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談判成功
當陸裕光的代表和袁世凱的代表將大概的談判事宜安排清楚了,畢竟將彼此的條件商談完畢的時候,正式的談判也就開始了,談判地點是在上海。
上海歷史悠久,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上海,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開始建城。「申城」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城市。他被楚王分封到原來吳國的地方。《越絕書》記載他在吳地(今天蘇州一帶)興修水利,當地人對他很尊重。春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稱作「黃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黃浦江」。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區,形成了上海最早的市鎮,又稱為「申城」。這是上海地區建城的開始。秦滅楚以後,在申城設立了海鹽縣,歸會稽郡管轄。終於在三國時期於佘山附近固定了下來,並更名為「華亭」,唐朝設縣,同時華亭縣北部的上海鎮也逐漸發展起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鎮建獨立縣。此日定為上海建城紀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於是上海和華亭成為雙城。明代在華亭、上海地區設立松江府。清代設立蘇松太道中後期依其駐地又俗稱為上海道,為清朝江蘇省下屬的道級行政區劃之一,轄管蘇州府、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順治年間駐地為太倉,康熙時期駐地為蘇州,雍正之後駐地為松江府下轄的上海縣。清初順治年間,設立分巡蘇松兵備道,轄蘇州府、松江府,隸屬江南省,道署駐太倉州。康熙二年,蘇松道改為蘇松常道,增轄常州府,道署隨之移駐蘇州。1667年康熙六年江蘇建省后,蘇松常道裁撤。1670年(康熙九年)恢復甦松常道。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改屬江鎮道,於是蘇松常道改名蘇松道。1724年雍正二年,原屬蘇州府的太倉州升為直隸州,於是蘇松道改名蘇松太道。
雍正八年,太倉、通州2直隸州成立太通道,於是蘇松太道再改為蘇松道,應江蘇巡撫尹繼善奏請,道台衙門也在這時從蘇州遷往松江府下轄的上海縣。當時的道台為徐永佑。乾隆六年,太倉州還屬蘇松道,於是蘇松道又改為蘇松太道。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蘇州府單獨成立蘇州糧儲道,蘇松太道轄境減少為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因而改名為松太道。嘉慶十三年,蘇松糧儲道和松太道再度合併成立蘇松太道,道台衙門仍設在上海縣城。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都被強辟租界或完全割讓,上海也不例外。1842年,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將上海列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以後美、法帝國主義也相繼在上海強辟租界,上海作為「冒險家的樂園」慘遭帝國主義的各種掠奪。但同時由於租界提供了市民免於反動政府,軍閥以及歷史戰亂的侵襲打擾的相對自由安全的環境,加之作為自由貿易港的便利,使得上海各項民族產業得以迅猛發展。此外自由開放的環境也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商賈貴族文人墨客**者各色人等的大量湧入,至20世紀初,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貿易中心。
陸裕光和袁世凱雙方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作為談判地點是因為這個地方的租借比較自由,雖然距離現在正在開戰的馮國璋的部隊比較近,但是在租借他們都沒有什麼用處,所以這裡就作為這一次談判的地點,而談判的雙方也並不是代理人物了,畢竟這一次和以前的談判不一樣,這一次是陸裕光要把袁世凱的所有勢力全部給消滅掉。
為此雙方選擇會在這裡進行談判,其實袁世凱決定和對方談判就已經做好了放棄所有勢力的準備,說實話他原本沒有想到事情回到現在這一步的,畢竟在他看來最不濟也是能夠將直隸這一省之地給留下,但是現在看來這純屬他的幻想了,對方根本就沒有想過要給他留下來過什麼,他之前的事情也只是胡思亂想。
當雙方需要和談的消息傳遍全國的時候,反應最大的就是正在安徽、江蘇作戰的國民黨部隊和馮國璋的部隊,他們沒有想到西南現在就和對方談判了,不過令他們感到氣憤的是這談判竟然沒有他們什麼事情,而且現在西南對於其他省份都把控制的非常嚴,如果陸裕光斷了他們的補給,那麼他們的部隊補給就只能全部通過上海的碼頭進行運送了。但而現在陸裕光和袁世凱一和談,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就大了,他們這兩隻部隊的境況就有些不妙了,畢竟這代表著他們沒有任何機會從西南得到幫助了,畢竟等到袁世凱放棄手中權利的時候,他們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相對來說蔡鍔還是比較好的,畢竟他是陸裕光的老師,另外他對於權利並沒有特別大的嗜好,否則他也就不會將雲南讓給陸裕光了,可以說在蔡鍔看來或許陸裕光能夠憑藉這武力同意全國更好,這樣也就可以結束國家一直面臨的軍閥割據的問題,而且他說不定還可以對從將擔任軍事教官,將中國的軍事水平給提升上去,畢竟當初蔡鍔的願望就是讓中國不在受到列強的欺辱,而陸裕光也符合他的這個條件。
