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罷相

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罷相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很多事情,爭是爭不來的,奪也奪不走。得到的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開寶年間,一天,晉王趙光義奉命入宮議事,順便帶著當時只有幾歲的小兒子進了宮。為方便大人們之間談論事情,太祖就允許孩子在宮裡玩耍。

皇宮很大,富麗堂皇,小孩子很好奇,到處摸摸看看,玩著玩著,小孩就犯困了。皇宮裡沒有床,小孩見到又寬又大的龍椅,就跑過去,躺在上面睡著了。

睡覺沒問題,關鍵是看他睡在哪兒。龍椅,那是代表皇權,代表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除非你是皇帝,任何人坐在這個上面,那都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談完事情,趙光義就開始找兒子,見自家的熊孩子正躺在龍椅上呼呼大睡。雖然與太祖是親兄弟,但是,皇位是不可逾越的一道天塹,自己家中上上下下幾百口子,如今不知還能不能活命!

趙光義嚇得魂不附體,連忙跪倒,向太祖請罪,「臣死罪,臣教子無方,萬望陛下恕罪!」

趙匡胤看著這個不大點的小屁孩,臉色也沒顯出多少的不悅。

就在這尷尬的時刻,小孩迷迷糊糊地醒了,他揉著眼睛,見伯父正直勾勾地盯著自己,自己的爹還跪在地上,小孩子一臉的茫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趙匡胤盯著小孩子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問道:「你覺得當天子好玩嗎?」

趙光義此時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答好了則矣,答不好,一家子的人頭就要落地。

小孩子隨口說了四個字:「由天命耳!」然後,從龍椅上爬下來。

趙匡胤先是一愣,隨後哈哈大笑。

畢竟只是一個小孩子,又是自己弟弟的兒子,趙匡胤本來就不想拿他怎麼樣,現在聽到小孩子這麼說,心裏面那是一個舒坦。

眾所周知,老趙的皇位是通過陳橋兵變得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現在連小孩子都知道當皇帝,那是天命所歸,自己現在能做這個天子,沒什麼過意不去的,心裏面頓時釋然。

《宋史》載:「嘗登萬歲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撫而問曰:『天子好作否?』對曰:『由天命耳。』」

一句話,說得大家都開心,讓一場滅門的殺頭大罪,瞬間煙消雲散,趙光義父子就這麼平平安安地離開了。

這位爬上龍椅的孩子,就是趙恆。

◆腳上長字的孩子

太宗趙光義有九子七女。

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心地善良,長得又像趙光義,有武藝,善騎射,曾隨太宗出征過太原、幽薊,是最合適的皇儲。

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冤死而發瘋,重陽之夜,又因為兄弟之間算計放火燒宮。太宗惱羞成怒,將其廢為庶人,剝奪了他繼承皇位的資格。

趙元佐人聰明,文武雙全,重親情,究竟是真瘋還是假瘋,成了宋初的一大懸案。

算計大哥的老二趙元僖陰謀得逞,由此便成為眾意所囑的皇儲人選,太宗也有此意。

雍熙三年(986)七月,趙元僖升任開封尹兼任侍中,進封為許王,加任中書令,成了准皇儲。這一年,雍熙北伐失利,趙普上《諫雍熙北伐》奏疏,得到太宗嘉獎。竭力支持和拉攏趙普的趙元僖也上疏論及伐遼之事,趙普第三次為相,趙元僖鞏固了皇儲地位。

趙普罷相后,趙元僖又跟宰相呂蒙正明來暗往,過從甚密。

開封府尹,京師開封府的最高長官,負責掌管京師民政、司法、賦役、戶口等政務。開封府尹是一個象徵意義大過實質意義的職位,是歷代儲君的特殊任職,是成為皇位繼承人的重要象徵,周世宗、宋太宗於即位前都曾擔任此職。

人人皆知,開封府尹加上親王頭銜,等同於皇儲。

趙元僖在開封府尹任上,時間已經五年,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如果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天子。

