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 寒門 門閥
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我覺得我得解釋一下漢末的世家寒門與現在廣義上也同樣合併到世家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東西,門閥。
首先說世家的區別。
這裡面要著重解釋一下世家的巔峰從來不是那所謂的唐初,包括現在絕大部分人知道的五望七姓等等,這個玩意他不屬於,甚至可以說他就不是世家。
這個東西他叫做門閥。
而且他們也不是最牛逼的,最牛逼的是關隴集團,同樣也是門閥....
先說世家是什麼,世家這個詞語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世家列傳。
但是那個時候的世家更多的說的是豪強勢力與當年的天下諸侯,他們並非是我們腦子裡所知道的那個世家。
按照現在書中來說,世家就是說有家學傳承,能夠給人基礎的教導,提供外出遊歷求學的機會,並且家中世代在朝中為官,有具體且可實行的舉薦途徑。
這,叫做世家。
而寒門,在漢末之前說的就是那比較低下的門第世家,或者說是祖上闊了,但是已經不行了的門第世家。
比如琅琊王家....當時琅琊諸葛家還是有待商榷....
不過諸葛家聯姻這個事兒,有其他的說法,這個就不在這裡細聊了。
但是為什麼說這個寒門在漢末三國就不能用這個概念了,這就是現在作者小說之中出現的幾個人了。
陳太丘,管幼安。
有教無類這四個字最先出現是因為孔子,就是現在被營銷號們罵成孫子的那個聖人。
儒家後人不孝,這一點沒的說,但是不妨礙孔夫子有一件事情值得所有人的認可,那就是他確實是開創了有教無類。
或許他做的也不夠,或許他也沒有做到他說的那個樣子,最起碼他給了天下老百姓一個出路。
請記住,這不是說的寒門,是說的老百姓。
是沒有家世,沒有門第,沒有一個靠譜的祖宗,是一代代想盡辦法才能勉強活下去的那些老百姓們,也就是.....我們。
但是有教無類這句話並沒有隨著時間的場合消失不見。
學問被世家豪族收攏其中,然後知識和土地人口一樣,成為了世家大族世世代代都要守護的東西之一。
但是陳太丘和管幼安兩個人改變了這個現狀,他們做出來了一個選擇。
那就是敞開自己的家門,然後帶著家中的子弟,去說服其他的知己好友,讓大家將自己的家學拿出來給這世間所有想要學習的人去學。
當然,老百姓還是會有人說,我們要耕種,我們吃不飽飯,我們沒錢沒能力沒時間。
這種理由充斥在各個年代之中,但是終歸還是有人,且不止一名真正的貧民因為他們而有了些許學識開闊了見識。
豫州百座城池,全部都掛著陳家三父子的畫像,這不是因為他們位高權重,也不是因為他們是這天下的三君。
而是因為他們給天下人一線希望。
或許他們父子三人這輩子也不能再在朝堂上立足了,因為他們破壞了規矩,破壞了世家乃至朝堂壟斷學識的這種現象。
但是不得不說,這年頭的世家哪怕已經逐漸到達了巔峰,他們仍然要臉。
他們不但縱容了家中的子弟去跟隨他們,更是給了陳太丘最大的尊榮,甚至於他死了之後給了他世間罕見的殊榮。
至於罕見到了什麼地步.....參考袁爺爺去世的時候,兩者相差不多....