因此在此次和談蔡鍔還是沒有什麼矛盾的,至於他組織的那隻國民黨軍隊,現在大權還都全部掌控在他的手中,不過他現在並不清楚陸裕光的想法。對於陸裕光來說他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軍隊勢力全部掌控在手中,然後施行元首制,國家之中不需要總理也不需要總統,只需要元首。
這是他根據納粹德國的政治制度改變過來的,這樣就可以基本上將實權全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畢竟現在的國家還處於國弱民困的狀態,現在的國家需要的是實權,是比其他人更加需要人重視的實權,只有足夠的實權能夠保證他的想法能夠徹徹底底的實現,否則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無聊的想想。
其實除了國內之外,國際上也在觀察著中國的形勢,關注著這場談判。自從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德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法國正式成為摩洛哥的保護國。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進一步加大。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這些事件造成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另外在遠東地區形勢依然不是很太平。1904-1905年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日俄戰爭,只不過由於政府的無能,日俄戰爭極其粗暴地侵犯了中國的神聖領土和主權,使我國東北地區除繼續遭受沙俄的野蠻蹂嗬之外,又加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統治。戰後日俄簽訂的《朴茨茅斯和約》,嚴重地侵犯了中國主權。日俄戰爭的結果為為日本贏得了國際上的地位。
在中國東北問題上,清政府採取局外「中立」態度,不僅沒有收回任何權利,反而使中國在中國東北的主權受到更大威脅。清政府這種對外屈從政策雖能苟安於一時,但卻更暴露了它自身的腐朽性,加速了它走向滅亡。
日本作為一個剛剛起步的資本主義小國,一舉戰勝俄國,不僅意味著傳統的歐洲強國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的首次失敗,也標誌著東亞範圍內一個地區強國的崛起,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格局由此發生了重大調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日本的勝利,大大加強了其東北亞國際政治地位,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向有利於日本的方向發展。日俄戰爭是美國與日俄爭奪中國東北的歷史轉折點,這場戰爭后,在遠東地區日美矛盾逐漸尖銳。在參與這一地區角逐的列強中,日美皆為後來者。美西戰爭后,美國對華貿易大幅度增長,主要集中於中國東北地區。到20世紀初,已在列強對中國東北的貿易中躍居首位。戰前,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俄國,採取了聯日制俄策略。羅斯福政府把日木視為「俄國在遠東的一個巨大的平衡體」,支持日本發動對俄戰爭,藉以削弱俄國。但是,日俄交戰中美國助日敗俄卻為自己樹立了勁敵,而且日本的勝利又打破了「三國干涉還遼」以來的東北亞國際格局中的均勢。
戰爭結束后,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日美爭奪在華權益的鬥爭愈演愈烈。日本已經成為美國在中國東北擴張的主要障礙,日美壟斷資本間矛盾的加深,導致國家關係日趨緊張。
日本的擴張方針與美國針鋒相對,在1907年的《帝國國防方針》中,把美國列為僅次於俄國的假想敵國。同時,日本還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到1907年已把當時的主要大國拉到自己一邊。
因此,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趨於明朗,英日俄法站在一起,美國漸漸孤立,表明了『羅斯福東北亞政策的徹底失敗,美國資本更難於打入中國東北,在爭奪中國東北中漸漸處於劣勢。在未來的東北亞國際格局中,日俄聯合趨勢不斷強:1910年第二次俄日協約密約簽定使日俄聯合具有了軍事聯盟性質;1912年第三次俄日協約簽定,表明日俄聯手制美局面最後形成。