淳化二年(991),馮拯與尹黃裳、王世則、洪湛等人伏闕上疏請立許王元僖為太子,太宗大怒,將這些人統統貶至嶺外,自此無人敢議繼承問題。

趙元僖姿貌雄毅,沉默寡言,管理京師五年,政事無過錯,太宗對他尤其喜愛。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初十,趙元僖早朝,忽覺身體不適,回府不久便暴斃了。原因很讓人費解,極大可能是「自作孽」,而被寵妾誤殺。

太宗極為悲傷,罷朝五日,寫下《思亡子詩》給近臣觀看,追贈皇太子,謚號恭孝。

大哥趙元佐被廢,二哥趙元僖暴死,儲位再次空缺。論資排輩,太宗第三子,襄王趙恆走上政治舞台。

趙恆,初名趙德昌,曾用名趙元休、趙元侃,乾德六年(968)十二月二日,生於開封府第。

母親李氏,乃常山郡王李英之女。少有容德,嫁給晉王趙光義,封隴西縣君,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夫人。生五子二女,只有元侃和楚王趙元佐長大成人。李氏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去世,時年三十四歲,元侃即位,追尊為元德皇后。

乾德五年(967),五星與鎮星一起聚於奎宿,第二年正月,元德皇后李氏夢到自己用衣服的大襟托住了太陽,於是有孕。十二月二日,趙恆生於開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腳指上有一個「天」字。

趙恆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玩打仗的遊戲,自稱「元帥」。

自從爬上了龍椅,太祖就非常喜歡趙恆這孩子,從此將他養在宮中,甚至親自教他學習史書典籍。很多典籍,趙恆看一遍就能背誦。

太平興國八年(983),趙恆被授為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並由趙德昌改名趙元休。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改名趙元侃。端拱元年(988),封襄王。

因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發瘋,淳化三年(992)十一月,二哥趙元僖又無疾暴死,老三趙恆自然成為太宗青睞的對象。

◆出任開封府尹

馮拯等大臣因立儲提議被貶至嶺南,大宋朝野上下,鮮有人敢提及立儲之事。

在朝臣中,寇凖以剛直、桀驁、足智和毒舌著稱。

「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國章。」寇凖十九歲高中進士及第,掌管典獄,忠君愛國,勤政愛民。

「赴義忘白刃,奮節凌秋霜。」

端拱二年(989),百官言事,二十八歲的小青年寇凖,奏事殿中,極陳利害,忠言逆耳。

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太宗終於聽不進去了,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寇凖趕緊上前抓住太宗的衣角,讓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事決乃退。」

試問歷朝歷代,有幾個大臣敢這麼對皇帝動手動腳?素來強勢的太宗,還真吃這一套,由是十分讚賞寇凖,對左右道:「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我得到寇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寇準被欽譽為魏徵。

寇凖立朝侃侃,秉道疾邪,性剛自任,徇國忘身,朝臣罕出其右者。

淳化初年,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王淮貪贓,數以千萬計,僅受撤職仗責,不久又官復原職;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

寇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知政事王沔背後搞的鬼,心中由此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眾臣皆說旱災是天命所致無法改變。

寇凖道:「《洪範》里講天道、人道的關係,二者互相感應,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之證,大概是刑法不公正所導致的。」

太宗一聽就火了,起身回到宮中,寇凖又把皇上給氣跑了。

過了一會兒,太宗回過味兒來,又傳令單獨召見寇凖,詢問刑罰不公的具體情況。

寇凖道:「陛下若將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

太宗下令召二府的官員前來。寇凖道:「前不久,祖吉和殿中丞王淮,侮法受賕,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賄至千萬,只受杖刑,降定遠主簿,不久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麼?」

太宗問王沔是否有此事,王沔叩頭認罪,太宗嚴厲責罰了王沔。

寇凖不懼權勢,敢於直言,太宗越發覺得寇凖是可大用之才,當即任命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凖這種說話不懂得考慮別人感受的大炮筒姿忱Фタ蓁趙格,也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張遜是員武將,太宗的潛邸舊臣,曾跟隨太祖出征太原,官比寇凖大,資格比寇凖老。

