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二宮之斗立少子 孫權崩后隱內患
赤烏十二年間,右大司馬全琮病歿,全公主又致守孀,年近四十,還是好淫,因孫峻壯年偉岸,即多方勾引,與他私通。乃母步氏以仁惠稱,不意生此壞女!兩下里暗地綢繆,密商長策,決擬將太子和捽去,改立孫亮,方好久圖富貴,安享歡娛。
赤烏十二年,吳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卒,孫權又失一重臣。
赤烏十二年四月,孫權以新任驃騎將軍、孫權的女婿朱據領丞相,丞相虛位才有落實。
朱據字子范,孫權以為文武兼備,且嫁公主孫魯育嫁他。二宮相爭,降為新都右丞,后又賜死於赴任途中。
赤烏十二年四月,有兩鳥銜鵲墮東館,孫權命丞相朱據燎鵲以祭,純屬迷信。同年六月,又有寶鼎出臨平湖。八月,白鳩見於章安,視為吉利。
孫峻常入侍吳主時,遂肆意誣衊太子,惹動吳主宿嫌,孫權沉吟歷年,考慮再三,決心改嗣,遂將孫和幽禁,並宣布廢除他的太子,朝廷上下頓時大亂。
驃騎將軍、附馬朱據進諫廢除太子的害處,但被孫權拒絕,朱據聯合尚書僕射屈晃。率眾多將吏頭上抹泥,自縛,接連幾天為孫和求情解禁。
孫權登上白爵觀府瞰請願的人,見狀甚惡之,這更加激怒了孫權,斥責他們聚眾鬧事。
由於反對聲太高,沒有立四子孫霸,而是欲立七子孫亮,孫亮只有七八歲。為此,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疏,引用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晉國擾亂的事實勸諫,朱據、屈晃也固諫不止,孫權震怒之下,於赤烏十三年八月,將陳正、陳象滿少斬,族誅,將朱據、屈晃拖進大殿杖一百,將朱據由驃騎將軍一下子降為新都郡丞,諫者坐罪,因此群司坐諫誅放者十人,廢孫和為庶人,徙於故鄣(浙江安吉北)。
赤烏十三年,頒詔廢皇太子孫和,孫亮為太子。且孫和被貶為庶人,流放丹揚故鄣之地。
為達立孫亮為太子之目的,潘氏不直接提出,只是含淚提出,孫權死後,不能害我們母子。孫權認為孫和和孫霸任何一個人接位,都避免不了一場相互殘殺,最後決定立孫亮為太子。
這年十一月,頒詔立八歲的第七子孫亮為太子,立全氏為妃,立潘氏為皇后,且明年改元為太元。
孫權恨孫霸結朋黨以害其兄,又怕其後害少主,故賜死魯王孫霸,楊竺、吳安、孫奇、全琮的兒子全寄等都被誅殺。
而朱據先是遽降為新都郡丞,既而中書令孫弘誇大其罪過,在赴任半途中,被孫權派侍者賜死。
接著張純、張休他們連遭誅殺,就是顧譚因為太子說話,惹怒了孫權,又因顧承因與張休詐增,流放到交州,二三年間,死於流放地。
赤烏十三年,五月,日至,熒惑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二星而東。八月,丹陽、句容及故鄣、寧國諸山崩,鴻水溢。孫權因詔原逋責,給貸種食。
隨後孫權又聞魏揚州刺史、前將軍的文欽來降,並密書給朱異,讓朱異接應。朱異將降書傳給孫權,並指出實為偽降。孫權就加派偏將軍呂據督二萬人,與朱異并力,至北界。文欽見異等持重,不敢冒進,詐降未成。
為防魏軍來犯,孫權遣軍十萬,作堂邑(六合境)塗塘以淹北道。意即魏軍如來犯,可放水淹之。
孫權立孫亮太子后不久,魏徵南將軍王昶便向魏皇帝(實為司馬懿)上言:「孫權流放良臣,適庶分爭,可乘釁而制吳、蜀。白帝、夷陵之間,黔、巫、秭歸、房陵皆在江北,可襲取也。」
因此,司馬懿即派三路襲吳,遣新城太守州泰襲巫、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向夷陵;王昶向江陵。孫權遣將軍朱績、戴烈、陸凱等,往拒魏軍。
魏軍兩岸引竹絙為橋,渡水擊之。
吳軍急趨,奪得南岸陣地。王昶使積弩同時俱發,吳軍大將施績夜遁入江陵城,追斬數百級。
王昶欲引致平地與合戰,乃先遣五軍案大道發還,使吳軍望見以喜之,以所獲鎧馬甲首,馳環城以怒之,設伏兵以待之。
