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朵飄零的花:東莞打工妹生存實錄 第1章
倘若,每一個遠離故土的男孩都是一株無根的草;那麼,每一個身處異鄉的女孩就是一朵飄零的花!
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於打工者特別是打工妹這個群體,一直存在諸多偏見和歧視,人們習慣於用獵奇或鄙夷的目光來猜度我們的生活。我的這篇自述,是最全面、最真實的打工者生活寫照。
――――題記
常常看到報紙媒體關於打工仔、打工妹生存狀況的報道,不知是什麼原因,這些報道更多的關注於打工妹。在這些報道里,打工妹不是愛慕虛榮做了小姐或填房,就是環境惡劣到無法生存,過著暗無天日、豬狗不如的生活。做為一個在珠三江打工多年的女孩子,每當看到這些不實的報道,我總是非常氣憤,為自己,也為許許多多在工廠里安安穩穩打工的女孩子們。
因為這些報道和事實出入非常大。現在的媒體,總將眼光放在那些特殊案例上,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一群體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做為一個資深的打工妹,我覺得自己有必要也有義務將真實的打工妹生活狀況呈現給那些對這一群體誤解的人、媒體和社會。在寫下上面這些話的時候,我心裡非常鬱悶。因為本身打工仔、打工妹這些詞語就是對我們這一群體的蔑視!
珠三江一帶在改革開放之初,對所有外來工的稱呼一律是「北仔北妹」、「撈仔撈妹」或「打工仔打工妹」,前兩種稱呼中的侮辱和歧視讓人一目了然。所以到後來只保留下現在通用的「打工仔打工妹」。
到後來,「打工仔打工妹」似乎專指一線工人,即所謂的藍領。而非一線人員,則變成了灰領、白領及金領。但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如果按照字面意義上的理解,打工,只要不是自己做老闆的人,都屬於給別人打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所謂的灰領、白領及金領統統是打工仔打工妹。甚至包括公務員,他們自己也不是老闆,他們是在為政府打工,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務員也是打工仔打工妹!
但非常遺憾的是,這些自己本身是打工仔打工妹的人們,他們從不承認這一點!
既然如此,我所代表的便只有狹義上的打工仔打工妹了,我要把我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呈現給大家。現在所謂的打工仔打工妹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我想讓人們對我們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社會和政府能給予我們更多的關注!
我出生在四川盆地中部一個叫槐樹坪的小村莊。槐樹坪既不是開闊的平原,也沒有名川大山,到處是綿延不絕的丘陵地帶。丘陵的形狀正如人的相貌一般,有的溫和,有的嶙峋。在我還小的時候,站在丘陵上往下看,一條條溪流碧綠如玉,歡快地繞過槐樹坪,流向不知名的遠方。村前屋後到處是綠油油的水稻、黃燦燦的油菜花以及隨風搖曳的蘆葦,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腥香和青草的芬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寧靜而安祥。
那時候,槐樹坪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小村,人們都還住在祖輩遺留下來的小屋中,這些小屋都是由泥坯蓋成,上面鋪著稻草。小村不知經歷過多少朝代的風雨浸濁,早己和腳下的土地融為一體,幽暗而靜默。在村口望進去,村尾就成了一團灰黑的東西。人一走進小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樹葉繁茂的老槐樹,左邊一口水井,右邊一個祠堂。井邊整天嘩嘩啦啦地飛濺著晶瑩的水花,把女人們的笑聲和歌聲傳得很遠很遠。
特別是到了夏夜,村裡的狗們對著天上的月牙兒直著脖子「汪汪」地叫。村裡的人們則扶老攜幼聚在那棵老槐樹下,搖著半舊的蒲扇,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最熱鬧的時候。有的孩子靜靜聽大從講著很久以前的故事,有的則歡快地追逐嬉戲,即便是再調皮的孩子,家人也不會喝斥。
槐樹坪的土地十分肥沃,除了每年兩次的雙季稻外,還盛產上好的蘆葦。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葦芽便如一枝枝綠色的箭,彷彿是眨眼之間,便從土地里冒出來。剛冒出的葦芽是可以吃的,剝了一層層皮,便露出了裡面嫩白如玉的。特別是葦芽炒辣椒,有點苦,但味道十分鮮美。
再一場春雨過後,便出冒也一尺多高,葦子葉尖而長。到了五月,蘆葦就有了一丈多高,葦葉寬寬大大,端午節正好用來包粽子。冬於到了,葦葉黃了,便開滿雪白的蘆花,蘆花毛絨絨的,風一吹,千朵萬朵,漫天飛舞。蘆花飄揚的時節,家家戶戶便開始砍蘆葦編葦席,幾乎每家都有一兩個編葦席的好手。雙季稻一半交公糧一半留著自家吃,多數人家是靠編葦席賣的錢換得油鹽醬醋,日子過得拮据而寧靜。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村變得不平靜起來了。很多人丟下祖祖輩輩留下的土地和編葦席的手藝,翻過延綿不絕的丘陵,到外面的世界去了。他們憑藉農民的吃苦耐勞精神,在城市或城市的邊緣,干最臟最累的活,不分白天和黑夜。他們毫無保留地參與城市建設,卻還要忍受著數不清的白眼和屈辱。他們通常做的職業多是被人稱作下賤的,一般是建築工人、裝修工、搬運工、棒棒工、保姆、修鞋補鍋、流水線工人、保安、礦工以及各種各樣的小商小販。
這些人外出打工后,家鄉屬於他們的責任田因為無人打理,原先長滿莊稼的土地便荒蕪起來。土地失去了主人,任由一片片的野草瘋長開來。幾年後,外出打工的人們便會回來,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推倒住了幾十年的泥坯房,在自家荒蕪的田地里蓋起了一幢幢平房。於是,布滿平房的地方便成了新村,原來的地方便成了老村。
轉眼之間,老村便只剩十來戶人家了。水井邊長滿了青苔,石磨也廢棄了,滿是腐爛的落葉。就連那些泥坯房,似乎也在一夜之間蒼老了,調皮的孩子一扒拉,牆上乾枯的泥沙便會刷刷地往下掉。很多人家為了多佔一份宅基地,老屋就廢棄在那兒,牆上塌陷的洞口深深的,結滿了蜘蛛網。人一走進老村,世界似乎一下子變得清靜了,彷彿與世隔絕一般。
留在老村的人,或是出不去,或是老實到不敢出去的。守著幾畝薄田,養著幾頭家豬,編編葦席勉強渡日。不幸的是,我爸爸就屬於老實得不敢出去的,所以我們家便成為留在老村裡的十來戶人家之一。
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每天早出晚歸,辛勤耕耘,不但連溫飽都不能解決,還要到處借債呢?他們的勞動成果到底哪裡去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