然而,右諫議大夫、同知院事寇凖這傲嬌的小脾氣,見誰懟誰。他跟張遜,「數爭事上前」,雙方擦出了憤怒的小火花,橫眉豎目,就差拳腳相向。

淳化四年(993)六月的一天,寇凖與與溫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遇到一個瘋子迎著他的馬,高呼萬歲。張遜就唆使判左金吾王賓把這件事稟告給太宗。

寇凖引溫仲舒作證,張遜讓王賓單獨上奏,措辭嚴厲,且互斥其短,竟整那些雞毛蒜皮、陳芝麻爛穀子的事。

太宗大怒,各打五十大板,貶張遜為右領軍衛將軍,寇凖也罷守本官,貶為青州知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青州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雨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卻說寇凖去青州后,太宗常悶悶不樂,經常向左右詢問:「寇凖在青州樂乎?」

對曰:「青州是個好地方,凖得善藩,當不苦也。」數日,輒復問。

大家心裡清楚,皇上這是想寇凖了,對曰:「陛下時刻挂念寇凖,臣等聽聞寇凖在青州,每日縱酒,快活得很,不知道他是否也挂念陛下……。」太宗默然。

淳化五年(994)九月,寇凖被召回京師,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正二品大員,從此人稱「寇天官」。

寇凖剛從青州還朝,入見太宗。太宗正患足疾,提起袍子向寇凖展示自己的傷情,並責問道:「卿來何緩耶?」

寇凖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師。」太宗聽后,有些過意不去。

接著,太宗向寇凖徵詢立儲的建議,「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這可是當下最為敏感的話題,答不好了,貶官事小,還有可能掉腦袋。寇凖已猜到太宗這次召他回來的目的,他並沒有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而是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

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划;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

太宗沉思良久,屏退左右,輕聲問道:「襄王可乎?」

寇凖道:「知子莫若父,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

寇凖借坡下驢,你皇上選誰,我就選誰,既然你選的,跟我想的是同一個人,那就趕快決定吧。

開封府尹加上親王,就等於皇儲。第二天早朝,二十七歲的趙恆被進封為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

開封府政事紛繁,趙恆留心獄訟,裁決輕重,京城內外,無不拍手稱快。開封大牢幾番都是空置的,太宗因此多次下詔褒獎。

《宋史》載:「留心獄訟,裁決輕重,靡不稱愜,故京獄屢空,太宗屢詔嘉美。」

官衙腐敗,歷來不止。開封府也不例外,府衙小吏勾結成風,前任開封府尹也曾經殺了幾個,卻依舊剎不住腐敗的風氣。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何必殺人?趙恆思考幾番,傳令下去:吏員定期互相換崗,看你們跟誰勾結。如此一來,腐敗風氣立馬好轉。

◆太宗的小心思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公元995年,太宗五十七歲,在位第二十個年頭,決定改年號為「至道」。

至者,廣也、全也、極也;道者,道術、真理、巔峰。至道者,道之極也,全其至道,故曰至人。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綴,未來可期。

做皇帝這麼多年,太宗感覺自己已得「道」成「佛」,達到至道至人之巔峰。這是太宗朝第五個年號。

人已至道,沒什麼放不下的了,包括這皇位。

至道元年(995)二月,王繼恩傳報,擒獲蜀地起義軍匪首張余,首級不日進京,餘黨全部平定。

太宗心情大好,再計安民心,仁義布四海。下詔免除襄、唐、均、汝、隨、鄧、歸、峽等州去年拖欠的租稅,派人貸糧給毫州、房州、光化軍的饑民。

至此,天下太平,萬物安寧,民心思定,上下相和。

太宗趙光義是個心思縝密之人。至道元年,太宗身體一直不好,他就想著早點立趙恆為太子,以備不測。

畢竟有前車之鑒哪!如果當初太祖趙匡胤在趙德昭或趙德芳兩兄弟當中,選一人為太子,哪還有自己這個老叔當皇帝的機會。

趙恆只有二十六歲,年齡尚幼,履歷不深,威望不高。為了保障太子能在他死後順利接班,他要為太子找一個合適的輔政大臣,這個人既要有威望,能服眾,還要有辦事能力,足以保障太子能順利登基。