施績果追軍,與戰,克之。施績遁走,魏軍斬其吳將鍾離茂、許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寶器仗,振旅而還。
吳軍大敗,王基、州泰皆有功,遷王昶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進封京陵侯。
這一戰役吳軍失敗后,施績說與諸葛融道:「王昶遠道而來感到疲睏,馬無糧可食,沒有辦法而撤走,此實在是天助我們。現今追弱少的他們,可率兵追殺,我想在前攻破他們,你可在後乘勢追擊,豈會是一人之功呢,宜一起有斷金之義。」
諸葛融答應施績。
施績率兵追殺王昶至紀南,此地離城三十里,施績先到與敵戰得勝,而諸葛融卻沒有推進,施績最後也因而失利。約好同一出戰,但施績先出戰,而融不進,導致施績最後失利的原因。
孫權非常相信迷信,赤烏十三年,有神人授書,告以改年,立后。孫權即於次年改元為太元元年,立孫亮母潘氏為皇后,大赦天下。
孫權年老體弱,更加相信迷信,孫權常病期間,請巫師治病,巫師說有鬼神故相進入宮中,其夜,孫權夢中果見到了魯肅。
又孫權讓葛玄為百姓求雨,乃書符祿置於社中,頃刻間天地晦冥,大雨如注。再又孫權要求水中有魚,葛玄複寫符擲於水中,頃刻間得魚數百頭。
孫權聞揚州臨海羅陽縣有位王表的人,經常郵沒於民間,生活衣食與常人無異,但看不到他身影,隨身帶一侍女紡績,與神靈勾通,代表禍福。就派遣中書郎李崇帶著「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奉迎臨海羅陽縣的那位「神「。王表隨李崇出,一路之上所歷山川,輒遣婢與其神相聞,李崇等官員不敢摧促,
七月,李崇與王表到達京城,孫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數使近臣齎酒食住,使王表住進了皇帝特為仙人修建的華邸。
王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並說近日有大洪水。
果然八月,大風聚起,江海潮湧,平地上積水深達八尺有餘,吳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門飛落。吳主先陵所種松柏,盡被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路旁,孫權因此受驚成疾,月余不能視事。當時長江的入海口近在鎮江、揚州一線,颱風海嘯,海水沿長江倒灌,建業宮城也被洪水圍困,右將軍呂據取大船以備宮內,皇帝孫權見到有船來救,十分高興。
到了仲冬,孫權才覺少瘥,乃親祀南郊,途次又冒風寒。及還宮后,復至患腫,意欲召和入侍,全公主及侍中孫峻,中書令孫弘,力言不可,方才罷議。
好容易挨過殘年,孫權病不能起,命立故太子和為南陽王,使居長沙;王夫人子休為琅琊王,使居虎林;還有一子名奮,乃是後宮中仲姬所出,年比太子亮少長,授封齊王,使居武昌,同時大赦天下。
過了月余,孫權稍有起色,有司奏稱鳳凰來儀,到了次年乃復改年神鳳。
然而,孫權染疾在身,不料皇后潘氏,遽爾暴亡,孫權力疾往視,見潘項下有痕,舌不能藏,料有他故,因令左右秘密調查。
嗣得察出破綻,乃是潘后待下甚暴,各有怨言,她見孫權老病垂危,即使宮人出問中書令孫弘,考察漢呂后稱制故事。
宮人因潘后臨朝,必好殘殺,不如先機下手,俟她夜間熟睡,竟用絲巾將她項中扼死。
孫權亦知她咎由自取,但看到慘死情狀,不免悲憤交並,乃將與謀行兇的宮人,殺死數名。
此事後,孫權病更重,他又想起王表,令諸將吏數詣王表請福,王表知自己騙局暴露,便畏罪逃走。並在廳堂壁上寫下:「國之將興,聽之於人,國之將亡,聽之於神。」
魏大敗吳后的次年,即太元元年正月,魏軍王基又襲擊吳撫軍將軍步協於夷陵,步協閉門自守,王基示以攻形,實分兵取雄父(湖北宜昌境)邸閣(囤糧處),收米三十萬斛,虜吳安北將軍譚正,納降數千口,移其降民,置夷陵縣。
