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

大結局!

抱歉,又見大綱似結尾!)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萬曆帝駕崩。(

隨即,太子朱常洛繼位,年號泰昌。

本來以為新君繼位,會有一番作為,不想登基大典后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

結果,泰昌八月一日登基,九月一日就駕崩了,做了一個月的短命皇帝。

隨後,新太子朱由校在群臣的簇擁下,匆匆登基了。

在朱常洛父子登基為帝的背後,有幾個人出力甚多,不可忽略,這幾個人分別是東林黨人楊漣,安徽人汪文言,以及東宮大太監王安。

王安在內,汪文言居中策應,一干東林大佬在外做奧援,楊漣身為急先鋒,赤膊上陣,最終以所謂的紅丸案將內閣大佬方從哲趕下了台,東林黨仗著扶持兩任皇帝上位的功勞,一舉掌握了朝中大權。

這其中,楊瀾的姥爺魏忠賢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因為和楊瀾的血緣關係,楊瀾被貶出京之後,魏忠賢被萬曆帝趕離了皇長孫朱由校身邊,走投無路之下,他投靠了朱常洛的寵妃李選侍。

泰昌駕崩之後。李選侍孤苦無依。想要成為皇太后。以免後半輩子在冷宮度過。然而。宮外地東林黨人似乎對她並不在意。在這種情況下。爆了所謂地移宮一案。

最終。李選侍一方敗下陣來。她最終沒能當上皇太后。九月初五日。她抱著皇八女。徒步從乾清宮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仁壽殿鸞宮。

之後。在移宮案中站在李選侍一方地魏忠賢自然沒有好果子吃。在宮中被大太監王安打壓。多方掙扎。乞求。這才勉強保住了性命。

天啟登基之後。東林黨掌握了朝政大權。齊黨。楚黨。浙黨一系地官員大受打壓。朝堂上。風波四起。黨爭不斷。只不過。這種風潮短時間內還影響不到范縣來。楊瀾這個父母官未曾受到波及。畢竟。他已經被貶出了京。政治前途似乎不再光明了!

然而。楊瀾也有楊瀾地麻煩。

天啟二年五月。聞香教徐鴻儒叛

他率眾在巨野西部、城南部和范縣、催陽起義,用紅巾為標誌,義軍展到o萬多人,先後攻佔城、鄒縣、膝縣,掠運河僧船,襲擊曲阜,天下震動。

范縣也在聞香教地攻擊範圍,楊瀾率領鄉勇擊敗了聞香教的進攻,然後,以蒙放帶來的山東響馬為骨幹,加上投誠的雙龍寨一干人等,組織了數百精騎,晝伏夜出,趕了數百里,趕到徐鴻儒中軍大寨前,在凌晨時分起攻擊,直取中樞,擒獲徐鴻儒,一夜之間,數萬聞香教眾分崩離析,四散而去,這時,朝廷地平叛人馬才剛剛從衛所開拔。

天啟登基之後,並未忘記楊瀾這個臣子,多次要求將楊瀾調回京城,只是,這時候,東林黨大權在握,不曾理會他地意思。

楊瀾立下大功之後,天啟繞過內閣,將其暗中調回京城,這時,魏忠賢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性命隱隱不保。

當時,東林黨在朝廷上勢力龐大,對齊,楚,浙餘黨窮追不捨,氣焰囂張,王安在內為其奧援,兩內外結合,掌握了大權,天啟對其隱忍不。

楊瀾進京之後,與天啟秘密見面,隨後,在魏忠賢的幫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王安拿下,剷除了他在宮內和東廠的勢力,魏忠賢掌握了宮中和東廠大權。

宮內的援助被剷除,東林黨自然不甘心,可惜,魏忠賢等人是領了皇上的旨意,外臣也無法干涉內宮,東林黨內部地意見不一,大多忙於打壓朝堂上的政敵,不曾將注意力放在魏忠賢身上。

這一年,在天啟地強力要求下,楊瀾回到了京城,在兵部任職,一個小小的職方司主事,與同為職方司主事的袁崇煥成為了同僚。

當時,被東林黨打壓的齊,楚,浙餘黨在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權勢漸漲的魏忠賢,這便是史上所稱的閹黨,楊瀾身為魏忠賢地外孫,又是朝廷的官員,自然在其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置。

經過一番激烈的黨爭,有皇帝當靠山地閹黨佔據了上風,東林黨的激進份子,如楊漣,左光斗等人死地死,貶的貶,大有煙消雲散之勢。

不過,天啟不是傻瓜,以他的師傅孫承宗位代表的保守系東林黨成員仍然在朝堂上佔有一席之地,閹黨眾無法徹底統攬朝局。

內部的鬥爭告一段落了,外患的威脅卻越來越大了。

從天啟繼位以來,關外的建奴對大明朝的襲擾是越來越多了,力度也越來越大,邊關不穩,朝堂上的大員們一個個焦頭爛額。

這時,楊瀾仍然留在京城,時任兵部侍郎,袁崇煥則已經領命出關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當時正是廣寧大敗,大明朝盡失關外之地之時。

袁崇煥任職后,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遠圖恢復。

他疏言:「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佔據,袁崇煥便

內。

朝廷採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后金。

一些蒙古部落領接受了「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王在晉又令袁崇煥往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遼民流亡、失業。