宰相呂蒙正肯定不是太宗中意的人選。

當初許王趙元僖暴斃,調查內幕,發現其行為不軌,有搶班奪權之嫌,呂蒙正跟趙元僖走得很近,關係非同一般。太宗嘴上不說,心裏面早已對呂蒙正打了個大叉叉,覺得這個人有政治野心,不可靠,非託孤之選。

參知政事寇凖倒是辦事雷厲風行,然而,寇凖的站隊出了問題,犯了皇帝的大忌。

寇凖的妻子是開寶宋皇后的妹妹,明顯,寇凖是站在太祖趙匡胤這一邊的,他的這個外戚身份,讓太宗心裏面一直不爽。如果對寇凖委以重任,太子將來能否順利繼位,變數太大,風險係數無法掌控。

同時,寇凖年輕氣盛,太過張揚,人不合群,容易樹敵,不足負重,因此,寇凖也被排除在外。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為太子順利接班計,太宗覺得自己一定要選中一位得力能臣作太子的輔政大臣。

打開百官的花名冊《具員御覽》,在上百位翹楚之中,有一人進入太宗的視線。

此人「簡直夷曠,宣慈惠和。挺王佐之偉才,負人倫之碩望。運奇兵於廟堂,詢謀惟允;貢昌言於帷幄,謇諤可嘉。雖屢遭貶擢,宦海沉浮,卻能周知大體,用晦而明,中立不倚。只有此人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獨柱擎天,堪為大用。」

「有此人輔政,朕無憂矣!」太宗的心底霎時間豁然開朗,留在臉上的愁雲頓時一掃而空。

每一個不平凡的背後,都是在做自我的超越。上天總會垂青那些凡事全力以赴,並不斷自我超越之人。

你道這太宗選的輔政大臣是哪一位?他便是參知政事呂端。

◆呂端拜相

卧久者,行必遠;伏久者,飛必高。虎伏平陽聽風嘯,龍卧淺灘等海潮。如若東山能再起,大鵬展翅上九霄。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廊坊安次)人,是太祖朝參知政事呂餘慶的弟弟,生於935年,比太宗大四歲。

呂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學上進。父親呂琦做過後晉的金紫光祿大夫、兵部侍郎,憑藉父蔭,呂端候補為千牛備身,從此步入仕途。

大宋建立后,歷任浚儀知縣、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以宋臣的身份到北國出使契丹。

太宗即位后,把呂端安排給自己的弟弟,時任開封府尹的齊王((后封魏王))趙廷美手下做事,充任開封府判官。

時逢太宗征討河東,趙廷美接到留守京城的命令。呂端對趙廷美道:「主上櫛風沐雨,弔民伐罪,大王您是皇上的親人和賢臣,應當上表隨從護駕,如果掌管留守事務,非所宜也。」

齊王因此懇請陪王伴駕,出征從行,這也打消了太宗的顧慮。

呂端姿容瑰美,儀錶俊秀,處事寬厚忠恕,善交朋友,講義氣,輕錢財,好布施。

一次,魏王趙廷美的親信喬璉找到呂端,請他通通關係,幫助私販竹木,為王府多賺些銀子。同為魏王的手下,呂端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就給喬璉開了綠燈。

不久,販賣竹木的事情東窗事發,所牽涉到的人全部都受到懲罰。

這件事,呂端從頭到尾沒有拿過一文錢,因為給有關部門打過招呼,受到牽連,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依。因為這次貶官,呂端反而躲過了一場劫難。

太平興國七年(982),太宗趙光義外出檢閱水軍,突然接到報告,說魏王趙廷美蓄意謀反,想要篡奪皇位。太宗遂罷免了趙廷美的開封府尹,令其為西京留守。開封府的屬官被悉數罷免,流放偏僻之地。呂端因為外放,沒有受到牽連。

其後,呂端出知蔡州,因政績良好,被官民上奏請求借留一任。

后歷任祠部員外郎、開封知縣、考功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期間,受太宗指派,出使高麗。

當時暴風吹折了船上的桅杆,船上的人都十分恐慌,而呂端卻好像是在書房讀書一樣,鎮定自若。回朝後調任戶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再轉任大理少卿、右諫議大夫。