因此東方的矛盾也逐漸在激化,不過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贏得矛盾,普法戰爭以法國戰敗而告終,法國失去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所以法國一直在尋機復仇,夢想建立一個「新法蘭西帝國」;德國深恐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並積極推行削弱和遏製法國的政策。所以法德矛盾積怨已久,不可調和,但是因為法德矛盾主要集中在歐洲大陸,所以屬於一種局部性的矛盾。同樣,俄奧矛盾主要集中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也屬於一種局部矛盾。而英德矛盾與這兩對矛盾相比,則表現出矛盾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德國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其野心大為膨脹,要求爭奪世界霸權。在非洲,德國企圖建立從東非到西南非洲(納米比亞)斜跨非洲大陸的「赤道非洲帝國」,這與英國從開普敦到開羅的「二」計劃交叉相撞;在中東,德國修建「三B鐵路」,直接損害了英國在中東的利益,並威脅著英屬印度的安全。
德國認識到,英國是以舉世無雙的海軍而稱霸世界的,要想奪取英國的殖民地,就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聲稱:「我們必須把制海權奪到手中。」德國的第一個海軍法案獲得議會通過之後,就與英國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德國的海軍軍費增加了9倍(英國只增加3倍多)。德國海軍建設速度異常之快,以致在短期內其海軍力量就躍居世界第二位,緊追英國之後。
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架勢,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開始積極尋找同盟者。鑒於法國和德國是「世仇」,英國就首先同法國接近,於1904年簽訂了「英法協約」,調整了雙方在瓜分非洲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隨後,鑒於俄國與德國爭奪土耳其的矛盾,英國又同俄國接近,於1907年簽訂了「英俄協約」,協調了雙方在中亞地區的矛盾。歷來奉行「均勢外交」的英國,拋棄前嫌,與法國和俄國握手言「歡」,其目的十分明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先後與法國、俄國簽訂協約,從而結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與此前1882年結成的德、意、奧「三國同盟」相呼應,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了,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作好了準備。隨後,幾個強國紛紛插手巴爾幹事務,一戰的戰火便迅速點燃了。
此外,英德矛盾還體現在以德國為核心的新殖民體系,與以英國為核心的舊殖民體系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顯然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兩國之間的矛盾。
正因為有了這些矛盾,所以這次傷害的談判會如此的受人重視,畢竟中國相對於各國就是一個金礦,現在各國的矛盾都比較緊張,如果這個時候的中國成為了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那麼他的實力就要上升幾次層次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矛盾,首先就是中日矛盾,中國和日本的矛盾可是說從日本經過甲午戰爭成為一個大國開始就已經存在了,所以中日矛盾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中國和美國也有一些問題,只不過這些發展方向究竟是向好的一方走還是不好的一方走現在還很難說。
「見過袁大總統」在談判廳裡面,陸裕光第一次見到了這個歷史上褒貶不一的人物,袁世凱,對於袁世凱陸裕光的了解不少,因為現在已經到了袁世凱人生的默契,在他曾經學過的歷史裡面現在的袁世凱應該是已經快要油盡燈枯了,對於這個情況陸裕光已經很清楚了。
「你就是陸裕光?很年輕很好」袁世凱說道,他也是第一次見陸裕光,對於陸裕光的年輕他有一種奇特的感覺,現在這個陸裕光剛剛二十歲,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竟然打敗了他,這讓他有些情何以堪,畢竟這說起來有些太丟人了,但是他又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一個在真不過的事實,他的命運現在已經不在他的手中了,現在已經把握在對面這個年輕人手中了,袁世凱現在頗有點英雄暮年的感覺。
「謝謝袁大總統誇獎」陸裕光很客氣的說道,他已經不在乎袁世凱究竟是什麼想法了,他只是懷著一種對歷史知名人物,特別是這種權利大到極限的人,他也見過醇親王,但是可能由於醇親王掌權時間短,而且受制約性強,所以他並沒有感覺到醇親王身上的氣勢,但是這種氣勢他在袁世凱的身上感覺到了,而且袁世凱身上的這種氣勢很強烈,強烈到陸裕光有一種忍受不了的感覺。不過也許是身處高位的培養,陸裕光的身上也有一種這樣的氣勢對抗著,所以兩個人說話雖然比較客氣,但是他們之間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刀鋒劍雨。
「請坐」
「請」
