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國土
地藏王菩薩旳道行有多深,法力有多強,這一點沒人知道。
但是從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誓言來看,地藏王菩薩毫無疑問也是一位大神聖者。
雖不是佛陀,卻勝似佛陀。
從遙遠大歲月活到如今,其雖非倒駕慈航,但法力無異於觀世音菩薩。
雖然,地藏王菩薩本身並不在法界中,但這卻並不代表她沒有法界。
像她這樣的存在,自然也是有著自己的法界的。
《地藏十輪經》中有所記載,地藏王菩薩所在的法界,名為「無憂國土」,念誦地藏王菩薩之名,即可被其接引至無憂國土。
現如今浩劫將至,以其法力,其道行,自然也有同樣的能力,可以做得到隔絕此方天地,度過浩劫。
「菩薩,既然浩劫將至,如何你還在這幽冥界中?」
所謂法界,實乃是大神通者用來躲避災劫的一種手段。
既然浩劫將至,回歸法界,隔絕天地,自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是面對這個詢問,地藏王菩薩卻微微搖了搖頭,看向楊戩,道:「真君有所不知,我曾立下了大宏願。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今憂患將至,幽冥界卻仍有亡魂存在,不受接引。我如何能一人躲避起來?」
楊戩聞言,頓時極為敬佩。
他終於明白,為何地藏王菩薩會選擇留在此處,面對浩劫了。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雖然浩劫將至,但是只要幽冥界還有孤魂,那麼地藏王菩薩就不願意回歸法界,也不會躲在自己的佛國當中。
楊戩由衷道:「不愧是地藏王菩薩,楊戩欽佩至極!」
然而,面對如此敬仰之詞,地藏王菩薩卻似有些不好意思,不由道:「真君過譽了。其實,我也並非是誓死留在幽冥界。在過去的大歲月中,我不知多少次曾躲在無憂國土之中。」
楊戩一怔。
他沒想到地藏王菩薩會如此說。
還未等詢問,菩薩便繼續說道:「真君或許不知道,法界的存在,比起是躲避浩劫,更重要的是躲避那毀天滅地的『未來星宿劫』。」
楊戩微微皺起眉頭。
未來星宿劫……
對於未來星宿劫,他自然也是知道的。此方天地有壽命,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會壽終正寢。也便是所謂的「未來星宿劫」。
屆時,天地中的一切生靈,都不可避免會灰飛煙滅。
不過地藏王菩薩如此說了,楊戩便也知道了,這些大神通者之所以能從大歲月中活到現在,或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依靠隔絕天地的「法界」。
只不過,還有一事楊戩不明白。
既然法界是躲避未來星宿劫的,那麼如何在這個時候,諸多大神聖都從此方天地離去了呢?
難道說未來星宿劫將至?
地藏王菩薩似乎也看出了楊戩的疑惑,說道:「此次浩劫,並非是未來星宿劫,天地也不會壽終。不如說,因蘇道真的天人道,天地的壽命延長了百倍,再過一千萬年,也不會壽終。」
楊戩道:「既如此,為何眾神聖會回歸法界?」
地藏王菩薩道:「蓋因,此次劫難,乃是天數。雖不是未來星宿劫,但那執掌天數者非同小可,此劫難不似星宿劫,亦勝於星宿劫。或許會給天地帶來大災害,甚至會導致三界覆滅。」
地藏王菩薩頓了頓,又說道:「可是,雖說如此,我有大宏願在身。如今三界亡魂尚未度過,又非那毀滅生靈的未來星宿劫,故而誰都可以離去,我卻不能。」
如此說,楊戩總算明白了。
但他卻更加緊張,追問道:「菩薩,那浩劫究竟是什麼?可請說的清楚點!」
大神聖都逃走了。
那「未來星宿劫」將至的徵兆愈發緊迫。
自己雖不在乎,但自己的小妹和母親,卻還在三界中。自己豈能坐視不理?
更加不可能,帶著他二人去誰的法界之中。
若是浩劫來臨……楊戩不由得心中浮現出了無比的擔憂。
地藏王菩薩看向楊戩,似乎也有些不忍。
半晌后,她道:「真君,你也無須如此緊張。此番浩劫,雖然嚴重,但料想終究有解。」
楊戩仍然問道:「還請菩薩提點一番。」
接二連三的追問,地藏王菩薩輕輕嘆了口氣,道:「也罷。那浩劫之人是誰,有天數在,我不可多言。但那人卻與蘇道真、我佛如來有著極深的因果。昔年天人道若沒有他,也是無法成道,故而他的存在是必然的,佛道兩家都欠著他,便得還了這份情分,這便是所謂的定數。」
楊戩目光一閃。
地藏王菩薩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又豈能猜不出是誰?
那人,唯有魔主波旬!
可是這又怎麼可能?僅憑一個魔主波旬,當真能夠逼得三界大神通者都紛紛逃離,甚至讓三界墮入浩劫當中嗎?
楊戩有些匪夷所思。不過,地藏王菩薩不可能以言語誆騙自己。
他只好壓下心中的疑惑,沉聲道:「無論如何,感激菩薩指點。不知菩薩叫我來,究竟是所為何事?」
雖然仍舊擔心,但楊戩也並沒有忘記自己過來的目的。
何況,擔心也是無用的,不如找尋機會,化解浩劫,這才是楊戩的性情。
地藏王菩薩道:「請真君來,並無他事,只是希望真君能夠護送我之母親,前往無憂佛國。」
她也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楊戩這才恍然,原來,地藏王菩薩竟是為了她的母親。
可楊戩還是奇怪,如果是為了這個,為何要讓自己護送?地藏王菩薩就算不自身回歸法界,以她的大法力,又如何需要別人來護送自己的母親?
菩薩微笑道:「真君,如今我之法力,用於鎮壓幽冥界。自然騰不出手來護送母親,因此,我打開了六道輪迴中的一處隧道。這隧道通往無憂佛國,自可讓真君護送我母離去。若真君可以答應,我必有重謝。」
說到這裡,楊戩徹底明白了前後因由。
雖然他的心裡仍然覺得此事怪異,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的。但是,有感菩薩的大孝之心,楊戩卻仍然說道:「菩薩既都如此說了,那楊戩自然是義不容辭的!」
菩薩眼中浮現出感激之色,正要說話,忽然卻面色一變,頓了頓,只說道:「既如此,便多麻煩真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