呂端心胸豁達,有器量,喜歡開玩笑,雖然多次遭受排斥降職,未曾把個人的得失放在心上。

許王趙元僖任開封府尹時,呂端再次出任開封府判官。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趙元僖暴斃,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查出他受愛妾張氏迷惑,做出不法之事。呂端因輔助有失,被貶為衛尉少卿。

適逢朝廷設置考課院,太宗將那些因獲罪而無固定職位和俸祿的官員,召來問對。眾官員皆悔恨傷心,眼淚嘩嘩的,推脫說環境艱苦難耐。

問到呂端時,呂端奏道:「臣以前輔佐魏王,因行為失檢,而貶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棄,又重新提拔任用為正職。今許王暴薨,臣輔佐無功,失職有罪,陛下沒有重罰臣下,讓臣在朝內任職,臣深感皇恩浩蕩!現在有官員主管升謫褒貶的工作,若能成為穎州副使,臣之願也。」

太宗道:「朕是了解你的。」

不久,呂端官復舊職,任樞密直學土。

過了一個月,淳化四年(993)六月十五日,呂端拜為參知政事,成為大宋朝的副宰相。

寇凖三十二歲成為樞密副使,三十三歲成為參知政事,是難得的青年才俊,深得太宗寵幸,前程一片大好。同為參知政事的呂端主動上表,請求讓自己位居寇凖之下。

太宗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係,單獨在偏殿召見呂端,授呂端為左諫議大夫,位在寇凖之上。

太宗要給太子找輔政大臣,呂端成為這不二人選。呂端現在還是個副宰相,跟寇凖等人平起平坐,上面還有呂蒙正罩著。

太宗做事從不拖泥帶水,說干就干,就想著任命呂端為相,然而,呂蒙正幹得好好的,不能說撤就撤,總得找個理由,亦或是什麼台階。

於是,太宗有意無意間總是在朝堂上提起呂端,誇他會辦事,要大家向他學著點,做事用點心,動點腦子。太宗的用意很明顯,就是想看看百官對呂端的意見和態度。

說得多了,有官員就不耐煩了,在太宗面前說呂端的不是:「呂端這人是不錯,就是容易犯糊塗。」

太宗道:「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既然,群臣無其他異議,太宗決意用呂端為相。

過了幾日,太宗在皇宮后苑舉行宴會,作《釣魚詩》道:「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意思是宰相非呂端莫屬。

呂蒙正徹底明白了太宗的心思,主動請辭,讓出了宰相位置。

至道元年(995)夏四月初七,呂端正式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門下侍郎、兵部尚書。

吏部尚書、平章事呂蒙正罷為右僕射,成為參知政事。二呂的職位剛好來了一次大調換。

呂端經歷官場僅四十年,到六十歲時突然間被提拔,太宗猶恨任用之晚。

哥哥呂餘慶在太祖朝曾為參知政事,如今呂端復居相位。呂氏一門雙宰相,此等榮耀,世間少有,呂端頓時走紅各大輿論的頭版頭條。

李繼遷騷擾西北,保安軍上奏說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想下令將其誅殺。寇凖作為樞密副使,太宗單獨召他商討此事。

寇凖經過宰相辦公室時,呂端懷疑是要商量軍國大事,問道:「皇上告誡你不要跟我講嗎?」

寇凖道:「沒有。」

呂端道:「邊防日常事務,端不必與知,若軍國大計,我既然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寇凖向呂端奏明事情原委,呂端問:「想到如何處理了嗎?」

寇凖道:「想在保安軍北門外,將其斬首,以警告那些兇惡叛逆之人。」

呂端道:「如果這樣做的話,恐怕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願少緩之,我再去請示一下官家。」

呂端進宮,向太宗進諫,道:「過去項羽擒獲劉邦的父親,欲烹之,高祖曰:『願分我一杯羹。』做大事之人是不會顧及其親屬的,更何況李繼遷這種悖逆之人?陛下今日殺其母,明日李繼遷就可以抓到嗎?若其不然,徒結怨仇,只能使其叛心更加堅決而已。」

