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眾臣朝堂爭議,王岳成棋子
當王岳這一邊成功撤退到奕山關,並且布置防禦的時候,王岳發出的告急文書終於通過了八百里加急的快馬到達了京城,被送給了兵部尚書丁嗣滄,並且將於第二日在朝廷之上上奏。
丁輝和張何兩個人此刻正在密室當中進行著一場爭論,以他們兩個人的勢力,早就已經知道了邊關的情況,張何嵥叛變,奕山關岌岌可危,這些消息他們早就已經知道了,而且不僅如此,他們知道的遠比朝堂上,甚至邊關奮戰的大梁將士都多。
因為他們之前那個賣官的錯誤策略,五大游牧民族都在大梁的軍隊系統當中佔據了一個比較大的位置,而且幾乎都是手握兵權的位置。他們之前也對此有所防備,留下了副職進行警戒,但是畢竟書生不知軍事,在朝廷當中,也許這個方法會有所奏效,因為朝廷大臣們之間的鬥爭還是可控的,一旦丁輝和張何出手,一般都可以解決問題。
但是,在軍隊當中,卻不是這樣子,在軍隊當中,一旦你有了兵權,你就擁有了權利和地位,就好像王岳在奕山關的各個校尉當中,擁有著最高的地位,原因就是他擁有著人數最多的部隊和最精銳的士兵。所以在軍隊當中,用一個沒有任何兵權和地位的副職去制衡一個擁有著兵權,極高地位的正職,簡直是愚蠢透頂的行為。
他們的防備並沒有任何作用,大梁的各處邊關都出現了和張何嵥類似的事件,而且大部分的邊關都沒有向王岳這樣悍勇,在軍隊威望極高,能夠力挽狂瀾的將領,所以大梁的各處邊關已經岌岌可危,還有抵抗能力的,就只剩下奕山關和位於北部的最長,最強的大關――潤清關。
「丁大人,現在情勢已經不可挽回了,我們當時的錯誤已經鑄成了大錯,那些朝廷當中和我們不是一條心的大臣也已經隱隱顯示出了反擊的態勢,我們地位不穩固啊,我們現在一定要推出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把所有的過錯都拉在他的身上,不然我們自身難保啊!」心急如焚的張何首先開口了,在朝廷混了那麼久,他當然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一旦鬥爭失敗,他可就身敗名裂,而且連全家都保不住了。
丁輝此刻也是滿臉凝重,作為內閣首輔,他可謂是為官多年,精通官場的套路,他自是知道現在事情的嚴重性,萬一沒有處理好,不但自己身敗名裂,連累家人,而且連大梁的邊關都會不穩。
「現在我們能夠選擇的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現在的奕山關守將王岳,另外一個就是潤青關的守將吳越,兩個人如果論這一次的功勞的話,一定是王岳比較大,畢竟潤青關的事件是有驚無險,因為靠近京城,那名羌奴族姦細在還沒有發動兵變的時候就被拿下,故游牧民族的大軍並沒有給潤青關帶來太大的威脅。但是一旦我們把所有罪責都放在了吳越身上,那麼吳越很有可能會反叛大梁,投入羌奴族的懷抱,這樣子,我們北部的防線就徹底失去了,後果是我們承受不了的。但如果我們懲罰王岳的話,讓王岳成為替罪羊,對我們好處是很大的,首先,王岳如果叛出大梁,那麼王岳所屬的元州王家就算徹底垮了,那麼他那麼多代積累下來的財富就可以歸我們所有了,或者王岳留在了大梁,並且返回了家族,他的家族也會被之前強盛的時候得罪的對手聯合打擊,勢力受到削弱,不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所以不如這一次,讓王岳當替罪羊?同時,如果我們打擊王岳的話,兵部尚書丁嗣滄一定會迫於壓力,出口辯護,這樣子,我們就可以順勢打壓一下對我們不忠的大臣的氣焰!」
張何聽到了丁輝這一番剖析,頓時覺得眼前豁然開朗,似乎一切的難題都消散了,立刻諂笑著點了點頭,奉承道:「丁大人真是好計策,那這一次,就按大人說的辦!」
丁輝有些鄙夷的看著張何,心中暗自嘆息,其實他對張何是沒有一絲好感的,甚至還有著厭惡,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還是選擇和張何合作,不過這樣成為他們兩人決裂的一個推動因素。
第二天早朝之時,果然不出丁輝所料,兵部尚書丁嗣滄上奏皇帝他所接到的奏報,並且表達了希望朝廷儘快派出援兵,增援王岳的想法,同時也提出了藉此機會將王岳提陞官職的建議。
「陛下,老臣不同意丁大人所言,現在我大梁王朝國力強大,軍隊戰鬥力是有目共睹,在八十年以前,當時最為強盛的奕元族被我大梁天兵打得抱頭鼠竄,毫無還手之力,現在,雖然已經過了八十年,但是敵軍的戰鬥力就有這麼強?讓我大梁數十萬精銳天兵都打不過,還要請求增援,這不是笑話嗎?以臣之見,此次張何嵥等高級將領的叛亂和丁大人有重大的關聯,而且這個王岳,也很有可能是共犯!」讓丁嗣滄沒有想到的是,一開始就跳出來指責他的,竟然是兵部左侍郎耿寧,而且言辭如此犀利,絲毫不給面子。
「老臣也以為耿侍郎的話是正確的,此次敵軍入侵,連破我方數城,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我方高級將領叛變,這些高級將領,可都是歸屬於兵部管轄的,而兵部當中有能力做出這件事情的,也只有作為兵部尚書的丁大人了!」在兵部左侍郎跳出來之後,兵部右侍郎海陽也跳了出來,對兵部尚書指責道。
「臣以為兵部兩位侍郎的話過激了,指派高級將領,是整個兵部的事情,雖然兵部尚書負有主要的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責任都在兵部尚書身上,整個兵部都有責任!」在這個時候,看出苗頭不對的戶部尚跳了出來,嚴詞責備兩個兵部侍郎。
很快,丁輝一黨的文武大臣全部參戰,與丁輝等人不和的朝廷大臣也紛紛加入口水戰,雙方就圍繞著這一個話題進行了激烈的交鋒,一時間,整個朝廷似乎變成了菜市場,往日的安靜和秩序,被徹底拋棄了,雙方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了瘋狂的辯駁。
最終,雖然反對丁輝的那一幫文武大臣占理,但是人數上遠遠不及對方,還是敗下了陣來,只能無力地看著那代表失敗和不公平的聖旨被發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