兩個人做好之後誰也沒有先說話,而是彼此開始對視,而那些陪同他們過來的人也都是這種表情,不過不同的是陸裕光他們一方明顯帶著一種勝利者的氣息,而袁世凱他們那一方則是不服氣的氣息。
「袁大總統,我想我們的條件你也知道了,我需要你放棄所有的部隊,並且命令這些部隊向我投降,而我則保證你和你的家人的人身安全。」陸裕光看了一會兒之後率先說話。
「我想我需要的不只是我家人的人生安全,你讓我放棄所有的勢力,我可以同意這一條,但是讓所有的部隊想你投降這一點我做不到,畢竟現在他們都已經是領兵在外的,對於這些人來說能夠當一個軍閥是很好的事情,如果你想要讓他們投降,那麼你就應該去找他們,另外我需要按照清朝的退位的條件來和你談。
第一款中華帝國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處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中華帝國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八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后,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中華帝國皇帝辭位之後,所居住地,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中華帝國皇帝辭位后,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中華帝國皇帝陵寢日後由中華民國負責。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中華帝國皇帝辭位以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第九款中華帝國皇族免除當兵之義務,皇族成員有被選舉權。
第十款中華帝國之皇位可以傳代,私款須每年如數給予。
第十一款中華帝國皇帝之私產可免稅。
這是我的全部條件,如果你答應,我就可以把我現在掌握的勢力全部交給你,其他的我就無能為力了。」袁世凱說道,其實在之前袁世凱也是想過應該怎麼樣提這個條件,後來有人提醒他從清王朝的退位詔書上面找,畢竟這也是有跡可循的。其實袁世凱的這個條件更像是君主立憲制,不過這和袁世凱以前擁有的勢力相比卻又算不上什麼,否則當初王士珍就不會想著讓滿清皇室去遼西了,只不過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不進去不成遼西了而且連袁世凱也下來了。
「我想這份待遇連英國王室都沒有吧,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發揮作用,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國王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由世襲產生。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通過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但最終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相對於您剛提出的條件似乎這一份更加的低廉吧。」陸裕光說道,他實在是沒有想到袁世凱竟然拿出一份清朝退位時候的條件,他原本以為袁世凱會在家產上面多下功夫,然後出國呢,但是現在看來對方竟然打得是這個主意,陸裕光就有點忍不住自己的笑意了。
「陸先生,我想我們現在的情況和英國皇室的情況不一樣我們現在是在討論一個王朝怎麼樣進行和平變革,而您說的英國王室的問題我雖然不清楚,但是我知道日本皇室可是由於戰爭結束之後能夠獲得這種權利的,他們的權利似乎比我們更加的廉價,我們付出的多,所以需要的回報也就更多。」楊度說道,一直以來都是他負責聯繫譚桂生的,所以這一次談判他也有很重要的位置,不過這並不放在陸裕光的心裡,陸裕光只關心的是他們能不能和平解決國內的所有問題,讓國家的實力保存一些,另外也不想答應袁世凱一方提出的那些無理要求,畢竟他需要的不是那些得不到的東西,他需要的是很重要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對於袁世凱來說他想也一樣,現在能夠讓國內的戰爭平息,那麼對於國家很重要,對於陸裕光來說很重要,而袁世凱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則是對於他很重要。
「我們還是談一些有用的事情吧,這些問題還是不要說了,我現在想問的是如果袁大總統能夠讓現在正在交戰的這幾支部隊投降,那麼我需要付出的多要代價。」陸裕光很明確的問道,他知道對方現在雖然還對那些部隊又一次幻想,但是在絕對的利益面前這些幻想都是不存在的。
「我現在命令不了倪嗣沖,畢竟每一個人都是有野心的,而倪嗣沖的野心並不小,所以我只能夠說我有辦法讓王士珍投降,但是你們不僅要保證這些部隊的安全,還要給這些人的出路找一個保障,畢竟這些人除了打仗基本上都不會什麼了。另外我需要一次性補助壹仟萬元。」袁世凱說道,其實他說的是假話,因為這些部隊全都是他臨時徵召的,但是他需要的就是給陸裕光施加壓力,而這樣他就可以達到他的目的了,其實在來之前他就知道自己的目的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但是現在看到機會他還是想要努力一把。