太宗道:「卿意下如何?」

呂端道:「冤家宜解不宜結,依臣的愚見,應該將她安置在延州,好好贍養起來,這樣就可以招李繼遷來降,即使不能馬上投降,也能讓他有所牽挂,畢竟他的母親在我們手上,作為人質,是生是死,我們說了算。」

太宗拍著大腿道:「太好了!要不是你,差點就誤了我的大事。」當即下詔,就按呂端的法子去辦。

李母後來病死在延州,李繼遷死後,李繼遷的兒子納款請命,歸附朝廷,就都是呂端的辦法所起的效應。

呂端拜相,輔政大臣就位,太宗已無後顧之憂,是時候確立皇太子了。

◆終成儲君

至道元年(995)八月,太宗終於下定決心,立趙恆為皇太子,改趙元侃之名為趙恆,仍兼開封府尹。

這是五代十國以來,中原王朝第一個名正言順冊立的皇太子。

趙恆既非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輪不到他繼位的。從太宗到趙恆,皇位的傳承要經過四叔趙廷美、堂兄趙德昭、趙德芳、大哥趙元佐、二哥趙元僖等五座大山。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五位繼承人死的死,瘋的瘋。

幸運之手,從那個懵懂的孺童初登大寶伊始,就不斷地垂青眷顧。誰能想到,趙恆幼年時的一句隨口之言,卻是對自身命運的最美詮釋。

按照祖宗禮法,立下儲君,就要前往祖廟行祭拜之禮。

太宗與皇太子趙恆拜謁祖廟,禮成歸來。京城的人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稀奇看古怪,看皇太子是何樣的人兒,胖的瘦的黑的白的?英俊瀟洒還是醜陋齷齪?

真是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你看人家太子長得,那可真是一表人才,神仙般人物,但見他:面如冠玉,目如朗星,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唇若塗脂,風流倜儻,玉樹臨風,溫文儒雅,才高八斗,器宇軒昂。

百姓們歡呼雀躍,追著鑾駕向前擁去,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少年天子」的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太宗聽后,心中大為不悅。回到宮中,召見寇凖道:「人心歸向太子,欲置朕於何地?」沒想到寇凖跪倒,拜賀道:「陛下選的皇儲深得人心,此社稷之福也。」

太宗到了後宮,嬪妃們都上前祝賀,太宗心中頓時釋然。寇凖可能還沒走遠,太宗讓身邊的太監趕緊去叫回寇凖,宣他進宮飲宴,君臣二人,大醉而歸。

此後,太宗更加倚重寇凖,有人給太宗獻了個寶貝,一副上好的通天犀。太宗命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凖。

按照慣例,「殿廬幄次在宰相上,宮僚稱臣。」已是皇太子身份的趙恆,上殿時位次應在宰相之上,東宮僚屬稱臣,溫文儒雅的趙恆全都推讓不受。

看到輔導自己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趙恆也是先行拜禮,迎來送往都要到宮門外的台階。

◆馮拯提升

寇凖年輕氣盛,太過招搖,人也不合群,是個惹事的簍子。剛乾了一年的副宰相,又出事了。

至道二年(996)正月初十,太宗在京城南郊舉行郊祀大典,大赦天下。

按照慣例,祭拜完天地之後,普天同慶,雨潤均沾,加恩晉爵,朝廷內外所有官員都自動官升一級,外加漲一級工資。

負責此事的寇凖卻不想這樣干,他非要對官員分一個親疏遠近,確定誰該升誰不該升。對其喜歡的人,大多得任御史台三省清閑要職,對自己討厭的和不相知的人,偏要降低一檔升職。

當時廣州有兩個通判(相當於如今的副市長),分別是左通判馮拯和右通判彭惟節。左通判比右通判大,所以馮拯的官職比彭惟節高。

彭惟節跟寇凖的關係不錯,經過寇凖的這麼一甄別,彭惟節升級為屯田員外郎,馮拯轉任虞部員外郎,這麼一甄別,二人的上下級關係就來了個顛倒顛,翻了個個。

在大宋,按照規定,官員在給皇帝上奏摺的時候,都是按照官職大小,排列好給皇帝過目。以前,彭惟節排在馮拯後面,現在他升職了,奏摺也應該排在馮拯前面。但是,彭惟節很有自知之明,他堅持把名字排在「老領導」馮拯的後面。

