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熟悉的場面
薄薄的霧氣氤氳著籠罩著秦嶺山脈,林間樹影參差迷離,錯落有致,清風陣陣。
五月初的關中平原,既沒有剛入春的料峭之寒,也沒有盛夏時期的炎炎浮躁與慵懶,溫和而不疏淡,熱烈而不拘束。
天空沉靜,草木欣然。
寅生走出了林間,上了官道,朝著周至縣城方向走去。
前些日子在葛陌村裡寅生唯一那一畝地產「西域作物試驗田」里,寅生已經將最為關鍵的玉米授粉工作完成了。雖然寅生內心也沒底,到底真正意義上的授粉流程是怎樣的,而且林間也沒有蜜蜂和蝴蝶那些可以幫忙授粉的小昆蟲類幫助,只能依靠自己人工授粉了。
雖然社會學老師曾經也講過,玉米這種植物反正是雌雄同體的,大致上就是自己「弄」一下自己,就抽可以穗子了!
於是乎寅生就拿個柳枝條做成的細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在幾個穗子花上統統刷了幾下下,也不知道操作對不對。這僅有的十來株玉米,寅生可不敢很粗暴的「弄」他們。
而剩餘的工作就交付給葛炎他們讓其幫照料著,也就是平日里多施肥,除草除蟲和澆水等日常工作了。
拜別村裡人就只身前往周至縣城,去尋找張伍德所講在周至縣城的樓觀台那位不務正業,不好好上班而去修道的涼州刺史李振峰了。
說起來寅生內心還有點納悶和不解。
修道?
修仙?
修真?
求長生?修仙網文看多了吧?
不過像這種不務正業的「市高官」真的好講話嘛?要不要整理整理思緒,摘選一些後世的修仙網文章節裡頭什麼練氣啊、築基啊、金丹啊羽化飛升神馬的各階修鍊大法來忽悠忽悠,說不定忽悠成功了可以某個一官半職的?
寅生嘴角抽抽,有點惡趣味了!
「站住!閣下來周至縣城做什麼的?請出示你的通關文書!」守城官兵將手中的長槍橫於寅生的身前。
「這位軍爺,失禮失禮!不好意思,方才在下走神了!」寅生連忙回道,迅速將其的「戶口簿」雙手遞上賠笑道。
寅生走到城門口直接往裡闖而沒有主動出示「手實」讓守城官兵「勘驗」被守城官兵攔下了。
「咦?看你身著打扮以為是西域人士,居然是葛陌村之人,失禮了!請入城吧,記住,閉門鼓后禁止外出,否則被鞭笞二十!」守城官兵也比較好講話,叮囑寅生道。
「感謝兄台,在下定當遵守!」寅生回道。
「還煩請問這位軍爺…」寅生欲言又止。
「閣下還有什麼事?」官兵疑惑地問道。
「上次在此處當值的陸仲謀陸校尉大人今日沒有當值嗎?我受村裡張伍德兄給其帶了點山貨特產。」寅生問道。
「校尉大人今日並未在此處當值,被調去鳳州城輪值,隔幾日才會回周至縣城。」守城官兵回道。
本來還想著借著此事請教一下陸校尉如何才能搭上那個不務正業「修仙」的刺史李振峰,那隻能從長計議了!
一邊想著一邊朝著上次住過的「悅來客棧」走去。遞給客棧老闆一枚通寶,在小二的帶領下走向了上次住過的那排客房。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待到「開城鼓」剛敲響完畢,寅生便出了客棧,朝著上次的縣衙方向走去。
昨夜時分估計下了點微微細雨,青石板鋪成的縣城主道還有點兒濕滑,雨後的空氣瀰漫著泥土的芬芳,街上已有來來往往的行人。
有抗著農具出城耕種的,有肩挑扁擔備著貨物販賣的,也有青衣長衫文人騷客手捏書卷三兩相伴外出踏青的。
翻開手腕,迅速瞄了一眼指針才剛剛指向7時10分,街上人已經逐漸多了起來。看來這個時代的人民還是很勤奮的的!
……
「晤……看來自己想岔了!尷尬!」寅生敲敲自己的腦袋,自言自語地苦笑道。
方才寅生前往衙門口詢問了下守門的衙役,被告知:
涼州刺史李振峰的確最近來周至縣關樓台修道,而此修道非彼「修道」。
樓觀台,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稱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是華夏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
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對唐初皇室通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據說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台授經,又名說經台。
貞觀初年,李世民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大興儒學,四處建立紀念孔子的廟堂,用重金和官職吸引天下的儒士。
貞觀四年,李世民派人主持儒家五經彙編後世所謂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
此次涼州刺史李振峰就是前來樓觀台修習學習儒家思想修訂「五經」的。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修訂書卷吧。
看來都是受了後世修仙網文的影響了,一說修道馬上聯想到修仙。
不過話說回來,樓觀台距離周至還有十來公里呢,一瞅天色還早,立馬動身前往樓觀台。
「嘿……嚯……」
「嘿……嚯……」
出城門口往西,在距離周至縣城約莫800米左右的樣子,看到了寅生熟悉的一片場景……工地!
估摸著約有五六十個勞工左右,喊著號子,光著膀子,一片忙碌的場景。
工地旁邊站著幾個身著官府人員樣子的打扮,不停地交談著,不時對著這些工作的勞工指指點點。
勞工們在工地上幹得熱火朝天,一些用麻繩套著石材往前拖運,一些用石錘一下一下地打著往地里打著木樁。
寅生停了下來,看著這熟悉的場面,嘴角露出了微笑,不過看了一會兒,眉頭一皺,向著這片工地走了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