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5 章
貞文帝已過五十知天命的年紀,精力大不如從前,他似乎已然到了風燭殘年之際。
雖並未明言昭顯,但貞文帝的言行處事之中,已透出幾分信奉『神仙果位『的跡象來。一些經年老臣,已經察覺出來幾分了。
所幸,皇帝不是沉迷修仙煉丹,追求長生不老,而是信奉『輪迴轉世『、『神仙果位『、『功過輪迴『……
如此一來,皇帝為追求功德圓滿,只會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以求在凡間歷練的這一世能完滿無缺,逝世后能回歸神位。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自從貞文二十年冬季大病一場之後,貞文帝較之以前,反而更加勤勉政事、銳意進取了。
貞文帝原先就是一個明君,腦子又並未病得糊塗。如此情況下,這幾年的朝野,甚至重新煥發出生機來,頗有幾分貞文帝初登基那幾年的景象。
......
黎池離京近兩年半,如今歸來初次面見皇帝,覲見禮儀這些,他是沒有忘記的。
因為久未拜見皇帝,黎池為表思念和尊敬,進入乾清宮之後,就對皇帝正經地行了三跪九叩大禮。
「臣黎池,拜見陛下!」
三跪九叩大禮,是最敬重的禮節,拜天、地、君、父、師可行。然而這樣的大禮,在大燕平常是不用的,即使平時上早朝,也只是五拜三扣之禮。平常只有在冬至祭天,元日大朝會時,才會行此大禮。
然而,似黎池這樣離京多年後,回京面見皇帝的,是要鄭重行禮的,以表示臣服和忠心。五拜三扣之禮,或者三跪九叩之禮,都可以行,全憑自己選擇。
黎池選擇的,就是三跪九叩的大禮。
離京兩年多,黎池的溫雅氣質之中,又歷練出了兩分鋒利陽剛,較之以前的溫雅俊美,倒不好分出高低。
但是,如今多出來兩分鋒利陽剛的黎池,同樣神情尊敬且誠摯的情況下,向皇帝行此大禮時,額外增加了一些『行出由衷『的光環。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好比一個精兵與一個將軍,將軍的臣服比之前者的,要更加令人有成就感。
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不是幾十秒或一分鐘就能完事的。在黎池行禮期間,隨侍在皇帝身邊的張忠抄手垂眼,隱在恭順眉眼之下的眼珠,在恭敬而鄭重地行禮的黎池,與神情中滿意更甚的皇帝之間,轉了個來回。
張忠暗忖:這黎大人離了京城兩年多,可還是一樣會來事呢!
黎池終於行完三跪九叩的大禮,坐在龍案后的皇帝起身,走到面前,親手將他攙扶起來。「和周,快起,來這邊坐下。」
雖皇帝將黎池拉著到一邊的椅子前,示意他坐下,黎池也依舊恭敬地站立,等皇帝走回龍案后坐下了,這才坐下。
這些恭敬謙卑的禮儀,黎池是刻在了骨子裡,幾乎已成本能,並不會因為兩年多未回京,以及皇帝此時的厚待而得意忘形。
「和周坐下吧。」
「謝陛下賜座。」黎池依言坐下。然後看向龍案后的皇帝,心中一震,皇帝真是消瘦了許多,面色看著憔悴得很。
羊城距離京城天高地遠的,通信不便,趙儉與他一年能通兩回信。以前趙儉在信中已經說過,皇帝得了一場風寒,大病一場后精力不似以往了。
他倒是沒想到,這病竟兇險至此,皇帝看著似乎直到如今都還未好全。
「和周去南方呆了兩年多,此次回來看著精瘦不少,這一趟也不輕鬆吧?」貞文帝寒暄道。
如今見皇帝顯然是遭遇了一番病痛的樣子,黎池一時之間拿不準,皇帝的性情有無改變,又是否因病而生出了什麼忌諱?