摺子送到朝廷,寇凖一見,就來火了,他在公堂貼出告示,告誡馮拯不要擾亂朝綱。對於此事,太宗也不明所以,還頒布了一道聖旨,把馮拯臭罵一頓,說他臣子連最起碼的上下級規矩都不懂。

收到詔令,馮拯這氣可不打一處來。論年紀,自己比寇凖還大四歲;論資歷,自己是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比寇凖早一榜中舉,自己還是全國第三名探花郎,當年全國有七十四人登第,太宗特地為馮拯賜詩道:「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

前一年,呂蒙正中狀元,才得到皇帝賜詩,以示優寵。作為探花郎得到皇帝的賜詩,在整個科舉史上,馮拯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成為一大美談。

馮拯跟寇凖平時就有過節,寇凖這麼做,分明是擅權謀私,打擊報復。自己可是有一肚子的苦水,不吐不快。兩人的這個梁子,算是徹底結下了。

於是,馮拯擺事實講道理,洋洋洒洒三千文,一紙訴狀把寇凖給告了。

「拯憤極,陳准擅權,又條上嶺南官吏除拜不平數事。」馮拯告寇凖擅權行事,又逐條列舉嶺南官吏授職不公的幾件事實。

同時,馮拯又鼓動廣東轉運使康戩也給太宗上摺子:「告寇凖結黨營私,擅權妄為。三個宰相呂端、張洎、李昌齡都是寇凖引薦的,呂端對寇凖感恩戴德,張洎只會阿諛奉承,李昌齡軟弱,這些人都不敢與寇凖對抗,所以只能任由寇凖胡作非為,擾亂朝綱。

宰相「專權」,結黨營私,在任何朝代,都是朝廷的大忌。

康戩的這個狀子,直接捅了太宗的肺管子,太宗頓時炸了。正好寇凖去主持太廟祭祀的事了,便召見呂端等人責問。

呂端道:「寇凖性剛自任,我們這些人不想與其多爭,恐有傷國體。」於是再拜請罪。呂端這麼輕描淡寫的一番話,不僅把自己撇得乾乾凈浄,也把寇準徹底給賣了。

寇凖回朝,太宗跟他說起馮拯的事,寇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竭力為自己辯解,一千個不依,一萬個不饒。

如果此時寇凖能服個軟,承認一下失誤,做個自我批評,這件事情也就過去了,然而,要是能夠隨隨便便承認錯誤,那就不是寇老西了。

太宗道:「在殿廷辯論,有失執政大臣的體面。」寇凖依舊不依不饒,拿著中書省的官員名冊,給太宗擺事實,講道理,大談是非曲直,概不承認錯誤。

寇凖這個杠精,這個時候,還沒想好,到底是收油門還是收罰單。咄咄逼人的寇宰相意猶未盡,他直接向各位大臣發出挑戰:「你們誰不服,站出來跟我辯!」

前方限速,寇凖已經徹底剎不住嘴。整個大殿,頓時吵作一團。

面對這個不可理喻的宰相,太宗氣得直哆嗦,只得下令退朝,把這位愛卿攆出大殿。

太宗搖頭嘆息道:「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就算是養只鳥,小鳥也能懂得人的意思,何況是個人呢?你寇凖也太不通人性了,完全不懂得自己一片的良苦用心。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我如此的愛你惜你,你卻如此的不領情,罷了罷了!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把皇帝氣成這樣,寇凖的下場可想而知。因為馮拯事件,寇準丟掉了副宰相飯碗,第二次被趕出朝廷。

至道二年(996)秋七月二十八日,給事中、參知政事寇準,罷知鄧州知州。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此去鄧州,又是一人一騎。無它,關西大道,只是憑空又多了數個急匆匆趕路下店的身影。

兮何年,一人一馬過關,未曾得志,馬放南山;

兮何年,萬千佳人相伴,玉宇瓊台,金甌斟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的天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宋的天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罷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