孫吳的軍事失敗,促使孫權病倒,孫權躺在病床上,想到潘后得如所望,有恃寵生驕,比那前時的柔媚情形,迥不相同。吳主孫權亦瞧透三分,始悟太子和無辜,轉生憐惜。想到自己錯廢了孫和,召回孫和,再立太子。但他的這一想法遭到了孫魯班的極力反對,她聯合孫峻、孫弘等人橫加阻撓,只得封孫和為南陽王,並封五子孫奮為齊王,六子孫休為琅琊王。
孫權想到可以託付大臣諸葛恪,但他又想到諸葛恪性格過於剛愎自用,不太滿意。而侄孫孫峻卻為諸葛恪擔保。
孫權在彌留之際,召諸葛恪、孫弘。孫弘與孫權並不同宗。以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託孤。
孫權任命諸葛恪兼太子孫亮太傅,除生殺大權外,一切事皆統一於諸葛恪。
諸葛恪屬於太子孫和一派,而他的兒子諸葛綽屬於魯王孫霸一派,孫權將他的兒子告訴諸葛恪讓他管教一下兒子,他竟然鴆殺了兒子。張承之妻是諸葛恪的妹妹,孫和之妻是張承之女。
諸葛恪是孫和的舅舅。在二宮之爭中,孫權殺了很多的大臣,但唯獨諸葛恪置身於事外。
諸葛恪從小就很聰明,他父諸葛謹是個長臉,孫權在一次大宴群臣時,故意找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謹」三個字,逗得群臣大笑。
諸葛恪見此,即跪請道:「乞賜筆更添二字。」權將筆給恪,諸葛恪在諸葛子瑜下,添入「之驢」二字,舉座稱奇,孫權亦為稱賞,便把驢賜恪。就使得孫權的這個笑話反倒成了對諸葛謹的饋贈。
惟諸葛瑾謂諸葛恪非保家子,引為深憂。及諸葛瑾病歿,諸葛恪自矜才智,好陵上位,丞相陸遜,輒貽書相誡,諸葛恪不少悛。
九十一歲的呂岱是諸葛瑾好友,叮囑諸葛恪道:「如今國事艱難,你當朝執政,每事應十思。」
而諸葛恪不以為然道:「昔是季文子做事總是三思而後行,孔子卻道:『再思可矣』。今前輩要我凡思十事,意不是說我諸葛恪無能么?」
嗣孫權交待後世后,病益沈重,終在神風元年四月,氣絕身亡,壽有七十有一,在皇帝位二十三年。
孫權死時,身邊只有孫弘和孫峻。中書令孫弘,孫弘原是魯王之人,后又倒向孫亮,諸葛恪是舊太子孫和之人。孫弘與諸葛恪積不相容,意欲矯詔誅恪,商諸孫峻,時孫峻羽翼未豐,知孫弘非諸葛恪對手,潘夫人曾向孫弘打聽呂后聽政的事,但現潘夫人已死,這又使孫弘失去了強援,孫峻再三考慮,反暗向諸葛恪報知。
諸葛恪得到消息,不動聲色,即派人請孫弘來大將軍府議軍機大事,孫弘不知,來府就坐之時,諸葛恪收起笑容道:「皇上昨日凌晨駕崩,你秘而不宣,居心何在?」孫弘大驚,諸葛恪將手揮,十餘甲兵齊上,將孫弘亂刀砍死。
事後為孫權發喪,葬於蔣陵,追謚權為大帝。同時擁太子孫亮登位。
孫亮既嗣位,改元建興,進諸葛恪為帝太傅,胤為衛將軍,領尚書事,孫峻以下,俱進爵有差。
孫權死後,太傅諸葛恪因孫休、孫奮二王,封地瀕江,關係重要,恐他據境謀變,特將琅琊王孫休,徙奮於豫章(南昌),孫奮(字子揚)怒,不從命,又數越法度。因此,諸葛恪給他寫了一封長信,其中有謂;「福來有由,禍來有漸,漸生不憂,將不可悔」以及「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今者恪等屢屢欲為大王除危殆於萌芽,廣福慶之基原,是以不自知言至,願蒙三思」等頗具有威脅的語言,孫奮怕了,遂移南昌。孫奮「遊獵於彌甚,官屬不堪命。
吳主權病篤,諸葛恪遂為首輔,欲收時望,緩逋責,除關稅,宣布惠澤,遠近騰歡,乃修築東興堤,左右倚山,夾築兩城。堤在巢湖東面,久廢不治,恪恐湖水泛濫,並為吳魏沖道,故集眾興修,使全端留略二將,分守二城。
曹魏司馬懿已死於那年八月,諸葛恪有族叔諸葛誕,仕魏為征東將軍,聞吳修堤築城,當即詳報魏廷,請先機伐吳。
時司馬懿長子師進任撫軍大將軍,代父執政,頗善諸葛誕言;再加征南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毋丘儉,各獻軍謀,力主東征,諸葛師遂令諸葛誕集兵七萬,會同胡遵,直攻東興。又遣王昶攻南郡,毋丘儉攻武昌,三路進發,探報馳達江東。