王在晉當時商議在八里鋪築山海重關,袁崇煥以為不妥,上書朝廷,力爭。朝廷命大學士孫承宗親往視察。

六月二十六日,孫承宗抵山海關,駁回了山海重關之請。孫承宗召集關內外眾臣公議,閻鳴泰主守覺華,袁崇煥主守寧遠。孫承宗實地考察后,認為寧遠乃山海天然重關,聽從袁崇煥之議。

同時,孫承宗也聽取了袁崇煥的意見,認為王在晉身為遼東經略不稱職,於是,向天啟上疏,自承經略遼東。

當時的建奴領努爾哈赤鼠目寸光,一心劫掠,不曾佔據關外領土,於是,在孫承宗等人的努力下,大明朝重新奪回了關外領土,袁崇煥在寧遠築城。

天啟五年孫承宗,遣兵分駐錦州松山杏山等城,同年,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自后金逃歸地「降虜生員」的話,派兵渡柳河,襲取耀州,中伏遭敗。因柳河之戰,孫承宗屢次遭參,請辭。十月,兵部尚書高第經略遼東。

隨同高第同行的還有楊瀾,高第為遼東經略,楊瀾為其副手。

表面上,高第是領,實際上一切都聽楊瀾之言,只是,楊瀾年歲太淺,魏忠賢無法將其升為主帥,因為魏忠賢和楊瀾的血緣關係,天啟帝也不想楊瀾掌握兵權,故而,楊瀾為副手。

高第怯戰,想要大軍全部退回關內,不過,他地建議做不得數,最後,一切軍令政令任由楊瀾,他只負責蓋章罷了!

楊瀾在京城任職時,在他地干預下,工部的匠戶營經過了一番改革,火器等物比原有的大明時空精良了許多,他的一千家兵都是熟悉火器,到了遼東之後,他募集遼民,編練新軍,以家兵為骨幹,組成了數千全火器的軍隊,同時,騎兵,步兵也編練了數萬之眾,有京城魏忠賢地支持,雖然也遇見了不少困難,不過,都被他一一克服了。

天啟六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渡遼河。右屯守將周守廉逃,松山等處守將左輔亦燒毀糧儲廬舍而退。

楊瀾軍親赴前線,派一部駐守覺華島,加強防禦,自己則率軍親臨寧遠城下,解寧遠之圍。

建奴攻寧遠不下,分兵攻擊覺華島,因明軍早有防備,雖然海面結冰,建奴從冰面渡海,卻也未曾佔到便宜,不得不退兵。

楊瀾率軍迂迴到了建奴後方,乘機向建奴起攻擊,建奴大亂,努爾哈赤被炮火擊傷,軍心不穩,不得向後撤退,因為寧遠城的守軍未曾出外夾擊,建奴損失斷後地余部,撤回了遼陽。

同年,努爾哈赤傷重不治,各子開始了奪位之爭,楊瀾率領明軍向後金佔領的地盤起進攻,佔據地盤之後,立刻築城,修建各種碉堡,因為水泥的運用,築城比較容易,漸漸壓迫后金的生存空間,讓建奴的騎兵無法衝起來。

天啟八年,明軍進逼遼陽,后金經過一番內亂之後,皇太極上位,這時,楊瀾率軍奪下遼陽,進逼瀋陽,建奴在戰和退之間猶豫不定。

皇太極派人向楊瀾求和,楊瀾本不許,然而,這時,天啟帝落水生病,病重卧床,楊瀾得到了後方自己人的密報,知道天啟帝過不了這一關,於是,假意同意皇太極地求和,率軍回師遼陽,以趙率教鎮守,自己則率領數百親衛星夜秘密返回京城。

天啟七年八月,天啟帝崩,群臣準備以信王朱由檢繼位,在楊瀾的建議下,魏忠賢以天啟帝有遺腹子為由,不許,在他地支持下,閹黨眾和支持信王的文官集團生了爭鬥。

東廠,錦衣衛大肆出動,封鎖京城,信王朱由檢被軟禁,支持他地文官被紛紛下獄,十一月,皇子朱慈鑫出世,是為逢興帝。

大明朝對后金實施堅壁清野,經濟封鎖,皇太極多次攻擊遼陽,不果,逢興三年,明軍攻克瀋陽,皇太極率殘部退回赫圖阿拉。

逢興五年,明軍佔據赫圖阿拉,皇太極陣亡,后金亡。

同年,楊瀾因為滅亡后金,稱王,也是這一年,魏忠賢過世。

這年年末,逢興帝禪讓,楊瀾稱帝,國號中華。朝堂上那些所謂的硬骨子文官被楊瀾殺地殺,貶的貶,剩下的多為他的心腹,他並未受到強烈的反對。

這一年,南京的群臣推選洛陽的福王為帝。

中華二年,華軍攻陷南京,福王降。

於是,天下一統,工業革命在東方提前爆。

(全書完)

本書匆匆結尾了,嗯,對不起各位讀大人,在此致以最誠摯的歉意!多謝各位大人過去的多番支持,梧桐鞠躬下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奪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奪明
上一章下一章

大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