樣驚慌失措,到縣城去避難。這人經歷過戰場和沒見過殺戮,完全就是兩個精神境界,李家鎮的民團,當年是何濤一^H小說**手帶出來的,那本事,不能和大漢朝的精銳相比,但比起宜君縣城中的守軍,那也差不許多。當初,何濤帶領著這些人,多次打退鮮卑人和馬賊的入侵,讓李家鎮成為附近這些村落中,受侵擾少的村落。後來,何濤受到地方的舉薦,到宜君縣城擔任縣尉,可李家鎮的這支民團,卻沒有因此而解散。儘管少了一個優秀的指揮者,但這民團的氣候已經成了,即便是換個人指揮,只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心一意的守土安民,那也是足夠應付。

因為有這個底氣,所以李家鎮的百姓,沒有到縣城那裡去避難,結果,也就躲過了在縣城之下的那場大災難,當然,也有一些鮮卑人來到李家鎮,妄圖劫掠一番,但來的人只不過是婁乞部的散兵游勇,三五十人一夥,要是去別的村,或許這些人還能有所斬獲,但到了李家鎮,那鎮中的民團連數百人拼殺的大場面都見識過,那裡會把這幾十人放在眼裡,結果這些鮮卑人往李家鎮這邊一衝,沒得到好處,反而被李家鎮的民團一擁而上,亂刃分屍。這李家鎮的民團也有好幾百好人呢,又都經歷過戰陣,那砍幾十個鮮卑小兵還不是手到擒來嘛可把這一撥人都給收拾了,李家鎮的那些個老人心裏面可就不安生了,他們活得長,經歷的多,知道,這些黃須奴,都是十分記仇的,一個部族之間的人,那都十分的團結,要是被鮮卑人的大部隊知道這幾十個人被自己村裡的人給滅了,那說不定人家鮮卑族的大軍很就會來到此處,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自己這個小小的村莊給抹平了尤其是,在他們從打縣城逃回來的,鄰村的那些人說起這次鮮卑人入侵,聲勢浩大,千軍萬馬,李家鎮的人心裏面就沒底了,大家一合計,與其在這裡疑神疑鬼,等著鮮卑人來報復,不如收拾細軟,大家到縣城中去避避風頭,雖然逃回來的那幫人說,宜君縣令不讓流民進城,但縣尉大人那是咱們李家鎮的自己人,他能不照顧著這些鄉里鄉親的人嘛?所以,這些人計議停當,便拖家帶口,感到宜君縣城。

這個時候,鮮卑人已經滿載而歸了,因為出來的人太多,鮮卑人的軍紀也不是多麼嚴明,四散劫掠的人也很多,所以,在李家鎮被消滅的那幾十個人,還沒有被婁乞部消滅,而宜君縣這邊呢,看到鮮卑人退兵了,而且,朱勇這個縣令,因為坐視百姓被殺戮,心中也是有愧,對於剩下的那些百姓,開啟城門,放他們進城,算是對他自己的良心有個交代。李家鎮的這批人就是這麼個當口來到縣城。儘管縣太爺已經發話,可以讓流民進城,但是,像李家鎮這近千人的大隊伍,那守門的兵士也不敢輕易的放他們進去,這李家鎮的人便跟守門兵丁說,我們這些人,都是你們縣尉何濤何大人的鄉親,是你們何大人讓我們來的,你們如果不信,可以去問問何濤,就說李家鎮的老少都來投奔他了

守城的兵士一聽,嚇了一跳,別看一個縣中,縣令大,但縣官不如現管,何濤是縣尉,宜君縣所有的兵馬,都歸他管轄,守城的部隊也不例外,所以一聽這些人是自己大上司的鄉親,守城官立馬就換了一張笑臉,一邊謝罪安撫這些人,一邊派人飛馬稟報何濤。何濤接到消息,心中十分的歡喜,連忙親自到城門處,將李家鎮的眾人接到城中。這就是上面有人好辦事,何濤跟李家鎮的耆老敘了舊,跟自己當年的這些手下見了面,就將李家鎮的這些人安置到了南門附近的一大片空場上,你看其他的流民,那都在北門的收容所,由官兵圍著,名為保護,實際上是看管他們,怕他們鬧事,而李家鎮的這幫人,託了何濤的福,在南門落腳,而且行動自由,不受約束。

就在鮮卑人第二次入侵的前些日,何濤因為預感到會有一場大戰要落在宜春縣的頭上,所以到李家鎮的聚集地,提出,將原來李家鎮的民團,納入到宜君縣的民兵部隊中,一來,可以為迅速的提高宜君縣這些晉民兵的軍事素質,另外,還能享受到縣裡面分撥的用於民兵建設的軍費,可以補貼家用。李家鎮的這些人聽了,自然是沒有二話,本來嘛,自己等人背井離鄉來到縣城,沒有地種,那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加入民團呢,還有軍餉可拿,這可相當划算。

因此,在今天的這些民兵當中,就有李家鎮的民團,作為主力支撐著,何濤早就已經把李家鎮民團的精銳分散到民兵的各支隊伍當中,他相信,只要有了帶頭的人,有了主心骨,那這近萬人的民兵,就是自己大的一張王牌現在,宜君縣城已經到了緊要的關頭,等到時機一到,何濤就會下令,讓民兵登城,和鮮卑人血戰城頭

第一百七十三章

第一百七十三,到網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男才女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三國之男才女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