諸葛恪聞訊,忙率同將士,晝夜兼行,往救東興,吳冠軍將軍丁奉,老成煉達,願為前驅,諸葛恪令他將呂據留贊唐資三人,引兵二萬,與奉並進,自率二萬人為後應。
丁奉向呂據等申議道:「兵多行緩,若被賊據險,難與爭鋒,我宜速往,君等隨後接應,方可無虞。」
說著遂率麾下三千人,輕舸前行,順風揚帆,兩日余即達東關,據住徐塘。
魏將胡遵,已在湖濱,築造浮橋,渡過軍士,結營東興堤上,分兵攻撲兩城,三日不下。
適值天寒雨雪,未便急攻,遵高坐營中,與將佐置酒豪飲,聞得吳兵來援,乃遣將探望,返報吳兵寥寥,不過二三千人,遵不以為意,仍然暢飲。只命兵士數百人,守住營門。
丁奉見魏兵未出,即攏船近岸,顧語部眾道:「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願諸君努力。」
說著,即脫去戰袍,輕裝持刀,一躍登堤,兵士亦相率解甲,甚至袒裼露臂,左執楯,右執刀,隨奉上岸。
魏兵瞧著,以為天寒至此,不戰先僵,相率大笑,誰知丁奉用刀一揮,眾皆踴躍,直撲魏營,魏兵始倉皇入報。
魏前部督韓綜桓嘉,起座出戰,搖頭擺腦的趨至營外,曲摹醉態。可巧碰著丁奉,一刀砍來,正中韓綜頭顱,倒斃地上,綜系東吳叛將,屢為吳害,奉正欲梟取首級,不防桓嘉一戟刺來,虧得丁奉眼明手快,用刀格開,桓嘉酒尚未醒,倒退了兩三步,被丁奉趨前一刀,砍傷左肩,又復倒地。
魏兵見兩將畢命,統皆逃入營中,丁奉得從容梟首,麾兵再進,三千吳兵,沖入魏營,胡遵即上馬對敵,哪禁得吳兵厲害?所向無前,慌忙棄去前屯,退入后寨。
可巧吳將呂據留贊唐資等,陸續殺到,眼見得魏兵駭走,連后寨都不能保守,你貪生,我怕死,紛紛向浮橋渡回,人多橋壞,溺死了好幾萬人。
胡遵飛馬先走,幸得逃命,所有輜重甲仗,盡被吳兵搬歸。魏將王昶毋丘儉,接得胡遵敗報,也燒屯退回。
諸葛恪行至東興,賞勞諸將,奏凱還朝。此次孫吳大捷,魏軍死數萬。諸葛恪特將叛將韓綜首級,獻入大帝廟中,聲罪報功,諸葛恪得加封陽都侯,領荊揚二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
諸葛恪執政初期,率軍抗擊了魏的進攻,取得了東興大捷,斬殺魏將韓綜和桓嘉,勝利沖昏了頭腦。
越年,諸葛恪復欲出兵伐魏,群僚固諫不從,當即遣司馬李衡,西行至蜀,約同舉兵。
蜀大將軍費禕,方被降將郭修刺死,將佐多不願出師。獨衛將軍姜維,有志北伐,以為有機可乘,不行何待?乃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進圍狄道。諸葛恪得李衡歸報,也領兵入淮南,環攻新城。
魏大將軍司馬師,用主簿虞松計,使毋丘儉等堵御吳兵,堅壁勿戰。另檄征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盡發關中士卒,速援狄道。郭淮與陳泰奉檄馳援,甫抵洛門,那姜維已探知消息,自恐糧食不繼,撤圍引去。
諸葛恪卻尚屯兵新城,連日督攻。城將陷落,守將張特,佯為乞降,只言魏法須守城百日,方可出降,家族免罪,今被圍已九十餘日,乞恩許滿限,然後開城拜納等語。
諸葛恪信為真言,飭兵緩攻。不意特乘夜修城,補闕完殘,至次日登城大呼道:「我情願斗死,豈肯降汝吳狗?」
諸葛恪聞言大怒,再飭攻城,竟不能克,軍士銳氣已衰,更兼天氣蒸悶,多半遇疫,死亡相繼,諸葛恪尚虐待將士,說他不肯儘力,眾益離散。
魏將毋丘儉等且乘敝進援,吳兵大恐,不戰自潰,諸葛恪也只好逃歸。沿途散失軍械,不可勝計,於是吏民失望,怨毌交乘,恪不自引責,反苛求將吏過失,或誅或黜,累日不絕。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二宮相鬥,孫亮得位。
評: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相爭,二敗俱傷,孫權年老,不能辯清是非,在瀰漫之際,讓少子孫亮接位,這為以後孫吳宮內混亂內鬥留下了隱患。孫權自稱帝后,就是他最重要的分水嶺,稱帝前,幾乎沒做過一件錯事,稱帝后,幾乎沒做過一件對事。