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大結局
安泰二年的冬日,比往年更溫暖一些。
但自入十二月以來,整個朝堂氣氛卻是嚴寒不少。
十二月初七,常朝之日,皇帝楊昭口吐鮮血,當眾暈厥,朝臣無不心驚。
十二月十四,皇帝楊昭,召集守衛關中要地的右武衛大將軍,安候張須陀入宮見駕,同召京中大獎如秦瓊、程咬金等人入宮。
十二月十五,含蕭瑀在內,六十四位皇親國戚入宮見駕。
十二月十九,太子楊倓得詔,率東宮屬官,高士廉、長孫無忌、李世民等二十七人入宮,以為召見。
同日間,皇帝楊昭宣昭,以房玄齡為太子少傅,杜如晦為太子少保。
十二月二十一日,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等十七位重臣,另有太子楊倓,得皇宮之令,緊急入宮。
大興殿。
楊昭躺在床榻上,努力集中精神,想要看清每一個臣子的臉龐。
十一月之後,他就已經昏多醒少。
是以,絕大部分事情,都讓太子楊倓決斷,但有猶豫不決之事,以問房、杜,以及東宮幕僚。
一個半月的時間,皇太子楊倓處置之下,以房玄齡等人悉心諮詢,各項事宜按部就班進行,大隋天下,亦無大之問題。
而在秘密之處,楊昭也將王商手持之繡衣衛,秘密交到了長子楊倓手中。
大隋革新,即維護好革新之治,於明面上的鬥爭是一方面,還有背地裡的鬥爭。
相比較而言,背地裡的鬥爭,更為兇險。故而,於內部世家門閥之監督,包括地方官吏之檢查,顯得非常重要。
如大明初期,正以錦衣衛,才安定天下。大隋時下,亦需如此,才能牢牢把握好地方和中央。
其之職能,隨著皇權之集中,朝堂權力之均衡,終有一日,會主動退出歷史舞台。
心中思緒萬千,頭腦昏沉無比。
在此期間,身體傳來的疲憊,讓之數度想要閉上眼,但皆為楊昭以極大的意志力制止。
他非常清楚,這一閉眼,可能是真的永遠醒不來了。
而過去數月間,沒日沒夜的疼痛,到此時,已然有些麻木。
「太子,銅鏡拿來!」
楊昭聲音沙啞,他同樣知道,數月來,個人身體浮腫,就是臉頰也腫脹無比,但還是想看看自己的臉,記住個人模樣。
正是這具身體,給了他重活十多年的機會。他於之回報,則是於大隋制度之變革,於大隋傳承之助力。
他無悔!
「父皇!」
楊倓雙手拿著銅鏡,來到楊昭面前,舉起道。
楊昭認真端詳了下自己的面容,即是以三十三歲之年紀,這一年間,頭髮竟然白了一半。
他輕輕眨了眨眼,楊倓受意,隨之將銅鏡拿著退下。
楊昭這才將目光重新放在下方躬身的臣子身上。
「愛卿等,皆以為大隋重臣,朕皆以君等為功臣也!
因為愛卿等,才有大隋之今日昌盛……
是以,朕若逝,愛卿等,當繼續以輔佐太子。
此即為朕之願也!」
「微臣遵命!」
殿內重臣,同時應聲道。
楊昭眨了眨眼,臣子們多以離開,唯有太子楊倓,房玄齡、杜如晦等寥寥數人陪在病榻。
是夜黃昏不久。
大興宮燈火通明。
中午剛剛昏睡過去的楊昭,忽然驚醒。
他叫起來旁邊的太子楊倓,令讓侍從抬著他的床榻,到達了大興殿外。
也是整個大興宮位置最高之地。
從此處看去,萬家燈火通明,一片祥和。
楊昭臉上掛著笑容,國泰民安,為他期許。觀望中,一種困意再次襲來。
他想好好的睡一覺。
大隋歷,安泰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夜,大隋皇帝楊昭,駕崩於大興宮。
享年三十有三,在位兩年,廟號太宗,謚號聖皇帝。
得曉天子駕崩,由長安,到整個關中。由北方,擴散到南方,黎民百姓之家,無不哭泣祭奠。
兩天後,太子楊倓年十六,受先帝遺命,於大興宮正式登基親政。
於先帝楊昭遺留之物中,除旨意外,還有自之為太子開始,所編著《從政綱要》一書,以為皇帝楊倓,即後世楊氏天子,政務之基。
隋但以太宗聖皇帝之興,以高宗明皇帝楊倓之治,加強集權,打壓大世家大門閥,以提拔寒門。
終歷十七帝,享國二百二十一年。
因聖皇開海貿,遠交海外諸國,大隋以為世界中心,是以海外,多稱「隋人」。
後人修《隋書》載曰:於時之亂,生民幾亡,聖皇以聖德靈威,平天下之亂,海內大定。繼文帝之修養,重以革新開創,以為後世千年之表,社稷復存,功德無二。
後人又評之:
討賊平亂,安於天下,號曰中興,但與文皇帝以平天下之功,無異也!
若無聖皇,隋或二世而亡。
是以,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