這些黎池都不知道,回京第三天就被召進宮裡來了,還來不及與趙儉見面聊一聊。不過他與趙儉同樣是兩年多未見,也不知儉王有無改變。
這就是外放地方的弊端了,消息遲鈍,恍如被堵塞了兩隻耳朵一般。
黎池只好依舊用以前的態度,再提起兩分謹慎來,小心地回答:「承蒙陛下體恤,因南海商貿司的籌建,在離京前就已得了陛下的批正,之後的事情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倒是並不累人。」
貞文帝:「和周你啊!幾年過去了,你依舊還是那個黎和周。」不喊苦亦不叫累,只一心辦公。
與皇帝說話時,直直地盯著皇帝看,是失禮的行為,但一直低頭不看皇帝,也是不對。黎池極快地看了皇帝一眼,然後稍微垂眼,看著是看著皇帝,其實並未直視,如此就顯得恭順無比。
也就是這一眼看到的皇帝神情,再結合皇帝的語氣,黎池心中已有計量。
看來,雖兩年多沒在朝中,但皇帝似乎並未忘記自己這個六元及第的臣子?不過也不奇怪,雖他很久沒有在皇帝眼前晃了,但他的實績擺在那裡,不然也不至於會在他還未回京的時候,就已提前定下他的官職升遷。
事實上,黎池以為兩年多未見,當初那些君臣舊情已經被時間磨滅了,如今的他是在靠實績說話,這種想法是有些不對的。
世間的諸般情誼,在時間的醞釀之下,要麼釀酸了成醋,要麼釀香了成酒。時間和距離,可以磨滅情誼,然而也可以讓硃砂痣不成蚊子血,讓白月光不成飯黏子。
貞文帝對於黎池君臣之誼,就是這樣。這兩年多的時間,非但未磨滅掉皇帝對黎池的欣賞,反而還歷久彌堅。
這兩年多時間,黎池雖隔得天高地遠的,但功績卻時常傳來,並不是悄沒聲息的。如此一來,時間和距離產生美感,貞文帝已經在心中對黎池完成了美化過程。
一句『幾年過去了,你依舊還是那個黎和周『,可見一般。
「雖和周你隔上個半年,就上奏一封奏摺。但那都是嚴肅的正事,朕也盡都知曉了,可不知有甚趣事,可說來一聽?」
黎池現在還拿不準,在這兩年多時間裡,皇帝是否變了性情,此時是否是真想聽逗樂的事?
既然已大概能確定,皇帝似乎對他還存有幾分滿意,那仗著這一點,就摻和著回答吧。既然今天主要目的是述職,雖皇帝似乎是想聽趣事,但正事也是要說的。
於是,黎池將發現土豆、紅薯、玉米和棉花的前後,以及建造商貿司時的三兩事情,用輕鬆趣味的語言和風格講了出來。
如此,既滿足了皇帝想聽趣事的要求,又拐彎抹角地彙報了公務。
「籌建南海商貿司的大多事情,都是依照計劃行事,唯需認真和仔細罷了,倒無甚趣事。不過也還有幾樁事,如今想起來也算是趣事了……」
之後,黎池就將土豆、紅薯、玉米和棉花發現前後,以及種植的事情,當成趣事講了出來。
「……如今想來,真是如有神助、天佑大燕,又蒙陛下聖佑,才得了這幾樣飽腹之糧。」
黎池講述完之後,結尾的這句話,原本不過就是照例恭維一波罷了。這一句話,就跟『噫吁嗚呼『這樣的語氣助詞一樣,雖起了作用,卻並無多大實意。
然而,看皇帝的神情,竟......好似是當了真?
貞文帝彷彿深以為然的樣子,「和周你、朕以及大燕,確實是如有神助,煤炭鍛尖兵利刃,水泥築江河堤壩,海外豐產糧食飽百姓之腹,還有和周所說棉花,可免百姓冬季寒凍之苦。這些種種,又何嘗不是如有神助呢?」
聞言,黎池心中猛地一震!!莫不是自己哪裡露出了端倪,以致讓皇帝疑心自己的來歷?!
不,應該不至於。
因通過驛站書信往來,保密安全不能保證,所以儉王趙儉每次通信用詞都很謹慎。但一旦回憶儉王上一封書信的部分內容,再結合一下皇帝當下的情況……
一、大病一場,或許已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二、年逾五十,已是晚年。三、認同『如有神助『之說。
皇帝現在,或許是在迷/信?但又沒有聽到皇帝沉迷修鍊仙丹,追求長生不老的傳言,據說還很勤政?
此時黎池與眾多經年老臣的想法竟對上了,所幸皇帝應該沒有沉迷修仙,沒有亂吃仙丹。
「雖因臣之願望過於宏大,從而有些羞於啟齒,但臣之所願,確實是願天下平民百姓能吃飽穿暖。如今有了高產糧食,有了棉花,就有了讓百姓吃飽穿暖的可能,這前景過於美好,若讓臣相信有神靈庇佑,臣也是相信的。」
既然皇帝似乎相信有神靈襄助,黎池也不吝嗇似是而非地附和兩句。
黎池所說願望,算是他此生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真心之言。有人想當俠義大俠、救世英雄,而黎池穿越這個落後時代之後,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格外大公無私。
大公、大義,並不就等於虛偽,讓平民百姓吃飽穿暖,確實是黎池的政治理想。當然地,黎池也確有利己的一面,他的職業理想是位極人臣。
貞文帝人老成精,並未老眼昏花,他未從黎池的言語、神情和姿態之中,看出一絲一毫的虛偽。
因此貞文帝斷定,黎池所說,確實是他的肺腑之言。
和周這人,果然是一個純粹的人。
「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亦是朕為帝的畢生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