沒有可比性,因為不再一個領域,但都是公認的偉人。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這個時候的寒門就包括的很雜了,不僅有沒落的家族,還有真窮的那群傢伙。
這也就是為什麼寒門子弟中,有的賊拉能活,卻也有不少人早喪。
說白了那些真正的寒士出身的傢伙,他們的底子還是太差了。
當然這也不用多說。
接下來要說的,可能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這是事實。
那就是門閥,也就是我們記憶之中的那群打著世家的旗號,不給百姓活路,斷絕上層建築和無限制的欺壓百姓收攏土地的那群人。
這些傢伙,並非是九品中正制的那群人,而是塢堡。
當初九品中正制是為了定才品而非家品,第一次出現問題是曹丕為了制衡越來越強大的世家團體更改了九品中正,用來分化了世家。
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他執政七年的時間,搞定了無數問題來看,除了武功之外,他都是很靠譜的。
但是他和曹叡不到二十年先後死亡。
這給了司馬懿機會,在高平陵之後,司馬家為了得到天下世家的支持,徹底的將九品變成了家品的審核。
從而得到了天下世家的認可,畢竟天下終將一統,他們也需要早日給自己定個位置。
等到了衣冠南渡之後,這事兒乾的就更加的操蛋了。
慢慢的他們就有了門閥的雛形,也就是不要臉了。
他們不再遵守自己的規矩了。
但是,這仍然不是主因。
門閥是如何形成的,並非是衣冠南渡,而是留在了北方大地,在南北朝時期,從抗擊胡人變成了順從朝廷的那些塢堡。
也就是被馬超滅掉的那玩意。
他們聚眾為城,自成勢力,漢末就已經出現了,田疇就是挺出名的一個塢堡之主。
他們有人口,有兵馬,有自保之力,甚至有自己的法律和規矩。
有自己的首領。
在南北朝時期,他們堅定的扎在了北方大地上,勢力越發的壯大,也慢慢地融合在了一起。
這些塢堡之主也就成為了門閥的雛形。
當然,乞活軍其實也是他們的衍生品,不過比他們稍微好點
門閥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要臉,就是他們不守規矩。
我用一句話形容過他們的德行。
世家好歹還是要臉的,門閥是臉都不要了。
說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漢末荀家的族人想要向出仕成為朝廷一等一的人物,他需要經歷幾個步驟才行。
第一,他需要學有所成。
第二,他需要經受住其他人對他的詰難。
第三,有了這兩點家族或者其他人對他進行宣揚,也可以誇張的吹捧,但是他得有點本事經得起吹捧才行。
因為這年頭不少人都和金庸武俠小說里的某些龍套一樣,就等著找這種人的事兒上位。
大家也都是默許的。
第四,朝廷或者州府徵辟,放到地方或者屬官的位置,干幾年。
這個過程之中,他就算是用家族的錢糧補貼,他也得干出個人樣在接下來的考核之中讓朝廷看出來他幹得不錯,百姓日子不錯。
第五,再次吹噓功績,說他可說也可用,成為真正的名士名臣。
而門閥就簡單多了。
比如現在某些公眾號和某些小說吹出來的,白手起家隋文帝,他就是標準的門閥出身。
年十四,京兆尹薛善闢為功曹。十五,以太祖勛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十六,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周太祖見而嘆曰:「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
簡單點,十四歲被徵辟當功曹,十五歲當車騎大將軍,散騎常侍加上儀同三司。
十六歲再加一個驃騎大將軍,開府
說實話,就這個玩意霍去病看見了他都哆嗦啊。
福澤後代這個事兒早就有了,畢竟老子拼死拼活,他不為了孩子也說不過去。
但是世家也好,朝臣也好,在門閥這玩意出現之前,大家的底線是。
你給個侯,列侯也是侯。
實在不行,你給個閑散陪在皇帝身邊的什麼侍中啊,秘書郎啊這一類的。
但是到了門閥士氣,大家已經變味了。
這個時候,德行就已經不在了,說白了沒有的德行管著你了。
利益至上,在隋朝就已經奉行了。
而這個根源有很多,漢末的小冰河,不自私就活不了,曹孟德的招賢令再次給了德政一個致命打擊,最後九品中正制被玩歪了。
然後五胡亂華直接讓德行成為了笑話。
最終,世家,寒門,門閥已經分不出什麼東西了。
或者說後代們已經懶得分了。
作者在這本書的其中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希望在那個德行尚且還存在,儒道還沒有完全走歪的時候,能夠讓德行繼續存在於世。
因為德行並不是麻煩和規矩,也不是繁瑣和迂腐。
反倒是讓我們這種真正的百姓,或者說下位者能夠更好活下的一個出路吧。
行了,這個解釋就到這裡,有問題群里聊。
另外明天還有番外一篇。
周六開始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