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村落
齊魯大地東南部有一片村落。村落西北處5公里有一座山,名曰「浮來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一片是汪洋大海,一天,東海龍王擴建龍宮,嫌旁邊的一塊巨石礙事,便打發一老龜馱起大山,漂浮到了此地。此後老龍王將此處的海水吸走移到別處,便露出茫茫一片平川,由此便有一座孤山聳立在這片土地上。再後來三太子玩銀杏果時將一粒種子丟在此山上,慢慢長成了參天大樹,年年碩果累累,十分壯觀。幾千年過去,如今依然是枝葉繁茂,冠如華蓋。因為它的樹齡之長蓋世無雙,人稱「天下銀杏第一樹」,很多善男信女都來樹下參拜。
村落以東有條河自北向南蜿蜒曲折的與官莊村擦肩而過,那是養育沿岸村子的母親河,是村裡人灌溉田地的取水處。流水嘩嘩作響,河水清涼幽藍,清澈明亮的石子伴隨流水晃動在陽光下明晃晃的閃耀著。河水淺處可見底,長流不息的河水往南一去不回頭。河面大部分地方有十多米寬,兩邊是碧綠的大樹和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
小村裡都是草房,村民需要蓋房,划好地基,備好木料,找人打夯,請風水先生看個黃道吉日,央來村民幫忙,就開始動工了。地基上面不到二尺用磚頭砌起來,牆是用土壘的,房頂是起脊,上面苫著稻草。牆是用泥巴加上「稻草」堆成。而這裡的牆卻是用嵇塊砌成的。嵇塊是啥呢?泥土混合著稻草一類的雜料,打坯成方塊,晒乾。用這種土塊砌成的牆結實而又保溫。上樑,再掛上檁條,釘上椽子,然後鋪上一層高粱桿,再在上面糊一層泥,鋪上一層麥茬,土屋就建成了,一家幾口人就擠在「土坷垃兒」里。
房頂是用麥茬扇成的。麥茬就是麥秸稈兒,麥桿為空心,光滑淋水又耐漚。草屋有三怕:怕風、怕雨、怕火。風大了,容易把屋頂掀起來;雨大了,弄不好就漏水;氣候乾燥時,又怕著火。
房的窗戶和房門別具一格,很有地域特色。窗子分上下兩扇,上扇開啟時是向里撐開,用一根木棍支撐上。窗上是用紙糊的,為增加窗紙的韌性和防水功能,買來窗紙后要用燈油浸一下,然後再粘在有著美麗的中國結圖案型格子的窗上。窗子的下扇是可以摘下來的,但一般不會摘它。
屋門是對開的雙扇門,每扇門上下都有一個和門是一體的圓柱形門軸,下面的門軸擱在門墩里,上面的門軸穿在門框上,中間有一個門搭鼻兒。鎖是一種銅鎖,鑰匙長長的,末端彎上去,中間有個缺口,開鎖比較方便,其實在那個時候,鎖不鎖門都不會丟東西,一是家家戶戶都窮,沒什麼可偷,二是那個年代社會治安好,幾乎沒有小偷小摸的人。假如誰家借東西,主家不在家,會告訴鑰匙在什麼地方放著,任自己去取。村裡人藏鑰匙一般兩個地方,一是門頭頂,二是窗台上的鞋裡。
房子的大門都是兩扇木門,但並不直接到地面,下面還留著空間,有10多公分高橫著的一個門檻,嵌在兩邊門墩兒的槽中。講究的,那槽子得是青石所制。其作用是用來防止爬蟲進入、雨天時雨水倒灌,同時也是分別內外的標誌。
小朋友是不喜歡門嵌子的,因為人小腿短,邁著費勁,還容易絆倒,淘氣的就扶著門框踩著過去。不過家鄉有句俗話:「站門嵌子,不長辮子」。不光指的女生,男生也是,估計是清朝傳下來的吧,那時男性也有辮子。其用意就是提醒小朋友不能踩門檻,尤其是串門走親戚,那更是禮節家教的表現。
如果有人說某某家「門嵌子」高,是說那一家人自視甚高,通常不跟一般人家交往的,求他辦點事往往不會答應。相應地,大家知道他家「門嵌子」高,一般來說也不上他家的門。
再後來,慢慢地有了磚瓦房。磚是由土坯燒制而成,草屋頂逐漸被瓦屋頂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