「這個條件我不能答應,說實話我也沒有多少錢,而且這國家的國庫裡面究竟有多少錢我想袁大總統應該比我清楚,如果你覺得國庫裡面的錢都足夠了,那麼我想請你從國庫里拿吧,另外你的那些條件我是不可能都答應的,我最多只能夠答應你的財產能夠完完整整的被你拿走,我想袁大總統應該不缺財物吧,其他的我是不可能答應的。」陸裕光斬釘截鐵的說道,畢竟對於他來說袁世凱提出的條件有些苛刻了,其實就連清皇室的那些條件他都想等自己上位之後就給他們去掉,更別提袁世凱的了,袁世凱提出的這些條件讓他知道了更多對方的想法。
於是第一次的談判不歡而散,畢竟雙方都沒有對彼此的條件進行過預測,或者會所都沒有想到彼此的條件是那麼的苛刻,作為陸裕光手中的資本,當第一次談判結束之後,第二軍開始想直隸開進,而第三軍和第八軍、第十軍則是按照陸裕光的命令準備進入安徽,這對袁世凱已經袁世凱的那幫手下的打擊是很重的,畢竟現在的情況這麼緊張,對方竟然還要在這個時候做出一副這樣的模樣。
「想不到袁世凱竟然有這麼大的心,他也不怕撐死他。」陸裕光回去之後生氣的說道,畢竟袁世凱這一次提出的條件有些讓他感覺到無法答應。
「其實袁世凱本來就是和滿清的人一樣,當年袁世凱和隆裕太后談判的時候,隆裕太后說一樣他記一樣,當時袁世凱為逼清室就範,給予最後一擊,指示曾通電誓死反對共和的段祺瑞等通電清廷,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幾十名將領也聯名致書王公貴族和清廷,要求他們交出資財以供軍需,否則,非但財不能保,殺身之禍且在眼前。隆裕太后乖乖交出大量內庫資財,王公親貴們也被逼輸財贍軍。後來段祺瑞再發通電,曆數皇族敗壞大局之罪。王公親貴們閱視通電之後,無不驚愕萬分,面面相覷。
因此在袁世凱答應清朝退位的時候,他答應的條件還是比較寬鬆的,正因為這樣袁世凱會覺得這份條件不錯,然後將這份條件作為他退位的條件,和清朝比他雖然沒有滿清的那種氣勢,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他手中還有不少部隊。」譚桂生向陸裕光解釋道,自從陸裕光讓他研究袁世凱可能提出的條件后,他就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想了一遍,而對於這一段他也是比較清楚的,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大家都比較吃驚,而只有他沒什麼事情的原因,畢竟袁世凱如果按照這份條件簽署了,那麼得到的待遇也還是不錯的。
「可是他沒有想到我根本就不可能答應這個條件,要知道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統一全國,但是我們的軍事實力基本上可以解決這個事情,而且還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我不想讓部隊再次損耗在這種無謂的戰鬥中,畢竟我們說不定還有一場國戰要打,這次是證明一個國家軍人價值的時候。」陸裕光說道,想到這裡他忽然發現其實歷史上的那些老一輩自恃不凡的將軍們,最尷尬的事情是沒有打過國戰,或者是國戰時候職位不高,基本上就解除了一點,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人在歷史上的名氣不好的原因。
當然這一次陸裕光是肯定要用到這些人的,畢竟他們可是中國的一筆財富,只不過他不會像蔣介石用人一樣,他雖然會用這些人但是絕對不會讓這些人慢慢的形成氣候。
「想不到這個陸裕光竟然這麼硬,一點都不讓步,看來我們之前的算計有誤了,看他們的樣似乎一點都不擔心我們會拚死反抗。」袁世凱的大公,袁克定作為父親的副官一回來就說到,他雖然並不怎麼成器,但是作為一個經常接觸這方面的人,他對此也很有了解。
「他不是硬,他是有底氣,而且我相信他絕對有足夠的實力消滅我們,否則他就不會一句都不提有關讓我們退兵的消息,他的話裡面只是全部投降,或者和他開戰,依我看我們根本就不擔心我們,但是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還要和我們談呢?按理說只要接著打下去,他們就肯定能夠用武力統一全國。」袁世凱說道,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最開始的時候他覺得可能是對方的後勤跟不上,但是當楊度回來之後告訴他的消息確實西南現在的工廠很多,基本上不會出現這個情況,即使沒有錢了,他們也能夠從工廠裡面將貨物拿出來,當然不是明搶,而是先欠賬。
「我想到了」袁世凱響了一下,然後說道,最後他決定還是和對方在談判一次,如果真的是這個情況,那麼他就吃一次虧。
於是在第二次談判的時候,陸裕光和袁世凱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私人談話,談話的內容誰也不知道,但是最後的結果是袁世凱和陸裕光同時簽訂了協約。最後的條件是,陸裕光新組建的中華民國承認袁氏家族和他所代表的北洋集團相關家族的所有私產,另外對於這些人不判罪,不追究,最後袁世凱代表中華帝國命令所有的中華帝國的軍隊全部向西南軍投降,而陸裕光則不得傷害這些士兵,並且妥善安置。
當雙方正式談判完整之後,一件大事意外的發生了,而這件事情引發的後果雖然不是很嚴重,但是卻讓陸裕光再一次看到了統治的危機。這件大事就是滿清餘孽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滿族自治區,並且迅速組建了部隊,而且像任何方向進發。
陸裕光和袁世凱對於這個結果都是有些措手不及,他們誰也沒有想到滿清餘孽動手竟然這麼快,尤其是袁世凱,雖然他之前答應了滿清的條件,但是在他不支持之後,對方還能夠鬧起來,這讓剛剛談判完的他很尷尬。畢竟別人有可能懷疑他是故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